《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点评“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已有 3550 次阅读 2010-2-11 10:06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技术

应版主的“要求”点评一番。 (276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10, 2010 02:30AM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在结构上比较有趣,是个“跳出圈子”的视点。 

应该说事情分类都有“模式”。有需要硬技术事情。比如摩尔法则所说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世界就是个“硬”的东西。有了设备,基本就靠机器设备们干活了。这个模式里面,技术的关键就是技术,是属于加工母机的思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原因正在于此。但是这个模式的悲剧之处在于卓别林描述的《摩登时代》和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也是从上而下(top down)的模式。 

与加工母机的思路的逆行是制作加工母机的思路。第一个机器是如何造出来的?这个思路本身就是科学(格物学)的思路了,也是个bottom up的模式。所谓的“原创”工作就是指这类事情。可惜,理解与实际相差很远。“穷人”担不起风险,因此“穷人”很少能有“原创”的东西。 


“有钱人”不作工。历来是如此,就连先帝也没有能扳正过来。有个有名的戏剧叫《朝阳沟》的豫剧。镜某虽然不是河南人,但是很是喜欢豫剧。今天再看看《朝阳沟》的台词就可以看出来,城里的青年在内心里并不是要去当农民。但是整个剧情是说“当农民”。这个故事的“结构”与主张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很相似。 

引用:
必须承认,技术是一种财富。财富是不愿意轻易地送给别人的,人同此心。
的说法在国人文化背景中也有变化。因为天朝有过一段“不(会)算账”的历史。以“都是国家的名义”,财产权不是很明确。在“赶超”的名份下,难免有些不“费尔泼籁”的事情。不单是百姓如此思维,连官员们也是这样想。 
技术保护问题中有个比较微妙的事情:意匠的问题。对于硬件的事情、耗材的事情,国人理解。而对于设计这类事情的成本国人不能理解。问题的发生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在技术之外,是文科教育(会计)和“大文化”的问题。算账是个难事,也很可怕。因为这涉及到权力的结构。 

对“核心技术”的理解不能单从感情出发,要学会“算账”,也就是要理解穷人过日子的道理。“核心技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不是单靠引进设备就可以办到的。要有决心、有毅力去学。可惜,国人当官的没有“决心”,在现场的人没有“毅力”。今天的“繁荣”不过是把“剪刀差”扩展到全球罢了。基本上还是靠“规模”获利,还没有形成靠“水平”获利的模式。 

引用:
有了技术并不能保证你的产品质量,说到底,使用技术的还是人。能够发明技术的人,同时也是能够制造优秀产品的人。
是个情绪化了的说法。还是应该分模式。保证产品质量的也是技术、其中也包括了员工的素质的培养。“能够发明技术的人”是一种活法,“能够制造优秀产品的人”又是一个活法。“同时兼有”是个奇迹了。作者的 的用法有些特殊,大约是中国 、日本的用法吧。这个 的培养在与国民教育。运动会拿金牌与生活中的运动毕竟是两个事情。学校的教育才是根本,甚至说可以不包括大学。美国人的教育与不动产挂钩,这是个很好的智慧。有个好学校就可以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但是“穷人”还是很难做到。有些事儿,能理解是一回事儿,能做到又是一个事儿。 

美国人的物质享受的“文化”是来自离开旧大陆时穷困的“反动”。国人也要模仿这个物质享受的“文化”,地球大约就吃不消了。没有这个背景的中国百姓有必要模仿美国人的生活模式么?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1210,61229#msg-61229

 附录: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3661 bytes)
Posted by: 忽悠
Date: February 09, 2010 07:00PM


送交者: 吾丁 2010年02月09日16:36:15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工作关系,我偶尔会碰到中国的客户。初次见面的时候,往往可以听到这样的寒暄:“噢!您在日本的生产厂家?那太好了,有什么好技术,拿到国内来,我们都欢迎啊!” 

