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从现代科学知识来对中医理论中“神”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神灵不是完全的迷信,而是把那些人们暂时无法理解和认识的事物归结为神。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人体生命活动里的深层因素,特别是对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认识。所以中医十分自然地把这样一类生命活动的理解用“神”来说明。这个神不是宗教迷信里的那个神灵,而是能够主宰生命活动,但是中医还无法具体论述的那种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其中一些生命活动的内在作用已经可以从生化,物理等学科知识中逐步理解。所以对中医中神的理解也不断深化。
(3.1)传统中医理论中对“神”的论述:
中医的“神”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中的一些起根本作用的规律,也包括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多个方面。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具有调节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能力。它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这个“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通过调养和保护“神”,可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反映健康状况、促进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医养生中,注重调养“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中医理论中,“神”进一步细分为“元神”和“识神”两个方面。元神是指人体先天具有的生命力,精气神等属于人的形而上层面,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认为元神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过程,具有调节人体自愈力的作用,主导着人体各个系统的协调平衡。识神是指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识别反应,是后天形成的生命活动能力,包括知识、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属于人的精神层面。识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到主宰作用,调控着人体的心理、情绪和思维活动,主导着人的思维、判断、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
中医认为元神虽然具有对身体器官的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但其作用往往受到识神的影响。识神的过度活跃或干扰可能破坏元神的清静状态,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反之,通过调养和保护元神,可以保持识神的清明和稳定。在中医和道家养生学中,强调通过调神以养生,即通过对识神的主导和调摄作用来达到固护元神、巩固元神,使人体活动按照生命固有规律运行。这种协调配合的过程是实现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识神虽然属于后天形成的心理活动,但在人体健康运行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指导人体的行为反应和思维活动。同时,识神还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增强自身的功能,从而更好地辅助元神完成人体的健康运行。为了实现人体健康运行的目标,需要保持元神和识神之间的协调平衡。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调养和保护元神,避免过度使用识神导致元神受损。同时,还需要通过适当的锻炼和休息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使元神和识神能够更好地配合完成人体的健康运行。
几千年前的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所以中医认为保持神志清醒的人生命力旺盛,而失去神志的人则生命垂危。强调了“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中医认为神出自五藏六腑的心系统,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明确定位。注意这里的心系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中医的藏器系统“心”包括了心脏和血脉;它包含有心和心包经络;以及包括脑在内的神经系统(神明之心)。在《灵枢·本神》中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进一步对神的含义做了具体论述。文字说明:魂是随着神志活动而往来的精神活动;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精神作用称为魄;认识事物的器官被认为是心藏器系统;意是心中对事物的记忆;志是意念的存留;思是因志而反复考虑的精神活动;虑是因思考而有所远见;智则是处理事物的才能。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神”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可见几千年以前,中医就对人体的精神活动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关于精神因素对人体内脏运行情况的各种影响,中医也早有非常具体的认识。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对精神状态就有论述“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认为:心主喜。适当的喜乐情绪能使气血和畅,但过度喜乐则可能使心气涣散,损伤心神。反之,心气过盛也可能导致喜笑不休等症状。肝主怒。怒是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的强烈情绪反应,适当发怒可以发泄情绪,但过度发怒会使肝气上逆,损伤肝脏,甚至引发一系列病症。同时,肝失疏泄也可能导致情绪不稳、易怒。脾主思。过度思虑会损伤脾气,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症状。肺主忧和悲。过度忧伤会消耗人体之气,损伤肺气,表现为气短息微、乏力懒言等。同时,肺气盛衰也会影响人的忧悲情绪。肾主恐和惊。过度恐惧或惊吓会损伤肾气,使肾气不固,可能出现二便失禁、遗精等症状。同时,肾气的强弱也会影响人的恐惧和惊吓反应。
中医理论中早就充分认识到精神因素对于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天人合一”等等这些维护人体健康的知识都有非常完整的论述。《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强调调整自己的心神,以便和宇宙天地的运行变得同步。一个人的心身运行节奏跟着天地变化的节奏和谐共振,做到天人合一,这样人的生活就会轻松、快乐。这也是元神在中医理论中的另一种体现,即元神能够与宇宙天地的神相互感应、和谐统一。中医理论提出维护身体健康要做到法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调理精神情志,情志要保持舒畅,不骄不躁,保持心情平和;保持阴平阳秘,保证阴阳平衡,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等等这些关于维护人体健康的知识的正确性其实已经被中医的长期医疗实践充分证明了。如果这些知识被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对维护身体健康会有非常大的积极地意义。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也不断被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古代中医对人体大脑的作用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藏腑系统来对待,其中的合理性将在后面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论述。中医的“心”藏器包括了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医的经络中有心经和心包经,心包主要是心脏和血液供血系统,而心是包括脑在内的神经系统,心主神。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现代科学对于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视的,现在人工智能在信息的记忆、逻辑推理、自然语言表达、各种语言的转换、图像数据的处理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人类的心理、情绪、感情的产生的研究却没有太大的进展,更不用说机器人的感情思维。其实人工智能能够处理的这些问题对以维护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中医可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为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思维以后产生的各种精神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已经被中医非常深入地认识到了。而这些情绪是如何由大脑产生的问题就不是中医重点关注的了。当然还有如何获得正确的养生知识,如何通过正确的知识去加强身体健康等等问题,可能也不是中医理论关注的问题了。
中医理论里的神主要包括调控和影响整个生命活动的各种根本因素。从信息和控制角度来看,中医理论里的神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身体细胞,器官和整体的信息传导和处理,以及协调控制功能。这个神奇的信息系统通过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来调节身体状态,使得人体适应环境;同时通过身体内部的各种信息传导机制进行各器官组织之间,器官内的各细胞之间的调节协同工作。所以中医理论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理解中医的“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