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莫里兹的思辩:人脑与思维(翻译稿)

已有 4224 次阅读 2009-9-4 12:09 |个人分类:科苑记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思维, 人脑, 莫里兹, 思辩

1.2 人脑与思维

                                       机器的灵魂

                                  ——吉尔伯特·赖尔

 

人脑和思维的关系是哲学上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相关。

乍看起来,似乎根本不存在问题的。我们的思想、感觉和情感很明确是属于心理方面的,都属于我们的思维。一棵树、一座房子、一块石头很明显都是一种材料,包含着物质。我们可以踢一块石头、住在一座房子里,或者(显然是找刺激)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腿。比物质还要多的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对于物质的途径给出了远不相同的答案。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他们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则由微小的原子核以及围绕它们旋转的电子。这有些类似于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相对意义上)很大。如此看来,物质基本上更是由“空的空间”构成了。假如我们踢中了一块石头,那就意味着“空的空间”,踢中了另一个“空的空间”(说老实话,物质就是这些“空的空间”结合起来的)。

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如果现代科学使得物质包含的材料更少了,那么它也让精神更缺少了心智了。对于人脑的研究表明,情感是和(物质!)边缘系统的行为关联的,甚至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表现也似乎是对应于皮层内的某些神经元的反射活动。

公平而合理实用的比较,人脑和思维的关系似乎可以用现代的计算机术语表示:人脑是硬件、思维是人思考的软件。相同的软件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本书所包含的理念(假如其中些理念的话)可以被不同的读者,也就是不同的人脑所理解。

如果我们铭记了这一点,无须太较真,这不过是粗略的图画罢了,那末这样的比喻是合理、恰当的:人脑全等于硬件,思想全等于软件。当我们问及精神与物质的“本体论地位”时,困难就来了:精神的软件和物质的硬件有根本的不同吗?有的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有的则相反。思想是“物质”吗?亲爱的读者,不要问我什么是物质。韦氏新大学词典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如“构成它所属于的任何东西的”(that which constitutes anything what it is)。您理解了吗?我没有。

更严肃的是,物质可以理解为独立于任何东西而存在的东西,或者说,至少是独立于其他“物质”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思想,或者“灵魂”是物质,那么它们可以独立于物质而存在,而结果就是可以出现不朽的灵魂了!

亲爱的读者,你会发现这些问题是如何背负着情感的。远非毫无意义或者是纯理论的幽灵,它们启迪人类高尚无私的行动,也可以造成的最恶劣的战争。

让我们回到科学上来。在某种程度上,思维似乎是人脑的行为产生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生命可能是物质特性的一个产品。“产品”意味着新的、质的不同。这是可以赞成的。

如果没有生命的物质变成了高度的充分的组织(包括复杂的有机分子),那么生命可以产生。如果活脑组织特别高度的组织起来,思维现象就出现了。

这似乎不可知论者,辩证唯物论和基督徒都可以接受。差别还是出现在本题论问题上:思维以什么方式从物质(脑组织里)产生出来,思维和物质有什么不同?它不过是物质“长”大了,还是一种独立的现实?(“产品”表明思维是“一种新的东西”)。

我们总结一下要点,多数的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都赞成的:

(1)      思维与人脑的某些行为有关,好象软件与硬件的联系一样。

(2)    思维是人脑行为的新产物,当生物演变导致类人的出现时。

 

这些方案是有意模糊的,以便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当然,我们以生物的进化为理所当然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未经定义,使用了两次 “本体论”这个词。以下韦氏的定义很优秀:

存在或者实在的科学,知识的一个分支,研究自然、基本的属性和存在的关系。(“the science of being or reality; the branch of knowledge that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essential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of being.”)

如果你理解这些,学会使用它们,就好象孩子们学会在实践中使用新的词汇一样(主要是无意识的);那么,尽管继续阅读下去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253337.html

上一篇:莫里兹推崇的哲学家
下一篇:郝平:莫里茨的中国情结( 1999年02月09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