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读 唐 诗 有 感 (1) :古城镇江在唐诗中的地位

已有 5207 次阅读 2009-3-7 11:49 |个人分类:文学与诗词|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初唐诗人王湾(河南洛阳人士,早年及第进士,唐开元初年,曾为荥阳薄,后任洛阳太尉)他曾写有一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乘船航行在当年的润洲(即今日镇江)城外北固山下扬子江上的感受。诗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该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扬子江早春的江景。诗人在润洲城外北固山下的长江上乘风行舟的爽意,跃然纸上。全诗意境清新,佳句迭出。诗的首句是说,诗人在早春清新气息的沐浴之下,航行于北固山下的扬子江面,一路所见,尽皆绿水青山。次联的“潮平两岸阔”,其“阔”字用意精巧恢宏,“阔”乃是“潮平”的结果,一般说来,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总是有江水与江岸齐平的感觉,使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于是诗人欣然写道“风正一帆悬”,更添了几分精彩。由于风平浪静,必使“风正帆悬”,这里,诗人用“风正”要比“风顺”更加贴切,“正”者有“风和”与“风顺”两意,因此,仅有“风顺”却未必能保证“一帆悬”,例如,风虽顺却可能很猛,那帆必然鼓成弧形,而非“悬帆”了。可见,诗人用词相当考究,也相当贴切。由此读到第三联,便可看出,诗人在前两联的铺垫下,才会自然而然地吟颂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据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菽。内编》一书中说,“海日”一联,形容景色,妙绝千古。其妙在于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的交替之中,道出了一种自然的理趣,试想,在岁末腊残的黎明,诗人行舟于潮平无浪的江面。当残夜尚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而旧年尚未逝去,江上的新春已悄然闯入旧年。这完全是一种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的生动写照。它既表明了一种时序的交替,又用文学的语言逼真的写出了动态的景色,并更意味深长地给人以一种哲理的想象:即海日生于残夜,必将赶走黑暗,迎来光明。江春闯入旧年,必将驱散严冬,迎来美好的春天。从而表现出人们普遍的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感受。而最后一联正是身在“客路”的诗人思念家乡(河南洛阳)的思乡情怀的自然流露,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由此可见,古城镇江,当年的润洲城北,北固山下,早春的绿水青山,何等美丽风光。它不愧为使诗人渐入佳境,诗兴大发的宜人之地。

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点上的江苏省镇江市乃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扬州城的闻名暇尔的历史名城。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与刘备结亲联姻,就是在镇江的北固山甘露寺(即三国演义上的“南徐”所在地)发生的故事,至今,北固山上的甘露寺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景点。

无独有偶,在初唐诗人王湾之后,又有诗人王昌龄(字少泊,江宁人,及第进士又中宏词科,官至龙标尉),写出一首七言律《芙蓉楼送辛渐》也与古城镇江有关,此乃又一首千古传颂的名诗。其诗虽只有四句,却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句,其艺术感染力,真是维妙维俏。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诗人永远纯洁清澈的心灵。据考证,芙蓉楼在哪里?就在当时的润洲城(现今镇江市)的西北角上。故又名“西北楼”,登临楼上,可鸟瞰长江,眺望江北。当时王昌龄是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太守,为送友人辛渐北上洛阳,诗人陪伴辛渐取道润洲准备送友渡江到扬州,然后再径往河南洛阳。就在润州的芙蓉楼上,两人分手道别,是以题为《芙蓉楼送辛渐》。

由此不难想象,当时的润州地方确是一座繁华古城和交通要道,当然即使在近现代,镇江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家水陆空三维交通网络格局的现代化日趋完善,其相对重要性也在渐减。

到了晚唐,诗人张祜(音hu)在他的一首小诗《题金陵渡》中又对古城镇江的另一处景点有过生动鲜明的描写。诗云: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诗中的金陵并非指今日的南京,而是当时的古之京口即镇江也。诗人是在游历江南名胜古迹时路过此地。据宋代《野客丛书》二十卷记载,“小山楼”是当时诗人游玩的临时居住地。而金陵津渡就是当时润州的一个江边渡口(今镇江西北的观音洞附近的小码头)。 至于诗中提到的瓜洲,就是今日江苏省邗江市南,大运河入口处的江心沙洲――瓜洲,因其在江心的沙州陆地地面,形如“瓜”字而得名,其地理位置恰好与今镇江相对,通常当地人们总是将瓜洲与镇江相提并论。例如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中曰:“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恰恰是指镇江与瓜洲的这一场景而言。

可见古代的镇江很有名气。如今镇江市的发展也同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发展一样,突飞猛进,不但有沪宁高速公路与其相连,润扬大桥也飞架大江南北。更加凸显出以镇江、扬州、南京等古城市为据点的现代城市圈群格局。这真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依旧在,面目似为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0-218902.html

上一篇:以养生保健知识忽悠大众是一种市场化行为
下一篇:再论科学与技术不能混为一谈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杨学祥 刘玉平 邵宇飞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