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早些时候,Nature报道了数百万篇研究文章在主要数字档案中消失这一令人担忧的发现。伦敦大学伯贝克分校研究技术和出版的Martin Eve揭露了这一情况。Eve对700多万篇具有唯一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的文章进行了抽样,DOI是一串用于识别和链接到特定出版物的字符,例如学术文章和官方报告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DOI号。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有超过200万篇文章“丢失”——也就是说,它们没有被保存在确保将来可以找到文献的主要数字档案库中(M. P. Eve J. Libr. Sch. Commun. 12, eP16288; 2024)。作者:Leste,转载请联系美捷登授权并显著标注来源美捷登。
Eve还是Crossref(一个注册DOI的组织)的研究开发人员,他开展这项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在图书馆员和档案员中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即尽管研究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知识,但这些知识却不一定都能被安全长久地存档以备将来使用。促成因素之一是并非所有期刊或学术团体都能永久存在。例如,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全面和开放的存档意味着174种开放获取期刊的内容——涵盖所有主要研究主题和所处地理区域,在本千年的头二十年里从网络上消失了(M. Laakso et al. J. Assoc. Inf. Sci. Technol. 72, 1099–1112;2021)。
缺乏长期存档尤其影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机构、富裕国家较不富裕的机构以及全球规模较小、资源不足的期刊。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机构和政府是否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情况。“保存是每个人都会指出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维尔纽斯的非营利组织Electronic Information for Libraries的开放访问项目经理Iryna Kuchma说。该组织旨在改善人们对数字信息的访问体验。作者:Leste,转载请联系美捷登授权并显著标注来源美捷登。
“越来越多的期刊正在建立,而制衡机制越来越少,”总部位于伦敦的Crossref首席项目官Ginny Hendricks说,“有一些大出版商,他们做得还不错,但世界上有一半的期刊都是小本经营,他们需要花钱才能从存档数据库获得某种服务。”
问题的核心是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来保存数字资源。“数字保存成本高昂,而且相当困难,”全球学术档案网络开放获取存储库联合会的执行董事Kathleen Shearer表示,“这不仅仅是创建事物的备份副本,而是在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内容进行主动管理。”
对于负担得起的机构,其中一种解决方案是支付服务公司存档费来保存内容。例如,位于纽约市的Portico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CLOCKSS,这两家公司的客户中就有众多出版商和图书馆。
但是,当资金紧张时,存档通常不会被优先考虑,特别是对于资源匮乏的小型出版商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为很多期刊公司都很小,且自身没有强大的平台和保存服务基础设施,要面临的风险更大。”Portico的董事总经理Kate Wittenberg说。
另一个选择可能是机构和资助机构在发表论文的同时,将文本和数据存档作为研究项目的一项要求。至少,这将意味着在有此类设施的情况下,确保将研究存入机构数据档案库。即,强制存档将迫使研究人员和他们的资助机构努力思考并找到满足存档要求的解决方案。
将存档设为强制性也将鼓励尚未运营自己数据档案库的大学尽快建设。“大学是我们社会中最持久存在的设施之一,”南非开普敦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学者Hussein Suleman说,“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它们,这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知识的保护机制,以便子孙后代能够获取这些知识。”
除此之外的选择是让更多国家实施“法定数据档案库”——作者或出版商有义务将新作品存入的关键数据库。这个概念最初的设计是为了让至少有一个机构始终拥有每本已出版书籍的公开副本,但在一些国家/地区,它后来扩展到包括研究作品。但进一步扩展它并不能够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因为以法定存储方式存档的材料不容易被查找到——但这可以作为绝对最低限度的“防线”,以确保即使学术研究的创建者不再支持存档,学术研究的副本也依旧能继续存在。
增加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增加新研究的可见性是全球研究出版政策的焦点。存档是其中的核心,也是学术研究本身的核心。正如Eve在3月份告诉Nature的那样:“我们的整个科学和研究认识论都依赖于脚注链接。”如果对这些知识的访问变得更加受限,幸存下来的研究将由机构主导,例如欧洲和美国的机构,这些机构有资金保存他们数据档案库中的研究。全世界必须从现在就采取行动,确保任何个人、任何地方的学术研究的记录都可以永久存续。
作者:Leste,转载请联系美捷登授权并显著标注来源美捷登。
参考资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3842-z
往期导读:
第四届ISMRP精彩回顾:
第三届ISMRP精彩回顾:
第二届ISMRP精彩回顾:
第一届ISMRP精彩回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