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ingwda 刘盈,女,1982年生人,爱好文学。

博文

佳文共赏析

已有 3294 次阅读 2009-4-27 11:5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去图书馆本打算听一个报告,去了才知我过错了日子。在阅览室里呆了一下午,竟浑然不知。里面环境很好,人很少,大大的窗,阳光可以进来,漂亮的沙发,很优雅。坐在那里,自己一下子似乎也该优雅一些,正正坐姿,装模做样起来。一切让我快乐起来。

   先看到一篇外国很大的一个“家”写的“我为什么活着”。一:为了爱情;二:为了读书;三:为了对世界万物苍生受苦难群众的怜悯之心。大抵如此吧,误差不大。可能只有怀着“三”那样的心胸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字,只是对于这样一个不思进取的小人物,为了“一”“二”足矣。也终于知道,原来读书可以和爱情一样神圣,令人沉醉向往。

  还看到了一篇是谈自我的,洋货了些,I .and me 。“I”,对外的形象,社会对“我”的看法;“me”,自己必须面对的真正的自我。I .and me太贴近时,处于无妨状态,无保护状态。也许给人家带来麻烦,他把保护自己的责任交给了别人。我读起来深有感触。作者举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天才诗人顾城。想起以前我在谈“自我”纯是由自己的心境感觉而来,也提到过这点;还有一个谈“爱上爱”的看法,大意说,一个人说爱上另一个人,其实爱的可能是自己在爱情面前的状态,后来在好多书上看到那个观点早就有,可见,大多数时候我的大脑还是接近于正常人,觉得突然与好多人走得好进,生出愉悦和心安来。

巴金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我就想,若是小说,那创造出的东西不是作者自己经历的(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未必全说出来),怎能体会?读者看了若信了是不是会有一些误导(也可能只有读者认为可信的东西才会流传开来)?一个编造出来的东西写它干吗?骗人吗?又太极端了。从前那么多写小说的人怀了救国救民的心。小说只是一个载体,一种更吸引更大众化的形式,热闹门道都看得到,像我这样只会写胡言乱语,八十岁也搞不了搞创作。

   吴营洲在“由生活感悟历史”中提到,历史有三种,一种是印在书上的,一种是存在档案里的,一种是当事人经历的,一种是藏在老百姓心里的(我怎么数都是四种啊)。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位学者关于“历史1”及“历史2”的见解,很独到,挺深刻,他认为,“历史1”是历史本来的面目,“历史2”是历史学家试图还原出来的“真实”,他认为,历史在发生的那刻就已经不能被还原了。还提到历史是胜利者的声音,而不再像些史学家试图挖掘历史的碎片一味苛求去还原所谓的历史之真。又有谁知道那个“真”?知情者又怎会透露那个若不利于自己的“真”?莫说历史,莫说别人,便是此时此刻,我们是否看的清自己?当我觉得在怀着真诚袒露心迹,也一定会顾虑着自己的形象,你看到的反应。瞧,一个以真诚自居的人却怕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心境1”(那个实实在在触摸不到的真实)“心境2”(尽量忠实自己表达出来的真实)?而看到的听到的人结合自己的处境便生出不同的理解来,以为坦然面对都是在“以讹传讹”,更不要说那表面逢迎的动听,那执意欺骗的阴谋了。又哪来的“真”?那些严谨的人怀了对历史求真的心,只怕那粘成瓷瓶的碎片瞧见它的邻居倒要觉得隔阂,说一句“原来是你挨着我吗,是你吗?我是这样吗?是我吗?”。若是本不是一个瓶上的碎片(不是同一个历史事件)刚好被填了个天衣无缝,也就说不清是别有用心还是阴差阳错了,甚至都不会被发现呢。所以我写时也不求那个真“我”了。史学家在捡拾历史的碎片,做着利于社会惠及苍生的事业,而我这一辈子就找那个“我”,接近那个“我”,把“我”向阴暗处蔓延的触角剪断,问问“我”要什么,然后这躯壳为之奔波或将之毁灭,在临死的时候,自己可以离“我”更近,“我”离真理更近。学家的于公和我的为私所要坚守的却是一样的,善良,向上。

   周国平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我不知道自己是把第一点体味过了头,还是把第二点没有领会够。“不羡慕那些无法追逐的或是注定要失去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事实是现在的我缺乏判断力。只好听从自己的心意。

   看到一些话。从前,我会说,为什么到现在才让我看到这句话,其实是自己能体会时才把它看到心里了。

   史铁生说,“人与猪的自然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心理差别却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具体到情感的另一方,我可能过早的走入了一个迷宫。对别人像面对自己一样坦白,甚至那发霉的角落也得可出来曝晒,愿意互相支撑,充实,进步。以为彼此都乐于这样一种倾诉倾听。而有些话是一定不能说给另一半也为了他(她)切实的幸福感。切割掉犯罪感,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死心塌地为别人活,因为情感是那么琢磨不透模糊不清。若情感受了道德的差遣那是圣人,若行为偏离了道德的法线那是罪人,可是我成不了圣人做不得罪人。

   托尔斯泰说,“为自己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渺小;为别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我尚在低劣与渺小间徘徊。

   还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花蜡梅专家陈俊愉先生的采访,他也经历过十年浩劫,可是他的谈话里乐观,没有怨意,他说他最喜欢梅的百折不屈,我很欣赏。最近总会想 “国民需要怎样的英雄”,没开窍,总觉得英雄是当从小善做起,今天了解了一点陈老先生,觉得乐观不屈有那么重要。陈同志受的罪并不少,让我想起老舍的死,又觉得谁都有死的权利,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是不愿意活。我跟密友说,我想去过插队那样的日子才能搞出好的创作,他说,你从小就插队呢。可是苦尽甘来和祸从天降是不一样的。看林清玄那篇“在泪眼中看见烟火”,他妈跟他说,“对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任何人生变化都是好的”,他在痛苦中还存留了看得到美的心境。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用相机拍下过许多个落日,那是那一刻我能寻到的最美,我愿永远都怀着这样的情绪。

   “缓慢,但是到来!”我默念着这样的句子,永不会绝望,到我白发,到我入土,我依然怀着那仍会到来的期望笑着怪自己没能够等更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756-228474.html

上一篇:兰州来了沙尘暴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