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Awakening at Midlife by Kathleen Brehony, 1996)是一本以心理学为基础讨论中年危机问题的书。作者Kathleen Brehony是执业心理学家,报纸专栏作者。在这本书中,她从荣格(Carl Jung)的心理学理论出发,把中年看成是一个重归自我,进而实现完整人格的机会和过程。我在以前的博文中(“人到中年:从耕种到收获的过渡”),主要从处境,经验和心态的变化来讨论中年问题,着重于内心与外界的互动。而这本书是从纯粹内心成长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根据荣格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四层:ego,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和自我(self)。【注1】最外面的ego是在意识的层次,是对意识活动的调控和主导。它包括了我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感受,记忆和想法。ego是内心与外界的分界与接口。再里面一层,就是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个人潜意识是由个人经验,知识和性格等积累而来。下一层是集体下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它的来源是文化和我们的遗传。集体下意识在人群中有共性。这两层下意识虽然不在我们的理性思想过程中出现,但对我们的行为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们主要造成种种的倾向性,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性反映。我们常说的“情结”(complex)和“模式”(archetype)就是下意识层的东西。心理结构最里层的,就是自我(self)。自我是心理结构的中心和灵魂。但它又是最远离意识的。中年转变的目的,就是要把自我和ego重新统一起来,让自我真正主宰我们的生活。
在人从幼年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两个“自我”,即ego和self。ego是意识中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角色,责任等等的认知。这些认知的总和就是人的自我定位(self identity)。ego使得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并作出贡献。而含有本人真正个性,追求,信仰,价值等等的自我(self),则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退出了意识。到了中年时期,这两者都发展到成熟了。被压抑的自我更多地寻求表达。如果它与ego发生冲突,那就是常见的“中年危机”。如果它能与ego再次结合起来,则成就了人生的第二次成熟,从而为达到马斯洛(Maslow)所说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年觉醒”在作者眼里的主要内涵。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中年心理重建。
为了实现中年转变,作者提出了几个主要任务。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只是一个面具。人到中年,我们生活中的角色会有很多转换:父母老去,子女成人离家,工作升迁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角色”的迷惑,成为“中年危机”的导火线。然而,事实上在这些“角色”后面,有一个稳定不变的“自我”,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没有把它作为生活的支点和重心。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和重要性。而第二步,是与自我建立沟通。虽然下意识和自我一直在影响我们的行为,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心理学上成为“阴影”(shadow)。“阴影”的形成,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告诉我们应该压制某些情感,比如男人不应该感到软弱。有些被认为是负面的情感如嫉妒,愤怒等不是得到表达和化解,而是被压制。久而久之,这些心理就成了“阴影”。到了中年,这个阴影已经不再能被压制,而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了解的了。我们需要与阴影建立对话渠道,学会与之共存。第三,就是保持张力和平衡。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用中国的观念来说,就是有阴阳两面,荣格称之为“女性”(anima)和“男性”(animus)。“阴”代表直觉,感性,顺从等,通常与女性的性格特征有关。“阳”则代表抽象,理性,独立等,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特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两方面的性格和天赋。但是传统的教育使我们变成“男人”或“女人”,而与角色不符的那部分性格就被压制而得不到适当的发展,这样,作为成人的我们就失去了平衡。中年转变的任务之一就是找回失去的“另一性”,把它和谐地整合进人格之中,达到人格的完整。
应该承认,上面两段的叙说都很空。从科学角度来说,这样的文字简直没有意义。但心理学上的东西要是具体了,就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了。所以,尽管书中其实有更详细的说明和举例,我认为最有帮助的还是这个“空”的框架。如何应用到自己身上,就看个人的悟性和智慧了。
自我虽然与意识脱节,但仍然是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只是它的表达是隐晦和间接的。实现中年转变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了解自我(self),为自我提供健康的表达渠道。作者为此提出了几个做法。一个是对梦的了解。荣格很重视梦的作用,认为梦是自我和下意识表达的渠道之一。所以了解梦境中出现的符号(即反复出现的一些事,物或人),就是了解自我的途径之一。这些符号的解释可能与个人经历有关,也可能与文化背景有关。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对梦境的记录,便于比较长期,系统地考察。专业人员的帮助也常常是有益的。第二个做法是开发创造性。这不一定是要成为艺术家,而是让艺术等活动成为释放心灵的一个途径。我们这个社会太注重理性思维而抑制直觉。所以我们人格中直觉的部分(阴)和意识之外的自我与我们的沟通就受到阻碍。参加艺术活动,有助与重建平衡,使崇尚直觉,即兴和非语言思维的艺术成为与自我对话的一个渠道。第三个做法是宗教活动。虽然荣格把宗教看成人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这里主要的意思却不是与上帝的沟通,而是与自己内心的沟通。作者推崇的静思(meditation),祷告和东方宗教中的一些做法,目的都在于避开尘世的纷扰,倾听心灵自我的声音。第四个做法是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的。中年时代,身体不再象年轻时那样“刀枪不入”。精神上的不健康,不平衡,会在身体的症状上表现出来。反过来,中年的身体变化(如更年期),也会影响到精神和情绪。所以学会与身体对话,通过身体与心灵接触,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说的都是自身的修养。但中年的心理重建还包括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认为,个人的心理结构往往会投射到与他人的关系上。自己心理中被压抑的部分,往往会反映到对他人的期望上,也就是希望配偶,朋友等来弥补自己人格上的缺憾。这种方式本来就不是很健康:更好的选项是自己实现人格完整,而不是依靠他人。而且中年时期心理变化也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所以修补,维护,重建人际关系,也是中年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还有,中年时期也是开始面对死亡的时期。亲友的死亡,自己“不能永生”的意识的增强,也是我们在心态上必须接受和适应的。
以上粗略总结了这本书的内容。总的来说,这本书(正文330页)的叙述相当重复和松散,适于“一目十行”式的阅读。然而,对于进入中年而不熟悉现代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对付中年时代的挑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在《中年觉醒》中,作者用毛虫蜕化为蝴蝶的过程来比喻中年转变过程。她的意思说,中年转变是人的基因中注定的过程,并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和才能。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和引导这个过程。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个过程完全是个人性的。就像蛹躲在茧中脱胎换骨一样,需要忍受孤独和痛苦才能完成。我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年转变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人到中年,我们都面临工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和需求,不可能躲到“茧”中独自疗伤。而且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优先也在同时变化。这个变化与“个人化”的心理变化同时发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再者,我们过去和将来的心理都是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的社会实践对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比如,与其“孤独地”培养爱人之心,不如走出去参与公益活动,体会助人之乐。所以本书的内容应该被看作是中年转变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另外,这本书虽然处处应用荣格的理论,却不能被看作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不知是否真实),但绝大多数立论没有统计数据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来支持。而且心理学本身就有很多因人而异的东西。所以对作者的种种看法,也只能姑妄听之吧。
【注1】ego也被翻译为“自我”。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中的“自我”专指self。
【附记】:关于荣格心理学有一篇有趣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1b0ad20100bpxg.html
【附记】:不久前出版了一本荣格的著作,背后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详情可见《纽约时报》周刊的报道:http://www.nytimes.com/2009/09/20/magazine/20jung-t.html
相关专题: 读书荐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欧阳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270902.html
上一篇: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下一篇:
信息时代的新生态 – What Would Google Do? 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