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同事、学生最便捷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每个老师的答案不一定一致。
在今天和以前,我喜欢的非实时沟通方式首选电子邮件。于是,每次给本科生上课,课件首页肯定是留下我的Email地址,还一个劲鼓励学生们发信联系——但有兴趣尝试这种师生联系方式的学生不多。
还别说,开博来,我针对Email话题的博文有两篇了:《拴住我的你》,《如何在工作中正确使用电子邮件》。前者是一种开玩笑的方式讲述现代人对电子邮件的依赖性,后者试图就电子邮件使用礼仪提个醒。本文不准备继续议论电子邮件,但涉及相关部分。
那么,如果考虑实时联系呢?或者是否还有其他非实时但互动性强的沟通方式?
这十多年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因此,我尝试过很多种不同的工作和交流方式。
从互动性强而非实时的沟通来看,曾经是首选邮件列表(mailing list)服务。也许,至今还有人在喜好着这种方式。毕竟,发邮件是大家熟悉的工作方式,给一个共同的邮件地址发信去就可以让其自动转发给群里的所有人,而这些信息在网页上还有一份完整的保存,随时备查历史信息,那肯定是相当有用的。
我先后尝试过几种免费的邮件列表,比较筛选后,最后锁定egroups.com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但加入各种兴趣组,也为自己的学生和课程分别创建了相应的账号。
当时看来,总体效果还是挺满意的,唯一难过的是:国内的多数邮件地址被国外服务器列入了垃圾邮件发送者的黑名单,要在群里发送群邮件,egroups这个国外的服务器总是遭遇到不断的发送失败事件,让群组功能的威力大大降低。没多久,我被迫抛弃了这个方式,大致是因为egroups被貌似yahoo这样的公司收购,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经营或者逐渐被yahoo各种眼花缭乱的替代服务冲淡,而邮件弹回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性解决。慢慢地,我也就转移兴趣了。
当然,现在,在垃圾邮件问题日益突出而影响正常多接受人的信件发送时,邮件列表服务依然是值得期待的。很多邮件服务器为了打击垃圾邮件,而将一次性接收人的数量定得极低,低于一个单位的正常成员数量,这也非常不合理。比如,以前我们单位要给所有成员发送通知,大概要被迫反为几次,后来不得不一再给网管提出特殊申请,把自家服务器里的参数设定大一些。不过,一旦收件人里包括外单位的成员,这封邮件到达对方的服务器时,多半会被无情地判定为垃圾邮件(在工作中,往往是高校的邮件服务器较难畅通,经常被退信)。
确实,本文不想讨论没还没有好方案的电子邮件群发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关注实时性的沟通方式!
当然,不用说,最具实时性的网上沟通方式之一就是即时通信(简称IM),包括的工具非常之多。
套用某大侠爱说的话:不是吹牛,我用过的即使通信工具还是有一些。数一数,有ICQ,OICQ(后改名QQ),MSN,Yahoo,Skype,Google等。除了ICQ,账号一堆,几乎都坚持到最后。
一般,大家吹牛是老资格的时候就比谁的ID数位少,ICQ号码我忘记了,那时还没QQ。QQ就是模仿ICQ来的,正因为这个心态,有了好的ICQ,就根本无心去追捧当时的OICQ,以至于在后来只申请了一个5位号码,不过这个QQ号因为太久没有用而忘记如何找回,估计早给盗了。现在用的QQ号码7位,倒不值得吹嘘了(总算做了保号,大概也丢不了)。
多年之前,一直到现在,谁用什么IM其实是有细分的。MSN是外企用得多,在上面确实老外多。Yahoo也类似,总能碰到老外,语音聊天室也是几个IM里面开设很早的。Skype的长处是语音功能了得,轻松突破防火墙的障碍,在MSN和Yahoo等连接都困难的网络环境里,在Skype里多方语音通话完全有品质的保障,因此适合国外和国内的语音沟通。
单独说QQ。不用说,这是中国人的天下。我曾经不用QQ,理由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用户细分。一上QQ,冒出来搭话的多是中学生、网吧里的闲杂人员等,自我感觉没趣。还有技术上的原因,开始真有点小瞧这个山寨IM软件。直到几年前我自己的几个研究生到那里(腾讯)去工作了,我都没有改变看法,只是给自己增加了安全方面的理由:上QQ你就相当于实名了(不明白这一点的就很天真了,就只说现在我给所有学生都加了实名备注吧,否则还很难分辨他们。其实大家是相互备注),各种谣传的QQ后门或病毒这些,不都是定时炸弹吗?
如今,我再次启用QQ一两年了。说实话,渐入佳境,感觉还不错。
启用理由一:所有学生都有QQ了,就我这个老师强撑着不用,相当于我被排斥在外。我还没有这么“老土”。而我喜欢用的IM,他们却不太感冒。即便我强行让他们开通新账户,丝毫不会改变他们更喜欢QQ的习惯。何况,MSN和Yahoo在两年前都还没有群组的概念,习惯用邮件列表的我,不喜欢去逐一通知每个人;而群发邮件的地址簿管理不那么方便,机器一多,这个本地地址簿难以同步更新(各种解决方案我也玩过,都嫌麻烦)。
理由二:如果要找学生来谈话,再也不用冲办公室外嚷嚷:“谁来一趟。”现在,我只需要在QQ上发一条消息,没准儿十多秒后这个学生就进了我的办公室。即便学生不在,我也丝毫不担心后续通知。群里的学生都异常积极地线下通知,总是可以把这个学生找来见过,暂时来不来也有反馈回来。
理由三:QQ群的功能让我可以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组。于是,我和自己所有的研究生有个群(当然是学生帮忙建的),每个课题方向有个群(群里有参与项目的其他老师的学生),给本科生(作为强化班学生的导师)交流也有群。
我也试图搞了几个教师群,比如TM的企业群,同学群,还有高校同行交流的群(YOCSEF-CQ),效果可比学生的差太多了。原来,老师们的想法和我此前的一样,不愿意为了改善彼此的交流而放弃自己熟悉的IM工具。
理由四:有空看看学生们写的QQ空间博文,还很能发现他们个性化的一面,这是以前的师生交流中缺失了的一部分。不过,一般不去打扰他们。
随着微软的Windows Live也有群的功能了,都搞不清楚谁“山寨”谁了,关于选用哪个IM来主要沟通的困惑会长期存在!我的朋友、同学和熟人居然都在不同的IM上,于是,我一度开始玩那种万能IM工具,管你什么IM账号都可以一网打尽——但还是没有找到好用的一款。这种替代工具总是没有“正版”那么好用。
总之,面对和学生交流,目前最好的IM还是QQ,这点你不得不承认,否则就是主动被这些80后、90后、00后(我女儿一代,小学老师和家长都在QQ群上)抛弃。
顺便一说,QQ可以说是实名的,正如科网是实名的。QQ用来在国内工作正合适,和学生们及时沟通,里面的群空间、群邮件、群共享等都可以满足基本的沟通要求,但最好别和陌生人聊天,因为用户细分的问题始终都是那样,网上陷阱太多。
与时俱进,可不是随口说说的,需要做出来看。不管怎样,总是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和这些逐渐成熟、优化的技术一起成长,感觉总是不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