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地说,文字功底是指基于文字积累的阅读、表达、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文字功底涵括从事文字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情节描写等)和技能(如阅读、表达、写作等)。其中,写作是文字功底的重头戏和终极表现形式。一个文字功底扎实的人,不仅能深刻理解和透彻分析各类文书,而且还善于运用文字去精准、流畅地表达观点和思想。换言之,一个只看得懂各类文书,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的人,绝对算不上有好的文字功底。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字功底的最常见的宣示模式的事实,衍生了诸如文学功底、文学底蕴、文学素养、文学修养或文学涵养等相关概念。广泛认可为书信/公文/文案的工具、科研创新的帮手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文字功底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筑建扎实的文字功底,既可疏通人文交流、助力学业发展、裨益职业升级,又能推动文化传承。下面,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先谈谈如何从知识记忆能力、词汇、语法/修辞、情景描写和思维力的层面着手筑建文字功底,然后探讨文字功底在信函/公文/文案、科研创新和文学创作的应用。
文字功底的筑建。文字功底是由知识记忆能力,文字积累和思维力等因素所主导的。其中,知识记忆能力是文字积累(如词汇、语法/修辞、情节描写等)的前提,文字积累是文字功底的内核,而思维力是推动文字积累潜值攀升的螺旋桨。
知识记忆能力。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过程,知识记忆能力确保记住学过的知识,并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展示出来。由于文字功底的终极表现形式是写作,知识记忆能力的缺陷会导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例如,一个人可能认得不少字词,但真正要用于写作时,却又记不清楚或想不起来,写出来的东西故难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知识记忆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与年龄和睡眠密切相关。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脑神经元(尤其是海马神经元)突触连接和神经网络构建是记忆的生理基础。在1-7岁间,脑神经元突触快速增生,神经网络广泛形成,赋予脑功能巨大的可塑性。在7-13岁间,给予大脑有规律的刺激,可以进一步诱导与记忆力相关的神经元突触生长和神经网络构建,显著地增强记忆力。因此,7-13岁是开发和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最佳年龄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人脑对获取的信息所进行的编码(创建与经历相关的表征)、巩固(将表征转化为长期存储)和提取(再现表征)的过程。睡眠会引发海马体神经元回放已编码的信息(或之前的经历),推进神经元突触重塑和神经网络构建(如多个无关经历的表征捆绑,海马体与新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清除较弱的连接(及久远的、不重要的记忆),巩固和强化新的记忆,并预播未来经历。换句话说,睡眠不仅可以维持记忆,而且还能巩固和强化记忆。有趣的是,学习后不久就睡觉的人要比学习后很久才睡觉的人在24小时后的记忆测试中得到更优异成绩。还有,晚上学习、第二天早上参加记忆测试的人要比早上学习、当晚参加记忆测试的人表现更突出。
古人培养知识记忆能力主要靠从小吟诵诗词和经典。虽然这一做法陆续为各朝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成就非凡的文学、科学与治国人才,但其总体效率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意思是说,在孔门逾3000弟子中,出类拔萃者仅72人(2.4%)。很显然,古人从小吟诵诗词和经典强调了年龄,却忽略了睡眠在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关键作用。考虑到古时候灯油的稀缺与昂贵,一般人更倾向于晨读而非夜读,全然不知睡眠在维持、巩固和强化记忆中的正面效应。从“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俗话中, 可窥见端倪。
自打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摒弃了从小吟诵诗词和经典的传统,知识记忆能力的培养更为倚重行家认可的记忆规律(即30分钟,24小时,一周的复习)。然而,这种淡化年龄和轻视睡眠在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重要性的路数常常带来不尽人意、甚至劣于从小吟诵诗词和经典的结果。与此对应,我在小学阶段偶然发现的基于早晚回忆的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窍门(即每晚先看相关内容,入睡前在脑子里回忆一遍,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再回忆一遍),融年龄的优势和睡眠的益处于一体,在增加知识积累(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情景描写等)和提升思维力中,展示了超乎寻常的效果(见前面的博文<从小学到高中的满分绝招>)。
