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时不时都会在网上看到一些青年学者去世的消息;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注意,感觉青年学者群体还是比较大的,偶尔个别人因病去世,也实属正常。不过,看到的新闻多了,感觉这事越发的不正常。所以,就萌生了统计2024年逝去的青年学者(统计的范围扩大到62岁)。
当统计数字出来以后(可能不全,难免存在疏漏,为了方便,将统计表按照年龄进行排序,并且截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意外,竟然有41位,其中年龄最小的才31岁。
这些冰冷的数字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因为在2024年8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然而,统计表格中去世的学者,年龄最小的才31岁,最大的才62岁。
这些去世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有博士学位,据了解1983年5月27日,才授予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从1983年至今,将近40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估计不会超过130万(尽管这几年博士进行了大幅度扩招)。 因此,一年的时间将近41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过早的去世,这个比例还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导致人去世的原因很多,比如环境、食品、遗传、生活规律以及过度劳累等因素。虽然,不能完全搞清楚,这些学者到底因为哪个因素去世,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那就是,这几年的生存环境是越来越卷,很多青年学者,都是在拼身体,靠拼身体,来卷论文、项目等。
不少青年学者为了不在“非升即走”的重压下被淘汰;为了应付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任务,基本没有多少休息时间,996或者007,已经成了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常态。除了青年学者,那些没有“非升即走”压力的老椒,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考核,或者追求帽子等,也加入内卷的行列。使得内卷以为成为这个行业的常态,不内卷,似乎就脱离了队伍似的;不内卷,好像就有负罪感似的;不内卷,好像就没有出路似的。
虽然,大家都明白内卷并不会创造任何价值(不会使总得蛋糕变大),而且其边界效益会越来越低。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还会加入内卷大军去呢?
第一,小镇做题家的思维。做题能力很强,可以在做题中,获得存在感,成为卷王。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卷王,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建模能力很强,善于寻找最优解。在现有的规则下,内卷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出路,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卷王。
第二,自我PUA。不断地督促自己,不断地迫使自己,为了达到目标,甚至可以牺牲其它一切时间,只有成为卷王,才能证明自己是成功的。在没有成为卷王之前,必须不断地内卷。
第三,被迫内卷。大多数人也明白内卷是最苦,最累的,而且收益最低。但不内卷,就得失业,就可能被认定为loser。所以,不得不内卷,最后身心俱疲。
第四,管理人的手段。管理者就是希望底下的人内卷,这样他们整天疲于奔命,哪还有时间来挑刺,哪还有时间关注其它事情。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的多,就轻松的多。累的只是那些在内卷当中的人。
总之,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加入内卷当中,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内卷是没有出路的,是一种事先设定的牢笼。如果你不慎进入这个牢笼,想跳出来就难了,到时候只能拼身体,一旦陷入这种怪圈,可能你的命运也和上面列举的学者一样。如果是这样,就算成为卷王,又有什么意义呢?到时候你的面临的结局是别人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孩子,住你的房子。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1/1 | 总计:1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