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风吹君忽杳然----悼张浚生先生(A)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1月13日发布(第35531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99-101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年9月版),本博文附照片及相关资料。】
农历正月初四傍晚,忽接杜春耕兄电话,告今天中午一点多,张浚生突然发病,抢救无效离世。闻讯如迅雷击耳,万万没有想到。
翻检我的日记,十多年前的2005年6月10日那天,有红学为媒的大聚会,胜友如云,共16人之多,在座的就有来自杭州的张浚生。到了2009年夏天,承张浚生先生高情,以一幅书法赠我,写的是龚自珍的一首词《湘月》,词前小序,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有十年矣”。词的上阙有“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之句;下阙有云“一抹斜阳,半堤春草”,“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结句谓“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作为一位曾身负重任的党政要人而公余擅长书法,殊为难得;他平素应人所请题字作书多矣,今写这样一幅上百字的清词全文,显见郑重。据说他写了四遍才觉满意,选用龚词亦非随意。世人熟悉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著名诗句,其词作“笑咏风花殿六朝”亦开一代风气之先,得柳亚子“三百年来第一人”的赞誉。龚自珍杭州人,《湘月》咏西湖,我忝属浙江籍,足见张先生从选材到书写颇用心力,作为受赠者我是十分感念的。
人们都知道张浚生曾长期担任香港新华社副社长之任,对香港回归祖国尽心竭力、贡献良多。我于1994年曾因公去港,其时应在张先生任上;但那次访问有幸见到周南社长,却未有机会获识张浚生先生。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张先生已从香港任上退下,改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再后来又退至二线任国家教委巡视组成员,常有来京机会,由于老友兼邻居杜春耕与之熟稔深交,于是同张先生有了多次的见面,聊天,以至于无拘无束地任意而谈。这完全是一种“以文会友”的民间交往,我并未把他看作高官达人,在我印象中他是学者型官员,与我又是同龄人,多有同感同受,我们以学界友人相待,相互才有赠书馈墨的机缘。
记得初次见到张浚生是在北京南小街的知味观,即当时的杭州驻京办事处,以后由于杜兄的热心红学与交游,大观园的红学讲座和香山曹学会的活动,张先生都曾参与,当然更多的是在春耕兄家中。张浚生与杜春耕有师生之谊兼文革的患难之交,故张每来北京,必与杜相晤。在杜兄张罗下,除有学界的盛会,还有少数人的小聚。印象颇深的一次是在2009年4月14日,只有张浚生、孙隆椿等五六人相聚,时间从容,任意而谈,教育、学术、民生各方面以及社会上种种怪现象,话题广泛无所忌讳,作为老知识分子尤其老党员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看不见成绩是瞎子,听不见问题是聋子”,这是我们的共识,也因此易于沟通,乐于交往。
张先生擅书,杜兄热心,于书写一道对我也有所带动。我的师辈多书家,自己从不敢东施效颦,老来偶然涂鸦而已。一次,杜兄以所印线装监本《易经》请张浚生题签并作序,命我题词,情势所迫,只得应命。所拟题句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群经之首,学术之源;文化之根,智慧之泉;箴言警语,哲理寓焉;生生不息,周流化迁;朝研夕悟,得意忘言。”句乃仓促凑成,书写更拙滞,倘不是张先生示范在前,春耕兄力促在后,我是不敢下笔的。生平这样的尝试罕有,如今成了一个纪念。
最可珍贵的纪念自然是张浚生所书的这一幅《湘月》,词意深邃,墨迹犹新。面对此作心中涌起“天风吹君去,春草留人间”之哀思。临风怀想,不禁怅然。
2018年2月21日,农历新正初六日
附一,红学家与红学票友一次难忘的聚会 精选
已有 5711 次阅读 2007-4-9 15:44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红学家与红学票友一次难忘的聚会
黄安年文 2007年4月9日
(按:《红学家与红学票友一次难忘的聚会》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2005年6月12日首发。)
********************************************
在深化红学研究和红学大众化的时代,一大批红学爱好者和红学票友活跃在红学界,这些红学票友与红学研究专家之间保持着民间多方面的密切联系,以文会友、以书会友、以笔会友、以会会友不失为一种联系的好形式,这种形式的特色在于红学家和红学票友间的广泛联系与个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红学大众化得到提升,深化红学的基础得以扩大。近年来在北京大观园、在北京植物园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等地,经常通过举办红学讲座活动,沟通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的联系,
