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ngyy

博文

对中医理论中“精、气,神”的理解(17)

已有 187 次阅读 2024-11-18 09:04 |个人分类:中医和养生健康|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3·4)人体神经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神的运行主体:

人体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器官运行的协调作用是中医的“神”的运行基础。这个神经系统是由简单的信息传递神经细胞构成的。开始的生物只有简单神经网络,经过几亿年的进化逐渐演化发展成为包括大脑神经中枢的神经系统。这个全身的神经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的正常工作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人类对这套复杂系统的工作情况的认识逐渐深化。对它的了解目前也还在继续深入进行着。

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体的协调能力来自于自身的“神”,而不是宗教信仰里面的神仙。不得不说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知识。人体复杂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了中医理论中元神和识神两大类身体运动的协调功能。这个复杂的神经系统使得身体内外的所有器官,能够协调工作,完美地呈现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运动。如果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身体内部的原因,使得系统运行失调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于理解中医理论的神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和控制人体全身器官运行的作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具体的原理是比较复杂的,现代医学也还不能够完全说明它。从现代科学知识知道:人体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神经系统1.JPG

 

1)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可以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等部分。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通过胼胝体相连。大脑皮层是大脑的最外层,负责处理高级认知功能,如思考、记忆、感知和语言。大脑皮层可以进一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之间,包括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和上丘脑等部分。间脑在调节内分泌、睡眠、性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干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包含许多重要的生命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脑干包含12对颅神经,负责支配面部、咽喉部的肌肉、神经和感觉。小脑位于颅后窝,是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它主要负责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控制骨骼肌的随意和精细运动。脊髓则位于椎管内,是脑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重要连接。

脊髓通过神经纤维将大脑的命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并将身体的感觉信息传递给大脑。脊髓还包含许多低级反射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反射是一种快速的、自动的、无意识的生理反应,用于保护身体免受伤害或维持内部平衡。反射活动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它会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递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发送到效应器,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射活动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紧密配合。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负责接收、整合、分析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它控制、协调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负责接收、整合、处理和传递来自全身的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脊髓和大脑皮层发出指令,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动作。大脑皮层负责规划和执行复杂的运动任务,而脊髓则负责协调和调节肌肉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这些信息在大脑皮层得到进一步处理和解释,形成感知和知觉。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和存储。大脑皮层是信息处理和存储的主要场所,它可以将信息转化为记忆、知识和经验,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使用。

间脑中的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调节中枢。它通过分泌激素或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从而维持身体的内环境平衡。中枢神经系统还负责调节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如呼吸、心跳、血压、消化等。这些活动在脑干的调节下可以让人体满足大脑所做出的环境应对动作的需要比如人体应急反应中的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脏的运行状态的变化,运动肌肉系统的动作等等一系列器官活动。

神经系统3.JPG

 

2)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大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网络,负责将信息从身体各部分传递到大脑和脊髓,再将大脑的指令传达到身体各部分。它主要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大部分。

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脑神经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脊神经共有31对,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根据与脊髓的连接关系可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主要支配躯干和四肢的感觉、运动以及反射活动。它们含有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四种纤维成分。

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组织,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它们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的控制下,协同工作。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激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当人体面临紧张、压力或危险情况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使机体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这包括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心肌供血、收缩皮肤和内脏血管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扩张支气管以便更好地吸入氧气等。交感神经系统起源于脊髓胸1至腰3的侧角,其纤维通过交感神经节换元后,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尤其是内脏器官和血管。交感神经兴奋时,人体会表现出瞳孔扩大、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血糖水平升高等一系列应激反应。

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维持身体的平静状态,促进恢复和修复。它通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降低心率、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帮助身体进行休息和恢复。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它有助于节省能量,保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起源于脑干和脊髓的骶尾部,其纤维通过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主要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这些器官大多位于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便于副交感神经系统直接调控。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人体会表现出瞳孔缩小、心跳减慢、呼吸平缓、消化活动增强等一系列平静状态的特征。

自主神经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等。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它们相互拮抗,共同维持内脏器官的平衡和稳定。这种调节过程也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神经系统5.JPG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指挥部。但是这个指挥部对身体的运动部分(主要是身体的运动肌肉)的控制比较强,而对于身体内部器官的运动控制比较弱。这种状况是人体长期进化的需要而发展成的。对一般的人来说,大脑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神经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运动,甚至头面部器官的运动;但是大脑不能够有意识地通过神经控制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运动。也就是说:植物神经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自动控制系统,它基本上是不需要大脑意识的指挥。它可以自动调节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运动来适应人体身体活动的需要,这种无意识地自动调节被称为条件反射。比如你食用了油脂比较多的食物后,植物神经会自动控制胆囊分泌胆汁来帮助消化。等等这些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运动可能都是无意识地自动调节下完成的。

人体神经系统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已经具有非常完善的功能。神经系统的作用不仅需要适应一般环境下的人体活动,而且要适应一些紧急的异常情况下的活动需要。比如当人意识到紧张或恐惧时,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一些机制使得植物神经控制身体内部出现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生理活动,以适应身体准备进行剧烈运动的需要。而这些身体状况如果持续时间过久也可能会造成器官疲劳,甚至损坏。另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经常熬夜;过量的饮食等。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平衡运行,造成一些器官负担过重,甚至可能会形成疾病状况。中枢神经系统的产生的精神状况,比如思虑过度也会影响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等等这些人体神经系统的运行状况与中医的神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的论述非常一致。

神经系统6.JPG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中医的神主要指人体神经系统对身体协调控制作用。实际上这个人体的协调作用的完成,除了神经系统以外,还需要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可以认为元神的作用主要是由周围神经系统的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系统来完成的;而识神的作用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脑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从神经系统中内脏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互相作用,很容易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而从周围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独立性,也能够理解中医理论中精神对身体运行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的神主要依靠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作用,还会广泛涉及其他的器官系统的配合作用。特别是识神的精神作用对元神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有很深刻的论述。下面我们会从人体的思想意识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来理解中医理论中的识神与元神对生命活动的论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13-1460501.html

上一篇:对中医理论中“精、气,神”的理解(16)
收藏 IP: 183.210.8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