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1月寒潮二度来 大风降温伴雨雪与潮汐组合

已有 4147 次阅读 2010-1-19 07:4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潮汐组合, 寒潮

1月寒潮二度来 大风降温伴雨雪

【字体:  2010-01-18 16:30:21  来源:中国天气网


连线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林建(左)(张蕾 摄)

中国天气网讯 1月19~23日,我国大部地区将受寒潮天气影响,这是新年以来我国遭遇的第二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指出,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将给我国大部带来大风降温天气,各部门还需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寒潮将影响我国大部 气象部门积极响应

1月17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新疆北部;19~23日,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南下,先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及中东部大部地区。

“这不是今年第一次遭遇寒潮天气了。”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一直较为频繁,林建表示,冬季冷空气属于正常现象,其实就某次天气过程来说,确实不好说一定极端、一定特殊,但是新年伊始,连续遭遇寒潮确实较为少见。


1月17日,阿勒泰积雪明显增加,街头的公用电话亭已被覆盖(来源:中国广播网)

连续的寒潮天气肯定会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农牧业、海上作业、黄河防凌等造成不利影响,建议相关各地、各部门提前采取应对防范措施。

中国气象局已于1月16日18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同时,中央气象台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开始发布寒潮黄色预警。目前正值春运前夕,气象部门将继续做好寒潮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针对性服务,全力做好此次寒潮天气应急保障的各项工作。

四大特点——专家细说此次寒潮

自昨天(17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新疆北部;19~23日,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南下,先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及中东部大部地区。此次寒潮天气具有气温下降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大风影响范围广、雨雪区域大和局地降水强等特点。

气温下降幅度大。预计18~23日,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2℃,部分地区降温14~18℃,局部地区可达18~22℃;南方大部地区气温也将下降8~12℃。降温过后,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低2~4℃,但由于目前大部地区气温回升明显,将不会出现日最低气温大范围突破历史极值的情况。


大风降温过程预报图(2010年1月18~23日)

低温持续时间长。受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寒潮过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将不会明显回升,低温将持续较长时间。


最低气温预报图(2010年1月18~23日)

“低温持续时间长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势力较强,降温剧烈,而且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后续补充,回暖慢,我过大部地区在本周周末之前都很难出现回温天气。”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100118/182615.shtml

大风影响范围广。18~23日,西北和淮河以北地区将先后有5~6级、阵风7~8级的偏北风,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10级;江淮、江汉、江南将有4~5级、阵风6级的偏北风。20~21日,我国东部海区将有8~9级大风;22日,南部海区有7~8级大风。

“和往常我们经常遇到的冷空气有所不同。我们一般遇到的冷空气以单一路径为主,而此次强冷空气是分为两个路径南下,一个是进入新疆后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另一个则进入内蒙古后,向南移动。两个路径,自然导致我国大部都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前大部分冷空气主要影响的区域是中东部地区。”林建详细指出了此次冷空气的路径。

雨雪区域大、局地降水强。17~18日,新疆北部将有小到中雪(2~4毫米),部分地区有大雪(5~9毫米),阿勒泰和伊犁河谷的局地有暴雪(10~20毫米)。

19~21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将有小到中雪,部分地区有大雪(5~9毫米);黄淮地区将出现中到大雨转雪(10~25毫米)天气。

20~23日,南方地区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江南、江汉、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的总雨量普遍有10~30毫米,其中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的降雨量有40~70毫米。江南西部及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冻雨。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2010年1月17~23日)

“北疆的雪灾相信大家都了解了一些,此次寒潮再次给当地带来强降雪,确实给当地的抗灾抢险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冷空气的不断东移南下,南方是否会出现大面积冰冻雨雪值得关注,毕竟此次冷空气持续的时间较长。”

六大建议——专家为您应对寒潮支招

此次寒潮天气将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农牧业、海上作业、黄河防凌等造成不利影响,建议相关各地、各部门提前采取应对防范措施。

