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于2025年1月15日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
在高校工作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关注职称,因为这毕竟关乎到切身利益。最直接的原因是职称与收入直接挂钩。职称上了收入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一些,虽然提到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毕竟总是多三瓜两枣,谁会嫌钱多呢?
此外,职称上了,说明在单位内部也得到认可。之所以说是单位内部认可,这是因为不同单位的职称评定标准是不一样,例如一些地方院校的教授的科研成果甚至还不如985高校的讲师或副教授。因此,职称上了可谓名利双收。
但评审职称的过程,并不容易,特别是由副高到正高。因为毕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所以,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就备受关注。当然也存在一些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职称,各显神通。这不在网上就看到关于网友对职称评审的吐槽(见截图)。
从截图中可以看出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累计进账超 400万就能评教授;有人为了获得教授的参评资格,各显神通,11月猛进账,猛转化。
第二,只要是第一通信作者的论文,就算成果。无论该论文是否和参评学科或者专业相关,哪怕不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也算成果。
第三,90多人参评,高评会的时候还剩70人,最后只有26人通过。没有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基本上都成了陪跑,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关于网友的吐槽的第一点,有人为了评上正高职称不惜一切代价,突击转账、突击转化,凑足职称的条件,以获得参评资格。这种行为重点体现在突击上,到底这经费是真正的项目,还是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不得而知。
如果是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科研诚信原则,对真正的科研创新与学术进步构成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它助长了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使得那些真正潜心研究、默默奉献的教师反而处于不利地位。
关于网友吐槽的第二点,采用宽泛的标准认定论文。只要教师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论文上署名,无论该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教师所在学科的相关性如何,均可计入评审考量范围,算成果。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专业性,更可能导致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甚至不惜跨领域“挂名”发表。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更对真正的学术创新构成了威胁。
最讽刺的是的就是第三点,有些人突击进账,突击转化,成功累积了超过400万元的科研经费,但最终却未能通过职称评审,这一结果无疑是对“数字游戏”的最好讽刺。
不过,这点也值得让人深思。毕竟,突击进账,学校是最大受益者。因为经费到学校,学校不仅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在年终总结的时候,也可以提一下到账多少经费,转化多少成果,政绩也有了,而且对学科评估与发展也有帮助。
然而,让人往往想不到的是,学校最终卸磨杀驴,将没有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参评者,通通否决了。
这里并没有同情这些参评者,而是隐隐感觉到他们被学校套路了。明面上故意放一个口子,让你获得参评资格;暗地里的潜规则就是根据是否有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票否决。
总之,突击进账、突击转化的那些参评者,聪明反而聪明误,被学校套路了,然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想想都好笑。
很多博文未发布在博客,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