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2024年41位年轻学者去世,最小的31岁 精选

已有 80594 次阅读 2025-2-8 10:22 |个人分类:科学网置顶博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2024年时不时都会在网上看到一些青年学者去世的消息;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注意,感觉青年学者群体还是比较大的,偶尔个别人因病去世,也实属正常。不过,看到的新闻多了,感觉这事越发的不正常。所以,就萌生了统计2024年逝去的青年学者(统计的范围扩大到62岁)。

当统计数字出来以后(可能不全,难免存在疏漏,为了方便,将统计表按照年龄进行排序,并且截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意外,竟然有41位,其中年龄最小的才31岁。

1738981308265.jpg

这些冰冷的数字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因为在2024年8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然而,统计表格中去世的学者,年龄最小的才31岁,最大的才62岁。

这些去世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有博士学位,据了解1983年5月27日,才授予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从1983年至今,将近40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估计不会超过130万(尽管这几年博士进行了大幅度扩招)。 因此,一年的时间将近41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过早的去世,这个比例还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导致人去世的原因很多,比如环境、食品、遗传、生活规律以及过度劳累等因素。虽然,不能完全搞清楚,这些学者到底因为哪个因素去世,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那就是,这几年的生存环境是越来越卷,很多青年学者,都是在拼身体,靠拼身体,来卷论文、项目等。

不少青年学者为了不在“非升即走”的重压下被淘汰;为了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任务,基本没有多少休息时间,996或者007,已经成了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常态。除了青年学者,那些没有“非升即走”压力的老椒,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考核,或者追求帽子等,也加入内卷的行列。使得内卷以为成为这个行业的常态,不内卷,似乎就脱离了队伍似的;不内卷,好像就有负罪感似的;不内卷,好像就没有出路似的。

虽然,大家都明白内卷并不会创造任何价值(不会使总得蛋糕变大),而且其边界效益会越来越低。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会加入内卷大军去呢?

第一,小镇做题家的思维。做题能力很强,可以在做题中,获得存在感,成为卷王。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卷王,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建模能力很强,善于寻找最优解。在现有的规则下,内卷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出路,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卷王。

第二,自我PUA。不断地督促自己,不断地迫使自己,为了达到目标,甚至可以牺牲其它一切时间,只有成为卷王,才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在没有成为卷王之前,必须不断地内卷。

第三,被迫内卷。大多数人也明白内卷是最苦,最累的,而且收益最低。但不内卷,就得失业,就可能被认定为loser。所以,不得不内卷,最后身心俱疲。

第四,管理人的手段。管理者就是希望底下的人内卷,这样他们整天疲于奔命,哪还有时间来挑刺,哪还有时间关注其它事情。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的多,就轻松的多。累的只是那些在内卷当中的人。

总之,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加入内卷当中,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内卷是没有出路的,是一种事先设定的牢笼。如果你不慎进入这个牢笼,想跳出来就难了,到时候只能拼身体,一旦陷入这种怪圈,可能你的命运也和上面列举的学者一样。如果是这样,就算成为卷王,又有什么意义呢?到时候你的面临的结局是别人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孩子,住你的房子。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472097.html

上一篇:博士回乡过年沉默寡言、不喜社交,有没有同款?
下一篇:一声叹息,春节前后又有两位年轻博士去世
收藏 IP: 218.107.223.*| 热度|

28 宁利中 尤明庆 王安良 许培扬 李志林 刘进平 卜令泽 雒运强 王涛 王从彦 汪运山 郑永军 王启云 史晓雷 曾跃勤 崔锦华 高宏 窦华书 武夷山 胡泽春 信忠保 汪育才 白龙亮 刘跃 诸平 雷宏江 李侠 yangs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IP: 124.192.239.*   回复 | 赞 +1 [11]陈波   2025-2-11 20:36
地质大学有个老师,和我年龄差不多,前年见了一面,老了很多!
又带学生,又忙项目,妥妥的卷自己!
回复  这是常态!
2025-2-14 08: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66.101.*   回复 | 赞 +1 [10]高宏   2025-2-8 22:42
高校教师是高危职业
回复    
2025-2-9 10: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01.228.244.*   回复 | 赞 +1 [9]崔锦华   2025-2-8 21:47
太可惜了!难辞其咎的何在?
回复  身体第一位,其它都是浮云!
2025-2-9 10: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8.20.30.*   回复 | 赞 +1 [8]刘全慧   2025-2-8 20:02
这个名单太不全了啊。我身边就有两位,我们学院一位,隔壁数学院一位,都不到60岁。
回复  肯定不全,人工收集的都是公开报道的,数量肯定不这个多!
2025-2-9 10: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39.130.51.*   回复 | 赞 +1 [7]曾跃勤   2025-2-8 18:38
第四条很重要
回复    
2025-2-9 10: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1.86.52.*   回复 | 赞 +1 [6]汪运山   2025-2-8 16:10
认为还年轻,健康的路还很长,是故放松了对自己生活,特别是生活方式的管理!
回复    
2025-2-9 10: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83.211.164.*   回复 | 赞 +1 [5]王从彦   2025-2-8 15:42
实际上跟现在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导向有密切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59087.html
回复    
2025-2-9 10:0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06.113.13.*   回复 | 赞 +1 [4]雒运强   2025-2-8 15:13
文科的不少,还有医院的教授!看来各个学科都一样,很可惜!
回复  压力都是一样的!
2025-2-9 10: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8.20.191.*   回复 | 赞 +1 [3]liuzhh69   2025-2-8 14:26
北京师花大学?
回复  笔误,北京师范大学!
2025-2-9 10:3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3.119.251.*   回复 | 赞 +1 [2]李志林   2025-2-8 13:09
再提供一个2024年去世的事例:
梁鑫,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约45岁。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15/41523.htm
另: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高敬阳教授2025年1月4日去世,58岁。(不能列入此表,同样令人沉痛)
回复  感谢补充!祝好!
2025-2-9 10:0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3.119.251.*   回复 | 赞 +1 [1]李志林   2025-2-8 13:04
谢谢张老师关注这个问题。当年,知识分子的楷模蒋筑英、罗健夫去世引起了国家对知识分子待遇的重视,知识分子的待遇迅速得到改善,功莫大焉。如今,在新形势下,又有这么多学者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1/1 | 总计:1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