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AI与人类的未来”,这是太大的题目;幸好,从小处味觉的兴盛说起。
AI一往无前的发展中也包含了人类信息输入输出全部途径的进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某种意义上的直觉——涌现,或“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还增加了人类所不具备的数据/字符/代码的输入输出。目前看来,AI的视觉和听觉在幅度、精度和灵敏度等方面已远胜于人类,触觉虽然难度不小正在追赶之中。然而,AI在嗅觉上的进展相对滞后,味觉尤甚,虽然有电子鼻和电子舌。AI与人在这方面的差距既在客观层面,嗅觉和味觉的模拟涉及复杂的化学和生物过程,技术实现的难度高,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相距甚远;也在主观意愿不强烈和投入不足,既“不能”,也“不为”。
人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继承了五种感官和视听嗅触味觉和直觉六觉。经过上百万年进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眼所见和耳所闻经“慢思维”分析后决策,其余三觉由“快思维”直接作出判断和决策,直觉就更是如此。换言之,视觉和听觉已适应人类社会之需,而触觉、嗅觉和味觉则多止步于哺乳动物的水平,且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如。
先看嗅觉。在自然环境下,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其食物之间或相距甚远,或在山地丛林中,视线受阻看不见,或是看见为时已晚;气味则可穿越阻隔在相当距离传播。通过嗅觉可以识别领地,区分敌友,寻找食物和异性。在洞穴等场合,嗅觉比视觉更重要。
人类在同类中气息的差异甚微,人之区分不在于“味”,而在于言和行,需听其言观其行,文如其人,以及在于社会角色。其他对人类有威胁的物种不是远离人类,就是关进了动物园。剩下的唯有驯养的动物,或食物或工具或宠物。它们依然需要嗅觉,人类则不必。对于人类来说,嗅觉的重要性一落千丈,或许只剩下“闻香识女人”。
在生理上,由于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与记忆中枢紧密相连,嗅觉往往绕过基于语言耗神耗时的抽象思维,直接触发情感记忆。所以某些气味能够强烈地唤起独特的情感记忆,让人瞬间回到“童年的某个夏日午后”。大量的嗅觉记忆形成于人的6到10岁之间,这与人类在青春期后期达到的记忆峰值形成了鲜明对比。弗洛伊德认为嗅觉只是一种“动物性的行为”。人的胚胎发育重演生物进化过程,人的发育经由从动物到人的次序。
再看触觉。机器人在触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如拿鸡蛋和酒杯等,主要在持物轻重和摩擦力等方面,可以称之为“物理”触觉。即使物理触觉,机器人与人尚有差距,如小提琴的按弦运弓,钢琴的触键,以及画家书法家的笔触等。机器人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触觉,如动物的相互依偎和梳理毛发,人类的握手拥抱勾肩搭背等更是相去甚远。宠物猫狗能从人抚摸它的力度和持续时间等,判断此人是真心喜欢它还是敷衍了事。实际上,人类的物理触觉中或多或少含有生物触觉。无论如何,硅基抚摸碳基或相互抚摸,一方做不到,另一方感受不到如碳基这样的触觉。
味觉可能是人类唯一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的感官。动物或许仅能区分新鲜与腐败,甜与咸等。火的保存和钻木取火是人类超越动物的重要一步,不仅在于驱赶野兽和保暖,而且在于熟食。如所知,熟食的意义在于改变人的生理构造,包括味觉器官的精致化。在之后的发展中,随着食料的丰富,烹饪手段和设施的繁复和多样化,一方面对味蕾的刺激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典型当属“不知何味”的可口可乐;另一方面围绕味觉构建起食品业、教育领域的食品专业,还有“味道调查员”和美食家,国内和国际的各色菜系,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虽然如此,对于“不吃不喝”的AI来说,追随并研究人类的味觉,既难又无必要。
婴儿有10000 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呈味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ms,比视觉13-45ms,听觉1.27-21.5ms,触觉2.4-8.9ms 都快(百度)。这两点意味着味觉根深蒂固的动物属性。
人类的“六觉”可以大致分为两组,相对客观理性的视觉和听觉,以及不同程度带有主观和情感因素的嗅觉味觉。触觉介于两组之间。视觉听觉之所以客观,是因为所接受的是电磁波和声波,与眼耳没有物质上的交换。视觉和听觉因其信息量大和相对而言的客观性,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视觉听觉在接收信息后,大脑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再做出决策。
嗅觉味觉在于口鼻器官的生理组织发生复杂的生化过程,且因人而异,因场景而异,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触“味”生情,难以编码,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难以交流,信息量小且应用面狭窄而不值得深究。相比较而言,味觉止步于品尝,不可名状,主观性更强,不确定因素更多,几乎不可能编码和共享,基本上已经蜕变为纯粹满足主观享受。
AI弃人之动物性——味觉嗅觉生物触觉及与之捆绑在一起的情感——而去,沿大脑皮层神经网络和慢思维前行,渐行渐远,且越来越快。人类的慢思维被代之以大模型迅捷的思维链和输出,阈于几十年有限生命周期的碳基大脑皮层,被代之以不死和快节奏可更换升级的硅基芯片。此即辛顿所言之“永生计算”。硅基智能并非在演化上与碳基生命一脉相承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做到极致并超越之。至于嗅觉味觉,或许还有生物触觉,硅基智能在“具身”(生理)上没有基础,功能上也无此需要。留下人类凭籍从哺乳动物继承下来的触觉嗅觉,在越发精致到匪夷所思的味觉中寻觅人生的意义,自娱自乐自嗨。
固然,若是考虑到“为人类服务”,在虚拟/增强现实中,嗅觉和味觉可以增强用户的沉浸感。未来的具身智能(如家庭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可能需要具备嗅觉和味觉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人类的需求。例如,家庭机器人可以通过嗅觉检测食物的新鲜度,通过味觉判断烹饪是否对用户的口味。不过从投入产出比和性价比,以及需求的广度和深度来看,AI在这方面处于边缘状态。具身智能之“身”大概率不具备味蕾。
人类或许会成为只能在AI尚未触及的狭小缝隙中施展能力的“缝隙之神”,而今这些缝隙正以极快的速度不断缩小。味觉,很可能就是那条缝,那条被AI略过或遗忘而不会缩小的缝。
“AI带来的最大好处是,AI将帮助我们定义人类。我们需要AI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味觉是上帝赐予人类之“觉”、鸵鸟可以埋头于其中的沙丘、避难所、远离世事纷扰的世外桃源、空中楼阁。在一切的一切全都消逝之后,幸存之人或将继续味觉的神话。
《大西洋月刊》执行主编阿德里安娜·拉弗朗斯(Adrienne LaFrance)的文化评论《即将到来的人文主义复兴》(The Coming Humanist Renaissance)希望,人类更多地用感官去接受世界,以一场文化和哲学运动应对AI崛起 。
https://mp.weixin.qq.com/s/Niq0kdFQGRfRVE8jx4zGJA
人类,在“缝隙”中,用不着AI的服务,亲历亲为,享受美味……
本文系笔者推测,请各位专家学者斧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4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