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新疆、内蒙古等前期积雪较多地区,需加强防范可能出现的局地雪崩和融雪型洪灾。要及时清除公共建筑和简易屋棚等积雪凝冰,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城乡农副产品的调配供应。继续做好流感等疾病的防控工作。燃煤取暖用户需注意通风换气,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加强防范持续低温对能源供应的影响。持续低温会加大各地对油、电、煤、气的需求,要提前做好能源储备和调度,加强相关设施的维护检修。

加强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清除道路、铁路和机场的积雪凝冰,加强交通疏导,确保交通安全。

加强防范强降雪和大风降温对农牧业的影响。加强牲畜管理,做好防寒保暖和防灾物资的储备。特别是前期受灾严重的新疆和内蒙古等牧区,需继续做好救灾物资调配储备等工作,以防灾害影响加重。南方土壤过湿地区要抓紧清沟理墒,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需采取防风加固和保暖等措施,以防冻害寒害。

加强防范强降温和大风对海上作业的影响。强降温将加大渤海近海海域的海冰范围和厚度,需加强海冰监测,做好防冰减灾工作。加强防范海上大风对海上作业和航行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凌情监测,做好黄河防凌工作。近期气温起伏较大,沿黄各地要加强水情、凌情的监测,谨防出现漫滩,做好防凌工作。

“我在这里说的都是一些常规方法,很多与咱们百姓相关并不是很密切,其实应对寒潮最好的一招就是减少户外活动,多穿衣服,减少感冒发生的概率,这是最实在的了!”林建最后补充谈到。(卞赟)

 

【热点新闻】

        
           寒潮将袭辽宁           寒潮黄色预警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京城严寒血库告急

        
       北疆再现大到暴雪      青海湖封冻提前        山东海冰困千渔民      日环食炫丽上演

推荐专题


 
编辑:卞云
由于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和2010年7月至11月为强潮汐时期。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逐渐加强,可激发冬季和早春的寒潮,使流感爆发达到高潮。

由于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时间间隔超过3天,2010年4月至6月为弱潮汐时期。春季中后期冷空气活动较弱,变暖和干旱的可能性大,需提前做好准备。2010年1月的潮汐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A:2009年12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5.78936度,2010年1月1日为日月大潮,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叠加,潮汐南北振荡最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激发寒潮的可能性大。

潮汐组合B:2010年1 月7日为下弦,即日月小潮;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161度,两极和赤道潮汐变化最大。

潮汐组合C:2009年1月15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也达到最大值南纬25.79849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2010年1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1度,23日为上弦,即日月小潮,两极和赤道潮汐变化最大。

潮汐组合E: 2010年1月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5.7854125.78936度,2010年1月3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振荡较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激发寒潮的可能性大。

本月强潮汐集中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季节性厄尔尼诺的增强,流感爆发也进入高潮期。

栾巨庆和栾云洲预测:1月份大雪暴雪区在黄河流域,其中1-2日、5至7日、9-10日、15-16日黄河流域南部中下流大部地区有大雪,局部暴雪。19-20日、24日中下游大部有大雪,山东、河南、河北有暴雪,28-29日京津一带将有暴雪局地特大雪。降雪集中在潮汐组合时期。

附文:

2010年1-2月黄河流域与东北地区雪灾预测

栾巨庆   栾云洲

国际天灾研究会  天文气象地震世家第三代 

一、黄河流域(以北纬32°-41°为预报区)

预测1月份大雪暴雪区在黄河流域,其中1-2日、5至7日、9-10日、15-16日黄河流域南部中下流大部地区有大雪,局部暴雪。19-20日、24日中下游大部有大雪,山东、河南、河北有暴雪,28-29日京津一带将有暴雪局地特大雪。

二、东北地区(以北纬41°-52°为预报区)

预测1月1日-2日内蒙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将有中到大雪,5-6日亦有中到大雪,10日与14日、20日、25日内蒙东北部,有中雪,29日辽宁南部将有暴雪。

预测3月份主要降雪区,将在东北地区与内蒙古东北部。

应早防“白灾”

三、美国与英国及加拿大等国都先后将有特大暴雪

2009年12月11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944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5313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70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88531.html

上一篇:给全球变暖泼点冷水:警惕全球变暖成为“迷信”
下一篇:组图:渤海湾遭遇30年来最严重海冰灾害(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2 刘耀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