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印本是尚未在同行评审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手稿,展示了学者的早期研究成果。严格来讲,预印本并不属于正式出版物,但其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发布便不可随意撤回。本篇专栏文章就将带大家了解常见的预印本撤回政策,并解释其背后不允许轻易撤回的原因,以及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替代方案。
01 预印本撤回政策
在当今的学术交流体系中,预印本发挥着加速知识共享与及时接收反馈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预印本平台遵循着一项统一的预印本撤回政策:一旦预印本发布,它便成为学术记录的一部分,原则上不予撤回,除非作者有充分理由或违反了出版道德。
通常预印本平台在处理撤回请求时,会在相关稿件的页面上公布撤回声明,并且部分平台还会额外说明撤回的原因。若要求撤回的预印本存在多个版本,平台一般不会移除之前版本的文稿,诸如arXiv、bioRxiv、medRxiv和Preprints.org等国际知名预印本平台均采用的这种方式[1][2][3][4]。这意味着读者仍可以在平台上访问这些历史版本的稿件。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研究文章严重违反出版道德时,平台才会移除这些文稿。
以Preprints.org为例,平台的撤稿政策如下:
在文章发布上线之前,您可以点击Preprints.org平台导航栏右上角头像,选择“Submissions”访问用户中心,然后定位到相应稿件,选择撤销 (Withdraw) 发布。
一旦文章发布上线,平台编辑和顾问委员会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酌情撤回,这些情况包括:
1. 作者存在不当行为,例如抄袭和数据造假。
2. 文章存在严重的科学错误,且无法通过更新预印本来修正。
3. 保留文章在线会导致违法行为,例如侵犯版权。
若存在上述情况,您可以发送邮件至info@preprints.org联系我们,并请附上详细说明。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Preprints.org保留不经通知即撤回严重违反出版道德的预印本的权利。
在预印本发布后,我们鼓励作者随时更新预印本以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并想特别提醒您,期刊的拒稿决定并不构成Preprints.org撤回预印本的依据。预印本的存在与期刊投稿流程并行不悖,我们建议您在投稿前,主动了解目标期刊的预印本政策,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图1:文章上线前,作者可在Preprints.org用户中心撤销发布
图2:Preprints.org平台预印本撤回示例
此外,我们希望作者能够理解,预印本一经发布,就无法彻底删除。这一点和期刊文章是一样的。
大多数的预印本平台都会给预印本文章注册一个唯一的数字对象标识符 (DOI)。DOI及文章相关的元数据,比如标题、作者信息和摘要等,会在CrossRef等注册机构上永久记录,并且这些数据记录独立于原始发布平台[5]。
同时,这些平台发布的预印本还会迅速被不同的数据库索引,例如Google Scholar、Scilit、Web of Science等,互联网上将存在研究文章的多个拷贝。
这意味着,即使预印本文稿在发布平台上被撤回,其内容和元数据仍可能在网络上遗留痕迹,并被检索到。
综上所述,撤回预印本并非学术出版领域的常规操作,那么这背后不可轻易撤回的原因是什么呢?
02 为什么预印本不能随意撤回?
关于预印本撤回问题的讨论,关联到研究透明度、学术诚信以及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以下几个要点概述了维护预印本稳定性的关键考量,并强调了谨慎处理预印本撤回事宜的必要性。
维护学术记录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获得DOI后的预印本成为学术记录中的永久节点,且通过版本更新,预印本记录了研究的起始和进展。这对于追踪科学思想的发展、避免重复工作和理解研究演变十分重要。撤回预印本可能会打断科学研究的连贯性与可追溯性,影响其他研究者对该研究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影响学者声誉
由于学术界及预印本平台普遍遵循预印本不可轻易撤回的原则,那么无缘由或非必要的撤回可能会引发同行及公众对作者诚信的质疑,认为作者可能试图掩盖错误或逃避学术批评。即使撤回是出于纠正错误的好意,也可能对作者声誉造成损害。
保护读者权益
预印本一旦发布,就可能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或参考。在不存在严重违反出版道德的情况下,随意撤回预印本可能会给读者带来困扰和不便,甚至影响他们的研究工作。
避免损害科学研究的诚信
如果允许轻易撤回预印本,那么撤回这一举措可能会被用作掩盖研究错误、不当行为或误导性结论的手段。此外,频繁撤回预印本但内容又无法被彻底删除,可能会引发学术界对预印本制度本身的信任危机,影响预印本作为学术交流工具的声誉和效用。
总而言之,作为交流早期科研成果的重要途经,预印本对于确保科学研究的连贯性、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意撤回已发布的预印本将严重扰乱这一良好的学术交流生态,同时可能对学者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一旦预印本发布,在无缘由或非必要的情况下,都不会被轻易撤回。
03 学者撤回预印本的常见原因及替代方案
鉴于部分学者对预印本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了解,他们可能会担忧在某些情形下预印本会带来负面影响,进而考虑撤回稿件。为此,我们总结了一些学者们常见的顾虑,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顾虑一:担心目标投稿期刊不认可预印本,导致期刊投稿失败
当前大部分知名期刊均接受已有预印本的手稿,预印本的认可度已大幅提高。
推荐阅读:发布预印本影响期刊投稿吗?
