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推荐,编辑部推荐,或是网友推荐,还是自我推荐,是科学网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目前科学网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的根本缘由。网友“强烈建议废除所谓的‘推荐’,正是这个破玩意把科学网弄得越来越差”([游客]kasa)。“弄得越来越差”的典型方法是,有人在科学网上传授秘笈:你推荐别人越多,你自己被推荐的可能也就越大。这就是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长此以往,必然“越来越差”。然而,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推荐本身,而是推荐者对于“推荐”的价值判断及由此衍生的推荐规则。
推荐一篇文章,对于被推荐者无疑是增加点击率,提高在科学网上的声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得到提升。都说不要在意点击率,然而博主总不至于自说自话。大多数博主
对于网友来说,上科学网,得以阅读美文,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由各种途经推荐到主页上的文章,可以大大缩小网友搜索的时间成本。如果看到被推荐的文章名副其实,就会增加对作者和科学网的信任,增加上网。作者和科学网也就获得了信用,后者,正是当今社会运行最缺乏的要素。反之,则会有上当受骗之感,并最终败坏被推荐者和科学网的声誉
对于科学网而言,让博主积极写稿,让网友留连忘返,让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者良性互动,提供一个公共、公平、高效,以及不断提升的知识共享的平台。
最终是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方的共同提升,并将此影响扩展到更大范围。这是推荐的三条基本原则。
然而,眼下的推荐规则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反复被推荐若干博主的文章,明星的风范固然凸现,但上述第二条原则没有实现,网友未必看到最好或至少较好的文章。
解决问题的钥匙依然是——“推荐”。
一、 限定被推荐数。同一博主的文章,不论发表多少,也不论由编辑部还是网友推荐,一周内在科学网首页至多只能出现2次(此处及以下的数据均待定)。从而为新人的涌现提供可能。
二、 限定推荐数。同一推荐者,不论是登记的博主还是游客,一周内的推荐总数不超过10次。编辑部的推荐数另议,譬如100次或更多。这是对各方推荐权的限定,在行使推荐权时更为慎重,把有限的推荐权投给在内容上确实值得推荐的文章,以杜绝投桃报李之类事情的发生。
三、 鼓励评论,增加评论数量的权重。评论,是交流的有效途径。博主以为比推荐数更为重要。学生尽管课堂上全神贯注,但下课后一哄而散,笔者依然感到失落。相应于点击率,笔者更欢迎评论,尤其是批判、否定的评论,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在网友的一方,点击、推荐,一个按钮即可。但评论,则需要较为深入的阅读,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评论,是对知识的消费,而知识的消费就是创造。说实话,博主怀疑,那些点击甚至推荐者,是否仔细看过所点击或推荐的文章,在进行推荐交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颇感羞愧的是,笔者在一些场合也属此列。
四、 被推荐者有“谢绝推荐的权利”,这是肖老师提出的建议。
此外,“科学网何去何从”一文上载后不少网友发表评论,博主深表谢意!补充说明两点。其一,称兄道弟一说,本人只是不太习惯。待到网上都是兄弟姐妹之时,可能也就是贝多芬《欢乐颂》、圣经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实现之日,这本来是大家共同期待的一天。说到底,本人可能在大多数时间充任“吕兄”,有何不可!
其二,科学网作为社会之“映射”。我以为,科学网既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家园,是公共的平台,同时又可以有形形色色的“社群”,如“物理圈”、“育儿圈”等,也就是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圈子,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在小圈子或“自留地”里说话可以更加随意、惬意,而不是“老师长同志短”。用我的学术语言来说,就是“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因而,家长里短适用于特定的语境,不适合推荐到首页,不便放在公共平台上。仅此而已。至于高雅还是通俗,科学还是娱乐,大可宽容。只有一点:推荐的文章,面向全体,应具有更多普遍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