他不一定提到“你们的产品”, 他一定提到“技术”这两个字。换句话说,他欢迎“技术”,而对“产品”不一定感兴趣。 

也难怪,一般人都会认为,你有那么好的产品,肯定是因为你首先拥有好的技术,若没有好的技术,你怎么会有那么好的产品呢! 

从这个思维逻辑推广开去,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市场换技术”就很容易理解了:我拥有庞大的市场,无限的商机,打算以此为条件,换取你的技术,Deal? 

然而Deal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其中有一些误解。 

技术这个东西,是一种长远的承传。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日本的普罗,普罗就是专家,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里掌握着事物本质的人。我个人认为,掌握了本质是成为专家的绝对前提。器物制造方面的技术,就是在掌握了器物本质的基础上,长久的由著至微,经表及里的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技术还必须是一个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的整体工程。两者缺一不可,后者更加重要。日本的顶尖级人才,一般都在一流公司里任职,他们都是一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人。他们不出现在什么光鲜的场所,不发表什么豪言大论。他们在自己的椅子上坐着,一天坐10个小时左右,坐个几十年,然后拿一笔退休金,回家养老。他们的身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又开始坐在那里了。一代传一代,他们的技术就在他们渐渐破旧的桌椅边上兴起并传递。诡秘的是,你什么也看不见,然而就在你看不见的当口,技术就传递下去了。当今的中国,这两者都不存在。首先他们没有一群人踏踏实实地钻研,第二他们的传承过程是残缺不全的。 

有些人很着急,总想一夜之间赶上别人,于是追着别人要技术,而且动辄要“核心技术”,你不给,我就发牢骚:你曾经是我的学生我是你的先生,你侵略过我,你偷过我们国家的白薯,你忘恩负义,你不是东西,你娘娘腔,你罗圈腿……都来了。 

必须承认,技术是一种财富。财富是不愿意轻易地送给别人的,人同此心。对于企业来说,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培养那么多技术人员,他们的成果是企业赖以生存下去的依靠。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转手就送给别人,那也太不近情理了一些。不过话说回来,日本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而中国的市场确实巨大,面对如此的诱惑,很多企业出于无奈,也必须拿出一些技术来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入门券。然而到此为止。核心技术是不能出让的。宁可谈不成,也不能做出这最后的让步。 

不愿意转让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盗版。 

在盗版方面,中国人有着令人赞叹的天赋。新技术一旦进入中国,第二天就会出现仿造品。技术专利的利益,会在一夜间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另一个天赋是:把技术用到反技术的方面去。举例来说,在所有的电脑技术中,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绝对的世界第一,那就是在网络上控制言论的传播。据说这项技术非常卓越,因为中国的技术工作者们对于汉字的理解最透彻,如何在中文世界控制言论的传播,在他们操作起来,属于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于是,在一个本来应该得到更多资讯的网络世界,中国人往往得不到在其他国家可以自由查阅的信息。就是说,电脑技术,在中国恰恰发展到反技术的方面去了。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问题的实质:问题并不在于我有了技术故意不给你。问题恰恰在于:就算我把“我的”技术给了你,“你”又能怎么样?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中学时代的学习状况。我的脑子跟数学不共戴天,学不会。就很着急,经常向那些数学好的同学讨教。然而讨教一次,问题得以解决,下一次还是不会。我总不能让人家替我考试,或者把别人的成绩拿来冒充。这样想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技术也是这样,这是一种类似秉赋的东西,即日语所说“附在身上”的东西。 
这种东西在哪儿呢? 

我觉得,技术就存在于那些坐在椅子上的人身上。问题是:大家都是人,我也坐在椅子上,为什么技术仅仅存在在他们身上呢?区别在于,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体思想”来骚扰;上网想查什么都能查得到,没有所谓“敏感词汇”来干扰他们对于资讯的查阅。 

进而言之,有了技术并不能保证你的产品质量,说到底,使用技术的还是人。能够发明技术的人,同时也是能够制造优秀产品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能力发明技术,就算把别人的技术给了你,你仍然造不出好产品。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道理就在这里。 

2007.5.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94372.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mirror - 事物辩--N论中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