词汇。词汇(包括单字/单词、短语/词组、成语、歇后语等)既是语言的基本单元,又是文字功底的内核。最大限度地增加词汇量是筑建文字功底的重中之重,而扩充词汇量的最佳路径是系统地阅读并强记字典。为了将阅读并强记字典变成一件快速、高效且趣味无穷的事情,我在本科阶段琢磨出了以形态或结构相似的词为横链和以同义词或反义词为竖链的建网法,并由此积攒了海量词汇(包括单字/单词、短语/词组、成语、歇后语等),夯实了文字功底,让我在后来的研究生考试,论文写作,书籍编辑中都得心应手,无往不利(见前面的博文<劝学新篇:24岁前必读的一部书>)。
语法/修辞。语法和修辞是文字功底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语法(grammar;又称文法)是规范遣词造句、行文说话的准则。汉语语法表现出这么几个特点:(1)使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2)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如名词没有格、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无时态);(3)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4)非关键词的省略。修辞(rhetoric)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扩大言辞或文句效果、清楚传达文意、加深读者印象。修辞手法包括63大类、79小类[即比喻、白描、比拟(或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或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顶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和转文],其中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为最常用的8种。分类收集精华实例,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写作中无疑是掌握修辞手法的不二之选。
情景描写。情景描写(或场景描写)运用文字对特定的时间(如白天、晚上、季节等)、空间(如地点、位置、天气等)、人物活动进行视觉(如外貌、色彩、形状等)、听觉(如声音、声响、音乐等)、味觉(如气味、味道等)、触觉(如触感、温度等)、情绪(如紧张、害怕、喜悦等)的描写,以揭示场景的外观、氛围、细节等,展现人物性格、心情或事件演变过程,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读者带来撼人心魄的阅读体验。受语文老师的讲课方式的启发,我在初中三年级破解了作文的奥秘,并滋生了对写作的兴趣,看到书籍、杂志和报纸里的情节描写,都会随时抄进笔记本,至此我的作文不仅有了合理的构架,而且有了充足的细节。当班上同学让我给他们的作文润色时,我会按照文章的进程,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情节描写与修辞,在没有大变动的前提下,增加文章的欣赏性。记得高中毕业前,班上有一位同学知道我有一本详尽的情景描写与修辞的笔记,想借来在假期里看一看抄一抄。借给他几周后,他把我的笔记还了回来。待他离开,我随手翻了一下笔记,发现里面关于抒情描写的几页不见了踪影。很显然,他连抄都嫌累,直接顺手牵羊,把那几页撕走了。后来听说,该同学因车祸在40多岁时早逝,应验了“人在做、天在看”,“善恶有报”的老话。尽管如今有若干情节描写专著可供参考,但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去收集相关情节描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你若欣赏美食,仔细记下有关美食色香味的情节描写将启动你日后职业美食评论家的齿轮;你若酷爱体育运动,精心汇总相关运动项目的情节描写将鼓起你未来体育运动专栏作家的风帆;你若热衷旅游,刻意收纳山水花草的情节描写、探究景点的历史故事将携你迈步顶流旅行博主的坦途。
思维力。囊括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论证、判断等能力,思维力旨在从感性认识(或事物)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如果说知识记忆能力支撑词汇、语法/修辞、情景描写的积累,思维力则提高这些积累的使用价值。培养思维力得益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逻辑学理论的启迪与熏陶,也离不开对所见、所闻、所学、所想的经常性提炼与总结。我在小学阶段不经意间发现的基于早晚回忆的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办法,为不断回顾与反思创造机会,有效地促进以溯因、归纳、演绎为主线的思维力的升级。
文字功底的应用。文字功底的应用以信函/公文/文案,科研创新和文学创作等为代表。信函/公文/文案。信函是一种送交给特定个人或单位的比较正式的文体(如邀请书、申请书、建议书、决心书、倡议书、响应书、请战书、挑战书、绝交信、慰问信、致敬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喜报、唁函等)。良好的文字功底可以确保信函的清晰意向、流畅叙述、生动内容、得体语言。
