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ingwda 刘盈,女,1982年生人,爱好文学。

博文

恰同学少年--关于好问 非勤学

已有 3384 次阅读 2009-4-22 16: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竞争, 同学

突然跟一个高中同学取得联系,谈起从前,仿佛一下子就呈到了眼前。

94年读初中,97年读高中,六年里一直是短头发,像个假小子。高二时有过一次稍长一点,打算留起来,带了个发卡,在做完早操进教室上早自习时,一个男同学经过我的座位,盯着我的头发不知是控制不住还是预谋已久,哈哈大笑起来,高中就再也没戴过发卡,打翻了我自以为倔强叛逆不服气的信仰。

特爱问问题,尤其是高中以后,那种提问曾给我很大的心理压力。

初中时,成绩好到专横跋扈,是不是真的好到那个地步不得而知,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问问题顾虑深究过。高二年级时,语文老师读到一篇孔庆东的“纯真年代”,回忆高中生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给同学起绰号的事,管问问题最厉害的两个女生分别叫做“大猛”“二猛”,让我胆战心惊。当时邻座是个口直心快的女生,老师在读,她转过脸跟我说,“就像你”。我自嘲,“也许我只能算”二猛“吧。平心而论,我确实没有文中”大猛”追问老师到家求学精神和勇气,而用“自嘲“这个词也已抬举了那时的我,我并没有那样的心胸和气势,当时是一种本能的反击。孔庆东到现在作品还是以幽默见长,在他那温情的诙谐的笔调里,我附和着大家笑着,心里却一直想也许不久我会有那样一个绰号,终究没有(或者我不知道),仅从这一点上讲,我很感激那个时候我们班的男生,因为对于当时或者说现在依然极度敏感的我,那样的一种玩笑我是否承受得起。后来回想,那种好问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似的心安理得。好多时候,我只是希望老师在我陈述完我的观点后,说,“是这样的”,或者点一下头就好了。那时,我周围总有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同学,且都是女生,一个互相非常了解彼此敬佩又互不服气的女生,曾在很短的时间内走的很近,却因这太近又变远,高一的时候,我会问她问题(本来该说请教,但是心里是很不服气的,她肯定也感觉得到),她曾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个问题变着花样再问一次呢?”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她很聪明,同时觉得自己聪明,不至于问她,借机回忆一个老师在我爸面前评价时更褒扬我的说辞,会突然精神一震,但事实是,高中一直到高考我从来没有考试超过她,且再也没有机会较量了。

如出一辙的是,高三时,一个非常认真负责脾气有点火爆的数学老师,在我说完后,他说,“你这不是知道吗?”从他的语调里潜台词便是“你还问什么”,不知道是他的声音太大,还是我受过“二猛”的刺激,眼泪哗得一下就下来了。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第一排做,得益于我的小个子和厚镜片,当我很快的把书从老师那里抽出来坐下时,我当时深信全班人都看见了我的泪水,非常生数学老师的气,在以后的好几次数学课上头不抬嘴不张。但是过了几天,就感觉老师并没有说错什么,甚至想自己一定要学好,好好给自己争气。从那以后,一定不是我没有问过数学老师,是他再也没有那么大声说过我,在那个情况下,我又觉得自己过于难缠让别人为难了。前两天,一个女同学说看到数学老师了,他的背一看就是不舒服有什么问题,眼前马上就浮现出他当年兢兢业业的身影和看到我哭时的不解。祝他身体健康吧。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老师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下课铃声响起,再也没有比那更狼狈的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是我在问,也许就耽误了别的同学问。今天还跟同学说,也许我该写一封致高中同学的致歉信。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问题很少有建设性,但我总会把一些不相干偶尔也会相干的问题放到一块,举一反三,乐此不疲。关于爱问这个问题,我从好几个方面反省总结过。第一点,自信心不足,对于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去让别人来认同,或者别人的确定还不如我来的深刻,那这是不是一种典型的毫无疑义的求同心理。说到自信,我实在不敢对自己下定论,我喜欢惹人注目抛头露面,喜欢发表观点妄下定论,也许这些都是自卑的华丽的外衣,当我不断的充实自己证实自己后,那种自信可能来得更惬意。第二点,就是我适合做什么。一直到现在,在听课或者报告的时候我能更快地领会到说话者的意图,在他们的启发或发问下我能想得很多很快,但是对于那种自发性的思考我来得慢,很少主动去想,在现在从事文献科研以后,在偶尔的遐想里又会一发不可收拾,贯通南北,生搬硬套,就要联系到一块了,我跟先生说,我一辈子做学生多好,那是我的特长,我听课的时候望着老师,会附和,能领会。另外说的一点就是有时候那种领会太快就会挫败老师的成就感。这是写到这里唯一一个我愿意举的例子。高一物力,讲简谐波传递那块,老师循序渐进,推理演变,要告知大家一个结论,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当他一开始表达时,我就明白了,就迫不及待的想让他知道我明白了,我开始窃窃私语说出结论,他看上去没有注意到我,我几乎就要手舞足蹈张牙舞爪了,偏偏我在第一排,多么令人生厌的学生啊。现在回想,当时并没有一种特别的愿望让他讲课中断把我提留起来表扬我,只是本能的一种反映,幼稚的肤浅的自以为是,和虚荣。到现在,我一直在贪慕虚荣过后深刻反省虚荣的毫无疑义和根深蒂固。好在,物理老师并不像数学老师那么坦白流露,不然,会死得很难看。

说起这些老师,肯定有过当时突然间咬牙切齿的,现在却心里一阵一阵暖了。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比对父母的报达更不切实际。有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成,不希望老师知道自己的近况,却不曾想起当可以此好好鞭策自己。或者随便想起哪个起那个老师就可以写出洋洋洒洒几千字了。好多同学也是。看来我的“恰同学少年” 又是一篇即将被搁浅的宏篇大作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756-227542.html

上一篇:读书趣事
下一篇:兰州来了沙尘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