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在考验人类,人类在进一步认识大自然。
我们已有成功预报地震的先例,总有一天我们能真正认识地震,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回顾辽宁海城大地震
图/Google 文/青水洋
1975年2月4日是我儿子满月的日子,晚上下班回家刚对隔壁的哥们说完:“还没有想好怎么庆祝儿子满月”,突然闷的一声,房子咯咯作响,厨内碗筷叮叮当当,走廊上杂物纷纷落下。
“地震啦!”我冲出房门一看,邻居纷纷外奔。我马上回屋,爱人抱着儿子已经从床上起来,我赶往搀着她走出房门,顺手拿了一床被子。
走出大门,院子里天寒地冻,最低温度零下20℃。
南边不断传来闷雷声,天空电光闪闪。后来听说,这就是地声、地光。
产妇抱着婴儿站在冰天雪地里不是个事啊!哥们几个随我进屋抬出了床,铺上了草垫,盖上了大被子,挂上了蚊帐。爱人和儿子躲在了“暖房”里,我心里总算暂时踏实了。
当时家里都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大家站在空地上,望着南面的天空,任意地想象。
大概到了半夜,市里传来消息:震中在海城,沈阳西南100多公里处。
这就是发生在辽宁省海城县一带的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合计人口835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这次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地震有感半径达1000多公里。
这次地震由于成功进行了短期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按通常估计,这样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超过10万人,而实际死亡的人数却只有1000多人!
早在1970年我国地震部门就确定辽宁省沈阳——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预测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预报1975年上半年或近l一2个月,可能要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从1975年2月1日开始,异常情况大量出现:冬眠蛇出洞和大牲畜的异常活动开始猛增,有地方出现两米多高的“喷泉效应”。
2月4日上午10时省里通过紧急电话向海城等地部署了防震的具体工作,人员开始有序疏散,各种急救车当地待命。各街道、乡的干部用喇叭呼喊和挨家挨户动员等方法,尽快让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安排了露天电影。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万多人,震后房屋倒塌67%,但死亡只有21人。鞍山市一军民联欢会有人员上千人,接到紧急通知后,马上撤离,地震发生后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应急防震知识宣传,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列车运行到极震区时,司机发现车头前方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意识到这是地光,他马上减速缓行,地震时由于车速很低,末出现翻车事故,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开创了人类短期地震预报的先河,使世界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光明前景。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在严冬腊月,震后的次生冻灾和防震棚火灾严重。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人,占总伤亡人数32%,比例很大,这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虽然地震特有的复杂性、突发性,使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科学难题,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为人类减轻地震灾害带来了希望,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真正认识地震,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地震次数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以上,而且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因此我国需像一些专家呼吁的那样,必须坚持开展地震预报科研不动摇,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探索有效的地震预报方法,再创我国地震预报事业的新辉煌,我们相信中国人应该有这种能力和毅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