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催化剂载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xiangyun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博文

两名博士生获中欧联合培养资助

已有 9540 次阅读 2009-3-2 11:57 |个人分类:科研进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最近,课题组两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出国学习机会,分别为德国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和中欧联合博士生培养计划。
          2007年我申请洪堡基金会资助去德国参加了在纽伦堡举行的Euromat 2007会议。会上,有人对我们组关于多孔碳化硅及催化应用的工作感兴趣,谈了很久,最后留了联系方法,他希望我给他寄一些我们发表的文章。会后,我很快就给他发去几篇我们的文章。可是,发过去后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他的消息,我觉得很奇怪。因为会后我还在德国一个研究所访问,没有时差,他们也没有假期,怎么会连客气地回复也没有呢?没有就没有吧,反正我们也不过一面之交。
        好长时间没有音信,我把这件事就忘了。有一天,突然收到他的email,说:非常抱歉,由于他们那儿计算机系统的问题,他才看到我的邮件。接着,他讲了他们那儿开展的工作,希望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我也给他讲了我们的工作,觉得合作肯定对双方都好,但是以怎样的方式合作,却不知道。经过多次交流,我就向他提议:能不能先派个学生去他们那儿学习一段时间。他觉得也不错,于是就给我的学生申请DAAD奖学金。国外的奖学金相对容易申请。尤其是德国,本来全国也没多少教授,只要是个教授都是比较厉害的,因此教授同意推荐,一般都不会有问题。当然要让德国写推荐信也没有那么容易。08年下半年开始填表申请,中间还有几次提交补充材料,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总算得到批准:由DAAD资助去波罗的海边上的Rostock大学学习6个月。
        另一个学生出国是因为获得了中科院的中欧(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为期一年。我让他去法国奥尔良我的朋友帕斯卡那里。由于是老朋友,所以一说就行了。中法联合培养计划是第一年执行,我担心他不知道邀请信的具体格式,就让学生找了一个德国马普所的邀请信,改了改给帕斯卡发过去请他参考。他又稍微改了改,就让他们实验室主任签字了,总共一星期就办好了。
        我想说的是,年轻人没有必要好高骛远,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都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32-217930.html

上一篇:科学网博友来访
下一篇:成为开放获取杂志编委
收藏 IP: .*| 热度|

5 吴电明 穆仕芳 马昌凤 钟炳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