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科学网科普集锦栏目上常见杨学祥老先生的文章, 能这样孜孜不倦坚持写科普博文的老教授精神实在可嘉!本人占科学网一席之地已一年半,却只写了三十几篇东拉西扯不太像样的东西, 惭愧不已!最近从硬盘发现早年为几个老年朋友写的有关学习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的第一部分因特网简介,其实就是我对因特网的认识,贡献出来,试为科普集锦添砖加瓦。我的近代学科知识都是通过艰难的自学过程掌握的。当时,我强烈希望我周边的一邦老年朋友和我一起分享上网的乐趣,又想让他们以最简便的方式走进因特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又尽可能少走点弯路,专为他们写了点东西,谁知道这邦老头一学会上网浏览新闻、打桥牌等就对其它一概不感兴趣。只有广西出版局的老局长老孙头鼓励我写一本适合於老年计算机盲的入门科普读物,还特地为我介绍了出版社的专业编辑。可隔行如隔山,我是搞机械工程的,不应该斑门弄斧!有负了老孙头的厚望。老孙头是我敬重的老朋友之一,虽只有中学学历,自学成才却学养颇深,和我同年,可参加过抗美援朝。如今却巳仙逝两年,我将我对因特网的认识以科普博文的形式和大家见面,也算是对老孙头的一种纪念!
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因特网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的译称,它实际上就是由计算机连结起来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我们要认识因特网,首先得从认识计算机开始。
人类远古时代是用搬石头、掰手指、打绳结的办法来计数的,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算盘是人类最早的计算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探索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过程中,计算工作愈来愈复杂。例如,导弹的发射与控制,就要求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千万次的计算速度,而且计算精度也要求极高,这已超出了常人的能力范围。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计算机,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1946年为了解决导弹计算问题,美国陆军部委托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被命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当时晶体管还没有面世,它使用了18000个真空管,占地170m2,自重30吨,每秒钟可运算5000次,功率140KW,每小时耗电140度。虽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但毕竟是计算机的开山鼻祖。
五十年代末晶体管迅速取代真空管制作出了计算机的逻辑元件,计算机的体积开始大幅度减小,运算速度也提高到每秒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功能也从单纯的运算扩展到数据处理与工业控制,这可以算得上是第二代计算机。
六十年代集成电路开始出现,计算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运算速度更快。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与操作系统的出现,功能强大而且容易操作的第三代计算机正式形成。
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更趋现代化,计算速度可高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千万次,可靠性也更强,操作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备,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微处理器的问世并相继大规模生产,使计算机的功能扩展到各行各业,渗入到各个领域,企业、学校、机关和家庭,诸如工业过程控制、家电程控、计账收费等,计算机几乎成了无所不在无处不见的常用工具。
电脑是我们中国人给计算机(Computer)起的雅号。它虽然是人发明的,却集中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功能却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脑子,十分神奇,似乎是非凡的脑子,电子的脑袋。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如果你和讲英语的老外谈到电脑(electronic brain 电子脑)或(electric head 电脑袋)他一定会一头雾水,大惑不解。兴许你说到Calculator即早期以计算功能为主的计算器,他们还可以理解,他们只知道计算机computer,但绝对听不懂你说的电子脑或电脑袋,字典上也查不到这个词。
一台计算机无论档次高低,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构成:硬件和软件。
什么叫硬件?软件又是什么东西?我给你举一个通俗一点但不太恰切的例子,录音机或者录像机你总用过罢,机子就是硬件,里面放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就是软件。光有机子而没有带子就不能放出声音和图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