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基督之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man57 佛教使人更超脱,基督教使人有信心,我是佛与基督之子。

博文

生活无处不修行——主谈佛教在生活中的运用

已有 3057 次阅读 2008-10-15 18:50 |个人分类:未分类

 

生活无处不修行

—主谈佛教在生活中的运用

 

念佛、信佛、持佛的人越来越多了。好事。但信佛本身不是目的,食素、做居士、见庙便拜等外在形式更非本质的追求。目的是什么呢,简单而透明:乃是要让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生活得更加详和、更加宁静、更加幸福,一句话:更好。

如何运用?

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我们都需要开始一段旅程,一个深入自我内心的旅程,一个深纠自己是谁和未来道路的旅程。这个过程便是修行了。踏出第一步并不容易。过程的初始通常会厌倦、懒惰和疑惑,也可能会彻底后悔。是的,训练和净化心灵的确不易,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替我们修行,必须自己去实践。来,先来个微笑,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吧。你看,修行一点都不神秘,它如此单纯而直接,但却必须你亲自去实践,对当下状况作个觉醒。就是这样。

第一步要看到,我们从事的精神追求,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工作,从心底去珍视它,你便会产生无尽的情感与动力。心要柔软地,但又坚韧不拔地突破初步的障碍。决定让自己从现在,就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不要认为已做够了或做不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高的喜悦是内醒智慧(佛教称“昆婆舍那”)的喜悦。喜悦的发生与恒久,来自于初次生发修行之心和一颗从此后不再胡思乱想和依靠惯往经验的心,让心回归到初生婴儿般单纯而透明。不要怕,只要知道,定力和心灵的强健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你的心只要“安住于当下”。

大多数人都在反复打转,因着对感官的愉悦和各种欲望,各类担忧所驱使,使心灵处于烦乱与困顿当中。不断尝试着“放下”,心便会变得轻安。如果没有困扰与紧张,不被外物牵住鼻子,我们便能渐渐地脱离习性的仓库和感官的欲望。这是个探讨自我和找寻“自己是谁”的最佳环境,请不要错失了这个机会!修行时,不是想象,不要思考,如果心无法安定,那就不断地、轻轻地将它带回原点上……即使在开始时,你除了一再将心带回来之外什么也没做也没有关系。一天的生活,从起床到睡觉,保持心的安静与专注,很多曾困扰内心的困惑与无形的压力,以及处理人与事的方法,可能不经意间便化解了。比如在日常用餐时,我们通常都会漫不经心地吃,味道迅速地来去。当食物还在嘴里时,我们因为对味觉的欲望和贪爱,所以不自觉伸手攫取更多,无知于整个发生的过程,吃下一口后,再吃下一口。当你很正念、很专注地吃时,对自己的身体及食量会更加敏锐,是很不容易吃过量的。如能将“小小的”吃饭之事,也并入生活的修行和专注中,那么在相续的觉醒里就不再有空隙了。所以,在生活的每一秒中,都要警觉,觉知和专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专注”,是我们心灵探索的基础,对于一切的来去,不去选择,不作比较,不主观分别,不推测,也不预期,不迎不拒。不论是行、住、坐、卧、食、谈话…….正念和专注在一切时刻,都适合运用。

一句话:我们每一刻都应全心全意地生活。

当正念和专注的增长有成时,做事谈话便能确实又迅速。可是,它的长成是不知觉和漫长的过程,一切都无须急躁,安静、觉醒地面对和从事就行。整个的长成来自于以平静的心境去体验事物,而不是固持根深蒂固的、主观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只须朝向解脱与超然的方向,柔软地对待自己,但要坚定不移。虽然,这之中还会有许多头绪混沌不清,但一定要坚信,有极大的转变正在发生中。就如同果实在树上成熟,虽然一天天成熟的过程很缓慢,也许还要受到大小的灾害,但它终究会甘美而成熟。

这便是好的开始与好的旅程.

但要切记,佛除了当初开悟了自己,以及为大众指出了修行的道路外,每个人都必须亲自去履行,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别人开悟。在这条修行的人生路上,最大的障碍永远不来自于任何的外部,而来自于我们自己一颗疑惑的心。疑惑,将剥夺我们的心并阻挡我们对清明的追求。但无论发生了多少次疑惑和胡思乱想,我们就轻轻地、轻轻地给它带回来便是了。

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成长。

最后,将我们的双眼凝视于道的顶端,不过可别忘了要注意你的前方。最后的一步要归功于迈出的第一步,在人生之路上,我们一步步地行走着,行走着,但千万别干扰了最终的目标。

上述。大家以为然、以为然,还是以为然呢?是故,佛,不是信不信之事,而是须融入到自我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兼答《现在还有谁信佛》)

 

愿你我在内的一切众生,详和宁静,永远平安。

(朋友们如果还欣赏这篇东西,就请关注我的下一篇博文《生活无处不信靠—主谈基督教在生活中的运用》)。

两天后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2-201855.html


下一篇:我的口诀人生
收藏 IP: .*| 热度|

1 王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