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读者来信·

已有 2698 次阅读 2009-11-6 10:05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来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日,有热心读者在《科技导报》博客(http://www.kejidaobao.blog.sohu.com)上留言或致电,询问我刊封面“科技导报”四字是由谁题写的。为了解答读者的疑问,本刊编辑部特约原《科技导报》总干事、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谢善骁来信回答上述问题。同时感谢各位读者的关心。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1980年由一批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全世界发行,钱宁教授、孟昭英院士、朱光亚院士、冯长根教授先后任主编。封面刊名是1979年《科技导报》创刊前夕,第一任主编钱宁教授访求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书法家段云所得。
      《科技导报》创刊前夕,为寻求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钱宁主编曾多次来北京,在刘达、孟桂芝等人的帮助下,相继拜访了国家经济、计划、出版、社科、工业、科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其中有袁宝华、段云、王子野、高扬文、汪道涵、钱伟长、马洪、童大林等,向他们介绍了《科技导报》的构想、方针、组成及出版计划等有关情况,得到了这些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段云同志为国内外较有声望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笔力雄健,淡泊天成,柔中带刚,神完气足,他为《科技导报》题写的刊名由此沿用至今。
——谢善骁

      拜读了《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掩卷遐思,几多感慨。
      5月12日,积聚在汶川地下的数倍于唐山大地震的能量瞬间释放,顿时山崩地裂、屋毁人亡。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地震工作的技术人员,悲痛之余,我更深深感到,除了需要更加努力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之外,加强对公众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
      每次破坏性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常常会提到震前老鼠乱窜、狗乱吠、井水翻花、泉水变味等异常现象。但因为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人们往往不能把这些现象与大地震联系起来,从而遭受了生命财产损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就一直将张家口作为重点监视区。但1998年1月,张家口张北县发生6.2级破坏性地震前,竟然还有父子二人因追打屋内乱窜的老鼠而双双遇难的事情发生,这与地震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欠缺不无关系。
      地震知识欠缺不仅会让人们在震前和震中难以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防范措施,而且会助长地震谣言的散播,扰乱民心。1996年8月4日,邢台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期间,一条“8月8日早晨5点邢台将发生6.4级大地震”的谣言,使得数万居民凌晨2点顶风冒雨上街避震、数千人次向地震部门询问震情,严重影响了当时抗洪救灾的局面。另外,西北某市的一次地震谣言,虽经地震部门全力辟谣,但仍引发本地人员外逃、外地投资撤出的情况,其后果比一个初等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在各种媒体上,平时很少能看到地震相关的科普节目,除非有大地震发生,媒体才会集中一段时间普及地震知识。究其原因,我认为,大地震发生的概率低,人们平时对地震不够关注,地震科普作品又大都浅陋生硬,难以引起读者兴趣。其次,根据我在地震部门多年工作的经验,相当数量的人怕引起社会混乱,顾忌进行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
      地震是与地球运动相伴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换言之,地震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经常发生,只有达到一定级数的强震才会被人类感知,再甚者才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我们应该像天气预报介绍风、雨、雷、电那样,对地震进行宣传讲解,才能让公众不会谈震色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特刊”中,《地震预报与波普尔时代的终结》一文也让我心有同感。的确,科学发展过程中,应该允许灰色地带存在,这其中可能有新的发现,也可能有伪科学。“除了科学就是伪科学”的二元思维方式,是不利于科学探索的。想当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时也被当时的主流科学界所否定,但是现在也成了“主流”。
——河北省邢台市地震局
高级工程师   袁小沼 

      《科技导报》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阅读贵刊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但个人认为尚有一些需要调整之处,特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每期的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尽量集中于某一个研究领域;
      2. 多介绍国外的科技动态及进展;
      3. 介绍一些国内科技基金项目、奖学金项目的情况及申请信息;
      4. 介绍一些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方法、经验等。
      此外,贵刊主编心语“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使我受益匪浅。该文涉及研究培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研究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研究生导师也有很大的帮助。我把我所能看到的几期文章都复印给我指导的研究生,他们普遍反映该文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祝《科技导报》愈办愈好!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俞元春
(责任编辑   李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268878.html

上一篇:·科技界声音·
下一篇:由“博士应聘辅导员丢脸”说开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