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网络上议论得沸沸扬扬的“院士造假案”,越演越烈,让我联想到这两年处理过的一起学术论文抄袭事件,那是2006年在国内召开的一个国际会议,我是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很成功,投稿的人很多,文章质量很不错,会开得也很好(外国人占参加会议的三分之一以上,论文超过95%都到会作了报告,这对于筹备半年的一个纯国际会议来说确实是不错的成绩,没有任何政府干预和支持),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是IEEE的会议,所以论文出版由IEEE那边负责,可是会后论文集的出版出了问题,直到2008年才IEEE EXPLORE,大家都很着急,一直很纳闷,到底怎么了?其实就跟一起论文抄袭事件有关。
会议结束后一年多,IEEE一位负责出版的人士转发给我一封邮件并请求我帮助处理,原来是揭发一篇会议论文涉嫌和一篇国内发表的杂志论文重复,他们处理不了(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希望我协助,作为会议组织者我当然有责任,于是就尽快跟论文作者联系了,也是辗转在网上查到的电话和邮件,作者承认他们是一稿两投,没想到两边都中了,但是无论如何会议开的时候杂志论文已经正式出来,所以他们承认错误并撤稿,IEEE处理作者两年内不能在IEEE发表文章,按理说事情该告一段落了,但是事情远远没完, 热闹还在后面。
我后来又收到IEEE转来的邮件,告发人催问处理结果何时在哪个网站正式发布;又一次是告发者一定要他们把处理意见发到该学校去,而且信写得很有中国特色,大意如下:你们这样处理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在某个时间之前通知到学校,否则这些人就要提副教授了,还有人要提教授了等等;如此的邮件每3个月一次...... IEEE的负责人最后跟我说:Alice, could you stop him? We did what we can. 另外一个负责此事的华裔中国教授说:能不能让他不再这样丢中国人的脸?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揭发者,署的是假名,因为联系不到他本人,除了3-5个月能收到他的邮件以外,我不是说揭发论文抄袭不对,而是他的出发点不对,科学问题容不得作假,可是掺杂了私人恩怨和报复心理的揭发更加让人不齿!这是我亲自处理这一起论文造假事件的结论。
由此联想到这段时间纷纷嚷嚷的“院士造假案”,无论是当事人和旁观者,既然是从事科学工作,我建议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不要掺杂个人恩怨和各种复杂的心理来讨论:造假不对,一定要打,但是请限于科学讨论范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