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论文而论文的指导思想后患无穷(王德华)
与几位老师闲聊。对当今现状感叹。
学生为了文章而文章。
老师为了文章而文章。
单位花费重金引进人才也是为了能给单位发表几篇像样的文章。
有多少成果能为国家解决问题?能推动学科的发展?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造文章,拼数量,咱们一定是世界第一,人多力量大,中国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但是,也有人感叹:咱们可以让神舟上天,可就是造不好一个牙刷。
问题的症结何在?失范的教育,失范的科研,失范的文化,失范的管理。
一个国家没有教育是不行的,没有科学也是不行的,没有技术更是不行的。教育、科学和技术,哪个国家都不敢怠慢,哪个领导都不敢忽视,都不敢乱来。这些需要什么?这点大家都清楚:人才!
咱们同样也意识到不敢怠慢,不敢忽视,可是咱们敢乱来。
SCI 本身没有什么错,怎么一到咱们国家落户就演变成这个样子了?反映科研人员的贡献和业绩,SCI是个不错的指标之一。可咱们什么都是SCI,本来是一个指标,却逐渐演变成“唯SCI主义”了,怨谁啊?
那么理想的模式是什么样子?我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
科研人员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内,带领学生,认真、安静、勤劳地工作着。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自己实验室的优势,仔细确定一个一个的科学问题,严格实施一个一个的实验,将获得的数据认真发表。通过这个过程,对所属的学科领域作出贡献,同时研究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规范和素质训练。科学发展了,人才培养了,一代一代就把科学延续了,传承了。学术声誉是靠自己的努力和积累逐渐树立起来的。所以,评价一个科研人员,主要是看他在这个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声望,他的实验室的发展和他对人才的培养。这个过程有论文发表,有成果发现,但是水到渠成的,不是拔苗助长的,也不是巨额经费买来的。
只是为了论文而论文,论文再多,如果没有自己的领域,在学术界也很难树立自己的威望。同样,为了论文而论文,八面开花,功利性强,那么对国家的学科发展还是不会有很大的贡献。当然,学生虽然学会了发表论文的“诀窍”,可是缺乏的、遗憾的太多了。毕竟研究生攻读学位这个过程主要目的肯定不是发表文章,应该是科研素养,是能力,是涵养,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这些是为了以后更多的发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文章。
为了论文而论文,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样下去的结果,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必然是论文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更为严重的,论文的数量上去了,科研环境恶化了,学位贬值了,甚至是国际声誉都降低了。为什么?造假的多了,省力气的人多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不会写文章的人多了,会抄论文的人多了,不懂规矩的人多了,走捷径的人多了。更诱惑人的是:有了论文这个结果,获利的人多了,一步登天的人多了,名利双收的人多了。名和利,有多少能保证自己不关注?不看重?
(王德华写于2009.5.19)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241095.html
上一篇:
科学与真理随想下一篇:
如果党员都是合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