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放大镜看大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huukt 揣摩人性犹如盲人摸象;而今科学的放大镜,是否让大象更清楚?

博文

罗伯特·恩克(Robert Enke) - 他再也受不了了

已有 4776 次阅读 2009-12-17 07:44 |个人分类:名人惑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自杀, 抑郁

“德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足球门将——罗伯特·恩克死于自杀。”听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正好和朋友们坐在一间酒吧聊天。顿时整个厅里安静下来,人们面面相觑,都被这突然的消息惊呆了,无法理解,人人都在问,为什么?但是没有人可以知道为什么,因为死者已矣,你无法再从他口中得知。
我对这个事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发表于11月16日的《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Er hielt sich nicht mehr aus" (《他再也受不了了》)[1],看完全文,才觉得这个题目非常贴切,一个守门员应当坚强冷静得经受住对方的射球,而一个自杀者,则是忍受不住了活着才选择死亡。自杀对于这样的性格与这样的职业选择是否是必然呢?
恩克的父亲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却无法打开自己儿子的心扉。这不奇怪,一个决定自杀的人,可以骗过自己的心理医生,自己的妻子,父亲,朋友。旁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关于自杀的研究是如此难以进行,因为永远无法搜集到可靠的数据[2]。老恩克口中的罗伯特,从小就内向,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情。六岁的时候,就连因为矫正牙齿而难过的心情都不说出口。同样,后来他因为在西班牙和伊斯坦布尔的系列失败造成的抑郁症的困扰,都不愿意公开。连续好多年,罗伯特害怕自己再次失败,害怕自己失去国家队的位置。他在心中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逻辑: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我不是最好的,那我就是最差的。然而守门员的职责正如此残酷。人们总是希望守门员能够万无一失。罗伯特在Barcelona的失败,队友公开指责他;在Fenerbahçe的失败,5万球迷向他扔钱币和炮仗。面对这样的压力,叫人如何坚强?反过来想想,在众望所归的体育界宣布患有抑郁症无异于“自我否定”。一个例子,当昔日的德国灵魂中场代斯勒终于鼓足勇气宣布自己患有抑郁症的时候,却被恶意骂成是“软蛋” (Weichei)。罗伯特的死,不但让足球界意识到球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在德国引起一场关于抑郁症的讨论。
德国的心理治疗系统已经非常发达,主要的治疗方法都已经得到了公费医疗保险的支持。然而据估计,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恰当的诊断,只有百分之六到九的人获得相应的治疗。这里有许多原因,比如很多医生对抑郁症缺乏认识,又比如患者犹豫是否要寻求公费帮助(这意味着工作单位了解到病情),等等。令人吃惊的是,在欧洲,抑郁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艾滋病,药物成瘾以及交通事故的总和。抑郁症在中国的危害也同样不容乐观。研究生自杀也好,海归摆地摊也好,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人群中的个别现象。所以,当我读到有些人影射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政策问题时,不免觉得有些不得要点。要使这样的状况得到改善,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提高整个社会层面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宽容。因而,名人对抑郁症的坦然自述无疑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代斯勒,也如中国的名嘴崔永元。任何疾病只有坦承才能有效治疗,但愿有一天,人们说“我得了抑郁症”,就如同说“我得了感冒”那样从容。



参考文献:
[1] Biermann, C., von Bredow, R., et al., (2009). Er hielt sich nicht mehr aus, der Spiegel, 47. 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67768148.html
[2] Comer, R.J. (2001). Klinische Psychologie. Heidelberg; Berlin: 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7923-279194.html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