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试论“与国际接轨”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含义及其关系——科学技术的视角

已有 7778 次阅读 2009-9-10 10:07 |个人分类:特别推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 中国特色, 与国际接轨, 非嵌入编码知识

吕乃基

"与国际接轨""坚持中国特色"二者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实质上是己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之争在现时代的一种新的体现,本文提供认识这一关系的一个知识的视角。

1"与国际接轨"是目前使用频度很高的词汇,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由于中国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入世之后,在生产、交换等领域都必须与国际接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意味着信息及其管理领域与国际接轨;再者,由于生态保护呼声日甚,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地球村中已不可能再有封闭的居住者,因而,与国际接轨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上述因素只是与国际接轨的外部压力,应该指出,与国际接轨更是中国社会自身的需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需要。

这里先要明确一点,即与国际接轨主要是与发达国家接轨,不是与索马里、阿富汗或伊拉克接轨。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是拥有现代物质设施、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国际接轨首先必须在这方面着手。实际上,我国自1978年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就已开始了这一进程,30多年来年,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唤醒了人的物质需求,并以不断提升的产品和设施推动并满足人的需求自物质向精神递进;它唤醒个人的潜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它使社会分化、重组,从而开辟了社会化的真实过程。这一切都使中国朝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至今日,众多国人已欣然接受G2的称号。

发达国家普遍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的影响不仅在物质领域,而且在于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经济制度、法律、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等领域,中国在经济制度、法律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其实质就是由此接受科学精神,这一点对于有悠久人文传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科学精神自19世纪下半叶逐次进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尔后由于种种原因被置于一边甚至屡遭批判。人民公社,乌托邦的组织方式,既缺乏先进生产力的支撑,又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类似于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砂器”,仅仅一场雨即塌落瓦解。至于大跃进,可以说是违背规律的典型。还有对马寅初的迫害。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精神被唤醒,并随着近年来与国际接轨的呼声,逐步由体制层面渗透、上升到精神层面,或由精神层面扩展到体制层面,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领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这一过程是由批判"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拉开序幕的。然而,这不仅是重新确立实践的地位,而且是批判意识的复苏。通过这一批判,理性、独立思考的精神又回到主体身上。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经由深入持续的批判,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可违背,“市场经济阶段不可逾越”。在司法和行政领域同样要求遵循规律,从人治走向法治,管理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逐步由认识走向实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事实、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启蒙运动理念,以及普世价值正在取代传统社会中的情和意,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完善的基础。以非嵌入编码知识作为地基的情和意,将因更为真实而更加博大,更加坚强,并将前者置于自身的统辖之下。

社会由物质基础、体制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构成,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并增强物质基础,是社会由下而上与国际接轨,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则是由上而下与国际接轨。于是我们看到,与国际接轨就是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全面的接受科学技术,并以此对社会进行改造,推动其转型,一旦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将能把与国际接轨的外部压力转化为自觉的需要,从而为了实现现代化而更积极更富有成效地与国际接轨。

由于在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推进中必然会与原有的权力发生冲突,因而,权力阻击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事例随处可见。后者的推进尚有待时日。眼下,这一问题或许因“G2”而变得“暧昧”:已经有同样雄厚的经济实力了,然后呢?

2、在目前通常所说的关于"中国特色"的话语中,实际上有两种含义。当人们说“这样做不符合中国特色”、“要考虑中国特色,从中国特色出发”时,中国特色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实质上指中国国情。当人们说“要办成,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时,中国特色指的是某种先定目标。

对于中国特色的第一个含义即中国国情,可以用现代系统工程理论所提供的时间图景(参阅时间图景——科学影响文化的重要途径)加以分析,所谓时间图景,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系统工程的一大特点是根据需要,结合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设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对对象原有的各组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造、重组、重构,或者说进行目标管理。在系统工程中体现了这样的时间图景:一方面,任何个人、民族、国家都不可能割断历史,舍弃传统,过去必然经现在延伸、影响乃至制约对未来可能的选择;另一方面,所确定的目标又如同指路明灯,未来经由现在照亮过去,过去有利于未来目标实现的因素将得以保存和发扬,不利因素将被克服。在当代中国,什么是目标?显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历史?那就是中国国情,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国国情,以此作为选择、确定目标的一个出发点,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目标对其进行改造。因而,中国国情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是历史对我们的制约和限定,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要改造的对象,而不是终点,更不是必须坚持不变的东西。固然,中国国情中优良部分将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但这并不是为了它自身,而是为了实现目标,并将经历改造。

对于中国特色的第二个含义,可以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和耗散结构理论所阐释的时间图景来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使中华民族自觉自动地汇入‘世界史’,使社会主义中国回到世界文明潮流的历史运动。现代化从少数地区和国家向世界几乎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推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各国又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之路。中国不必要,也不可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中国必须,也只能走自己的路.非此不能达到目标。在这一意义上,路具有根本性----这就是中国特色,而现代化则是目标。如果把具有中国特色本身作为目标去追求,路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同时,目标也就失去了通往之路而难以实现。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沿着具有中国特色之路实现现代化。

再深入考察将认识到,在现代化之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根据实效和目标随时调整路径,现代化之路不是机械决定论的、线性的、不变的。耗散结构理论诠释了现代科技时间图景的这一特点,即非机械决定论。系统内部的随机涨落,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由此引起的巨涨落,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都将作用于系统未来的走向,历史对未来敞开大门。于是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在目标确定之后不断对路线加以校正(参阅他/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人生感悟之二)。

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于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以科学精神对走过的路进行批判和反省,体现于对现代化之路的一再的重新设定中。中国特色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否定、扬弃、新陈代谢,在于坚持前进.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是永不熄灭的火,是生机勃勃的生命。经过这样持续的批判和重新设定而达到的目标毫不疑问会具有中国特色,但这种特色并不是在一开始所设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得到了科学技术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充实和改造,获得了新的内容,并将不断更新。

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与国际接轨的每一步,都在创造中国特色,在创造中国特色之际与国际接轨,在与国际接轨和创造中国特色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文发表于《哲学动态》1997.10,此处略作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54658.html

上一篇:科学网的生态(之二):打嗝还是误事
下一篇: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收藏 IP: .*| 热度|

13 刘立 武夷山 刘玉平 马雷 梁进 王号 吴飞鹏 杨秀海 苗元华 王立 宋和平 ligang168168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