公文(即公务文书,又称文件)是国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法定公文(如命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事务公文(如计划、总结、简报、信息、调查报告等),和专用公文(如诉讼、合同、照会、财务计划、预算报告等)。深厚的文字功底可以让公文写作如同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文案(或产品文案)是展示产品价值的重要方式,一般分为动机型文案(将产品的价值融入具体的场景,促使受众选择或倾向此产品),暗示型文案(用暗示的方式让受众体会产品的价值),实力型文案(用过硬的产品功能、性能、质量等让受众形成独一无二的亲和力),梦想型文案(用品牌知名度去激发受众梦想,引起受众在价值观上的共鸣)。扎实的文字功底可以增强文案的说服力,让受众对产品的认知从无到有、保持统一或认识升级,为后续的市场推广、产品销售营造心悦诚服的氛围。
科研创新。科学是经过验证的,用于解释和预测宇宙客观现象的模式化/公式化的知识体系。作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手段,科研创新包含理论构建和理论验证两个步骤。理论构建既可通过对某种现象的溯因,提出解释其原理的假设;又可通过对多种相关现象的归纳,形成新的概念/模式/理论,或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概念/模式/理论。理论验证则通过演绎(包括实验手段),以检验新的假设/模式/理论的信度与效度,或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概念/模式/理论(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理论构建与验证>)。
知识记忆能力是扩增科学知识存储的利器,其所支撑的文字积累是解析科学概念的钥匙,而以溯因、归纳和演绎为主线的思维力是拓展科学边界的推手。当下不少研究生在项目开题、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中所遭遇的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追根结底都是知识记忆能力孱弱(导致科学细节的遗忘),文字积累浅薄(引起科学概念的混淆)和/或思维力迟钝(造成溯因、归纳和演绎的生疏)的反映。为了弥补研究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许多研究型大学精心设置了各种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写作水平的课程。然而,一旦错过了培养知识记忆能力、增加文字积累(如词汇、语法/修辞、情节描写等)和提升思维力的最佳时间段(即小学与中学),任何后续的补救措施都显得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很难带来实质性的改善(见前面的博文<科研创新的基石>)。
文学创作。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文学创作与科研创新享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产物。更确切地说,文学创作从人类社会活动中观察和收集资料,经过溯因、归纳和演绎,写出高于生活的作品;而科研创新从自然界或实验室获取资料和数据,经过溯因、归纳和演绎,做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对生活的透彻观察,基于扎实文字功底的生动描绘,和敏锐思维力所揭示的独到见解,是文学创作的成功密码。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会让读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带来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而且经受得起人们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当今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匮乏可以归咎于文学工作者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文字功底的薄弱,和思维力的僵化。
由上可见,文字功底是深厚文字积累所赋予的卓越阅读、表达、写作能力;其中写作是文字功底的终极表现形式。文字功底的筑建有赖于知识记忆能力所支撑的词汇、语法/修辞、情景描写的积累,和思维力所驱动的意境升华。就知识记忆能力培养而言,最佳时间是小学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晚回忆(即每晚先看相关内容,入睡着前在脑子里回忆一遍,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再回忆一遍)。从小培养的知识记忆能力有助于强化中学阶段的词汇、语法/修辞、情景描写的积累。在中学阶段保持早晚回忆的习惯还可显著地提升思维力。作为书信/公文/文案的工具,科研创新的帮手,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文字功底不仅可以疏通人文交流,而且还能推动学业发展,促进职业升级,裨益文化传承。无论是年龄原因阻滞了重回熟悉专业的愿景,还是后知后觉地进入了一个悠闲但缺乏挑战的岗位,或是从一线退居到了二线,你早年积攒的文字功底,将助你实现藏匿在心灵深处多年的梦想,凛然跻身于匠心独具的书籍编辑、科幻作家、专栏作家、小说家或网红作家之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