红学超级票友、光学家杜春耕先生同时也是红楼梦版本收藏家和研究专家,他又是一位红学专家与红学票友间的“亲善大使”,由他出面组织的红学专家和红学票友间联系活动就不下七八十来次,2005年6月10日在天通苑他家中举行了又一次难忘的红学专家与票友见聚会,这次活动的特点以笔会友,借香港红学家梅节夫妇来京休假之际纵谈红学。参加当场献墨宝的有:著名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教授,红学票友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先生,著名红学家香港梅梦馆馆长梅节教授,红学票友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少将等。与会的还有:活动组织者红楼梦版本收藏家和研究专家红学超级票友杜春耕工程师、红学票友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春先生、红学票友企业家蒲三庆先生、红学票友中国粮油总公司秦涛先生、红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陈熙中教授、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吕启祥研究员、中国艺术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年轻红学研究者任晓辉、蔡义江夫人浙江大学李月玲教授、梅节夫人汤燕南女士、杜春耕夫人何涛老师、学术交流网主持人黄安年等。整个聚会活动从上午10点多到晚上9点多,畅谈红学界、学术界、工学界、教育界、工商界、社会各界所见所感,各得其所,不亦乐乎。
与会献墨者情真意切,即席挥笔献词。例如张浚生为杜春耕先生题:“光学是本行,又为红学狂,往来多红儒,当今小孟嘗”。田将军为张庆善先生题:“部队老战士,红学掌门人”,又为吕启祥先生题“今世与红楼梦结缘,毕生和真善美相伴”。蔡义江为陈熙中先生题:“神龙笔”。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5年6月12日首发
附图:
3.红学家和红学票友相聚:蔡义江、吕启祥、杜春耕、张浚生、孙隆春、田永清。
4.张浚生先生在题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65.html
附件二,张浚生序《监本易经》(影印本)提要
已有 6547 次阅读 2009-6-14 11:05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提要, 张浚生, 监本易经
张浚生序《监本易经》(影印本) 提要
黄安年辑 张浚生序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6月14日发布
博主按: 易经博大深奥,积累我国古人的大量智慧,为我国迄今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流传解读版本颇多,80年代末研究周易的著作就有数百种。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辑的《国学通览》所列77类国学内容中为首的一篇就是易学(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这里所说的监本为清政府国子监使用的刻印本。为版本学家杜春耕先生所藏,蒲三庆先生资助印制,专请张浚生先生作长序。
书名 监本易经(影印本)
书名题字 张浚生
选题策划 杜春耕
订本 东汝王氏堂
原藏本 金陵敦化堂
现收藏 杜春耕
刻本年代 乾隆甲寅春 (公元1794年)
资助出版 蒲三庆
周易序 程 颐
印本 蒲三庆家印本(非卖品)
印刷 扬州文津阁古籍印务有限公司
装帧 精制线装一套四册本
印制时间 2009年3月
幅面尺寸 28.8cm X 18.5cm
图片40幅 最后几幅为张浚生长序卷
张浚生简介:
1936年7月 出生,福建長汀。
1956年8月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8月 浙江大學機械系光學機械儀器專業畢業。
54至58年 在浙江大學機械系光學機械儀器專業學習。
58至83年 任浙大機械系光儀教研組助教、秘書、校機械工廠光學車間主任、光儀系科研秘書。光儀系講師、副教授、黨總支書記,校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81至82年 在中央黨校第二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83至85年 任杭州市委副書記兼秘書長,市經濟開發公司董事長,市委政法委書記。
85至87年 任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宣傳部副部長、部長。
87至98年 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
1998年3月 任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合併領導小組副組長,新浙大籌建小組組長,浙江省政府特邀顧問。
1998年9月 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浙江省政府特邀顧問。現任浙大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省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主任。
■ 中共全國十六大黨代會代表。
■ 業務專長:光學測量儀器、光譜分析儀器、激光儀器與技術。
http://paper.wenweipo.com/2004/10/18/CH0410180036.htm
*****************
监本易经
《易经》(又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的路线,就是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的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近乎现代的国立大学的课本而已。
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明清以来,我们的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的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的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965854.html?fromTaglis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38110.html
待续 B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