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底,一本生物医学领域开放获取期刊——eLife问世,其致力于创造一个多样化的全球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社区,共享开放和可信的成果以造福所有人的未来。2022年10月20日,eLife宣布,在2021年只接收以预印本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将不再在同行评审后做出接受/拒绝的决定。3个月之后,2023年1月31日,eLife又宣布将其评审的所有论文作为已审阅的预印本发表,并且是将手稿与eLife的详细同行评审以及对发现的重要性和证据质量的简明评估共同发表。这种颠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改变不仅引起了科研界、出版界的热烈讨论,也挑动了一些所谓权威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神经。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为汤森路透集团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2016年7月脱离汤森路透集团开始独立运营。其旗下的Web of ScienceTM平台(含科学引文索引,即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因发布所谓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而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广为人知并影响甚大。2024年10月23日,科睿唯安官方宣布“On hold”eLife。eLife随即在其官网作出了“硬刚”回应。之后不到一个月,2024年11月13日,科睿唯安认为eLife“通过公开同行评审和取消‘接受’或‘拒绝’的二元决策,推动一个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学术交流环境”的出版政策与Web of Science的质量保证标准相冲突,再次宣布:将不再赋予eLife 影响因子,把两者争论又推向高潮。作者:张建军(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显著标明来源美捷登。
eLife与科睿唯安这种看似围绕“影响因子”之争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下科研界和学术期刊出版界“初心异化”的现象。那么,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初心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已经与初心渐行渐远呢?
1科研的初心:追求真理与创新
科研的初心在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和推动创新。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平台,其核心使命是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推动科学的进步。然而,随着影响因子成为衡量期刊乃至研究成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科研人员和期刊的评价体系逐渐偏离了这一初心。在这种异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下,当下的科学研究也有偏离其初心的倾向。
影响因子本身是一个反映期刊论文平均引用次数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但是,过度依赖影响因子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诱导学术不端行为、忽视研究的实际价值和创新性等,导致了科研工作的功利化,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如何将研究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而非研究本身的质量和创新性。在这样的背景下,eLife被取消影响因子,无疑是对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种警醒和挑战。
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破五维”,但也许是惯性使然,也许是操作上的困难,这种科研评价异化的现象依旧存在。不真正彻底改变不科学或不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晋升体系,恐怕科学研究“初心异化”现象难以根治。
2期刊的初心:传播高质量研究成果
学术期刊的初心在于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的成长,并促进学术交流。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应当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eLife的新型出版模式正是对这一初心的回归,它试图通过公开同行评审和评审预印本来提高出版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参与研究的审查、评估和发布。对于eLife而言,失去影响因子或许是其坚守初心、回归学术本质的重要契机。它可以在不受影响因子束缚的情况下,更加专注于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科学研究的真正进步。同时,这也为其他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我们是应该继续盲目追求影响因子,还是应该更加关注研究的质量和创新性?在当下中国学术期刊界,大都以期刊进入“SCI”“科技核心”“中文核心”“CSCD”等为追求目标,并为此孜孜不倦。期刊被这些所谓期刊评价体系“牵着鼻子走”,不得不说是学术期刊界的悲哀。
近十年来,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且近几年论文数量世界领先,但高水平论文数量绝大多数仍发表在国外期刊。因此,学术界和期刊界一些人就认为中国本土期刊数量太少,需大力扶持或创办一大批新的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事实上,国家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出台各种政策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新刊,尤其是英文期刊的建设,中国目前的科技期刊有5000多种,其中英文期刊500多种。单从期刊数量来说,国内期刊数量并不少。但为什么还存在大量高水平论文外流和众多学者抱怨国内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难发的现象呢?归根到底还是期刊初心被异化的缘故。试想,如果科研界和期刊界都能真正践行各自初心,科研评价体系对论文没有强制要求,发论文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那还真的会出现大量的无意义论文、重复论文甚至“垃圾论文”吗?那还需要这么多期刊存在吗?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3 结语
科睿唯安取消eLife影响因子的决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eLife造成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推动学术出版界改革的一次重要契机。这一事件不仅是关于eLife期刊未来的问题,更触及了科研和期刊出版的初心:是追求影响因子这一单一的评价指标,还是致力于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和质量,推动科学出版的开放和进步。这场变革可能会带来挑战,但也是科学出版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同时,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的职责是传播科学知识、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应该坚守这一初心,不受外界评价体系的干扰,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公正、客观、高质量的出版平台。
作者:张建军 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显著标明来源美捷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