已经发布了预印本的学者们可以在向期刊投递稿件时写一封cover letter给编辑说明情况。说明该论文已经存储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并提供相关链接/DOI以便审核人查阅。同时,可以酌情说明手稿与预印本之间的主要区别,明确指出在提交给期刊之前是否对手稿进行了任何调整或更新。
推荐阅读:期刊投稿时如何正确提供预印本信息?如何撰写cover letter?
另外,作者需要了解的是即便撤回了稿件,预印本的内容也很可能无法彻底删除,在向期刊投稿时可能仍需要解释撤回的原因。因此,在发布预印本之前充分了解目标期刊的预印本政策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顾虑二:文章需要修正或更新,之前的版本过时了
当研究内容需要更正或修订时,作者可以提交新的预印本版本,而不是选择撤回原稿件。
当前绝大多数预印本平台都支持版本管理,并默认展示最新版本给读者,例如Preprints.org。只有当研究内容存在严重科学错误,无法通过更新预印本来修正时,平台才考虑撤回已发布的预印本。
图3:Preprints.org平台上预印本版本管理示例
因此在研究文章正式发表之前,我们鼓励所有作者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及时更新研究成果。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维护学术记录的完整性,也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准确传播,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避免基于错误或过时信息进行研究。
顾虑三:研究论文已经正式发表,预印本是否会影响同行评审论文的传播
尽管预印本平台不能用已正式发表的论文版本来更新预印本,但可以将预印本与同行评审论文相关联,引导读者查看已发表的论文。此外,Preprints.org平台还会将预印本引用格式替换为同行评审论文引用格式,方便读者引用。
图4:Preprints.org平台将预印本与其同行评审论文相关联
图5:若同行评审论文已正式发表,Preprints.org平台会将预印本引用格式替换为同行评审论文引用格式
这样做不仅能维护学术记录的完整性,帮助其他读者追踪研究进展、理解研究背景,还能进一步提高研究论文的可见性。已有研究证明有预印本的论文相较于无预印本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平均增加了36%[6]。
因此,当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后,学者们不必请求撤回预印本,将其与同行评审论文相链接即可。
在Preprints.org平台上更新预印本及链接同行评审论文的操作可参考:Preprints.org平台投稿指南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预印本的担忧不应当通过撤回的方式来解决。我们鼓励学者们在确保遵守学术诚信与规范的前提下,充分理解预印本发布的规则与相关政策,并积极利用预印本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并推动科学进步。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Dw2vFsP2j8pj1WFRHd_2VQ?token=349765769&lang=zh_CN
参考文献
[1] Withdrawals - arXiv info. (n.d.). https://info.arxiv.org/help/withdraw.html
[2]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 | BioRXIV. (n.d.). https://www.biorxiv.org/about/FAQ
[3] Preprint withdrawals. (2023, August 15). https://connect.medrxiv.org/news/2023/08/15/preprint_withdrawals
[4]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Preprints.org. (n.d.). https://www.preprints.org/instructions_for_authors#withdrawal
[5] To withdraw or not withdraw my preprint?: Alternatives to withdrawing your preprint. (2022, November 28). Research Square. 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blog/alternatives-to-withdrawing-preprint
[6] Fu, D. Y., & Hughey, J. J. (2019). Releasing a preprint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attention and citations for the peer-reviewed article. eLife, 8. https://doi.org/10.7554/elife.5264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