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谋按:为了便于圕人乃至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特此做一辑录。江苏省公共馆 118个。省级馆 1个,市级馆 16个,县级馆 101个 (其中县馆 41个, 区馆 60个)。本辑录综合“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在线学习平台”(https://sxxpt.jstsg.org.cn/)及有关公共图书馆官网信息,选取“最新版”,省级馆1个,市级馆13个(含副省级馆1个)。
1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省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07年由清两江总督端方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地址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总办缪荃孙。辛亥革命后,曾多次变更馆名。民国元年2月,称江南图书局(偶称南京图书局),次年7月更名为江苏省立图书馆,1919年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1927年6月,柳诒徵奉江苏省教育厅函聘,任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1927年9月,因实行大学区制,易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1928年2月,改名江苏大学国学图书馆,同年5月,又改为中央大学区立国学图书馆。1929年10月,大学区制取消,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直属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司。建国初期仍沿用此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1952年10月奉命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蒋复璁筹建国立中央图书馆,地址成贤街。1937年西迁重庆,1946年返都南京。1948年底,蒋复璁等奉命携馆藏珍籍13万册去台湾。1949年5月,由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0年3月19日,中央图书馆奉中央文化部令,正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由文化部文物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双重领导,馆长贺昌群。1954年,因大行政区撤消,同时江苏已经建省,需要一个省级馆,为此,文化部于当年7月将国立南京图书馆改名为南京图书馆,直属江苏省文化厅(2018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次年起,汪长炳任副馆长、馆长17年。
南京图书馆大行宫馆区于1998年正式立项,2002年正式动工,2006年11月落成并部分对外开放,2007年实现全面开放。建筑占地面积2.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设计总高41.1米,藏书容量1200万册,地下局部2层,地上9层。
南图馆标的基本形采用了有“中国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所书“书”字的侧形,体现着南京图书馆独特的文化历史传承。同时是新馆建筑造型的抽象化与书架上书籍的抽象性,体现着图书馆的功能与传播作用。馆标的基本形亦是英文字母“N”与“L”的中式书写,体现着融合与传薪的结果。馆标所包涵的理念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对外它的形态体现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对内它的形态传递的是“传承、传播、传薪”的意念,即“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是理想的传播者、我们是精神的传薪者”。
“惜阴尚思,启智明德”是南京图书馆新确立的馆训。“惜阴尚思”顾名思义就是珍惜时光、崇尚思考,“惜阴”强调“学”,“尚思”强调“思”,无论是对读者来说,还是对南图人来说,“学思并重”皆应成为自身的素养和修为;“启智明德”意在启发智慧,努力引导使大家的道德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这八个字是对南京图书馆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体现本馆性质和职能的准确概括。
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南图不断推进各项基础工作,提升读者服务质量,落实各种惠民服务措施,同时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普及传统文化,引领阅读风尚,拓展阅读视野。全年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OPAC查询、数据库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流动服务、讲座、展览、培训、读者活动等服务。南京图书馆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在功能布局上,主要体现以“用”为主、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开架为主要服务方式,实现藏、借、阅、咨询、管理的一体化。截至2022年底,藏书总量超过1280万册,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古籍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民国文献70万册。馆藏中不乏唐代写本,辽代写经,宋、元、明、清历代写印珍本,已有63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占全国总量的4.8%。共有100多个数字资源数据库,其中,外购资源70多个,自建资源37个,所有数字资源全部免费对读者开放,读者可通过“南图官网—数字资源”对授权访问的数字资源进行查阅,部分数据库可以通过“南图官微—电子阅读—电子书刊”实现移动阅读。目前南图读者证总量超过150万张。
南京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21-2025)”。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 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中外文借阅组被共青团中央、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被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组委会认定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被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予“第四批省级法制文化建设示范点”。荣获首批“江苏省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称号。“南图讲座”四次荣获“江苏优秀讲坛”称号,南图工会两次被省直机关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省图书馆学会蝉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学术社团”荣誉称号。南京图书馆领导班子在2020年年度考核中被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等次。
南图具体功能布局为:
负一层
该层设有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及六朝遗迹展示区、晚间阅览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视障人书刊借阅室、中文过期报纸阅览室等。
展览厅:面积870平方米,隔断灵活,可举办多种类型的展览。
学术报告厅:面积500平方米,本区域位于六朝遗迹展示区北侧,紧邻展览厅, 可举办小型展览及各类型会议活动。
多功能厅:本区域位于六朝遗迹展示区南侧,面积1020平方米,设有座位364个,为阶梯式会议场所,可举办各类会议、讲座、文艺演出、视频放映等活动。品牌公益文化活动“南图讲座”每周在此举办。
六朝遗迹展示区:本区域由东侧门进入,是南京图书馆建设施工期间,在新馆地基下发现了六朝时期梁朝建康城遗迹。以“湮没的皇宫”为主题,将部分遗迹用玻璃地面保护起来,制作成特殊的展示厅,免费向读者开放。透过玻璃地坪,读者可俯瞰古车道、排水沟、古井等遗迹。在六朝遗迹上举办活动,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六朝遗迹展示区与展厅、学术报告厅融为一体,可以作为展厅活动的引导厅,也可以成为独立展示区。
晚间阅览室:本室位于东侧门入口处,报纸阅览区提供馆藏30余种中文现报阅览服务;电子阅览区免费提供本馆数据库、电子书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的查阅服务,以及多媒体应用等服务。读者凭本人南京图书馆读者证入室阅报,上机须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刷卡。谢绝18周岁以下未成年读者进入本室。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本区域位于东门南侧,2016年实现自助借还书24小时开放,提供24小时中文图书阅览、自助借还和数字资源访问服务,请持本人读者证刷卡进入24小时自助图书馆。
视障人书刊借阅室:本室位于负一层西侧,提供馆藏2.6万余册(盘)盲文书刊、有声读物的阅览、外借(包含上门)和复制服务,以及视障人专用电脑上网、盲文打字、助视仪和为残障读者放映馆藏资料影片等服务。读者凭《南京图书馆视障读者证》享受本室提供的各项服务。
中文过期报纸阅览室:本室提供馆藏中文(外文及港澳台除外)过期报纸查阅服务,过期报纸可查年限从2001年1月起,新中国成立后至2000年仅提供12种过期报纸查阅(《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
一 层
该层设有南图文创艺术中心,综合服务大厅(总咨询、办证、还书处),存包处,惠风书堂,江苏作家作品馆,少儿借阅馆、亲子绘本馆、母婴室。
南图文创艺术中心:本区域位于一层大厅东侧,是一个融合了文创产品销售、儿童文创品体验、茶水吧、画廊展销、休闲雅座等功能的开放式混合空间。南图文创艺术中心致力于依托馆藏资源,将古籍善本的历史性、演变性,作为创意产品研发主体,用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来诠释“在现代的古代人、回古代的现代人”这一文创理念。向大众呈现一个“和光同尘”多元一体的文化、艺术集合地。
综合服务大厅: 此区域位于一层中部,为读者解答疑问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引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同时可办理办、退证等业务。
存包处:紧邻综合服务大厅,设有44组自助存包柜,为读者免费提供1056个存包位。
惠风书堂:位于一楼大厅东南侧(东门入口左侧),“惠风书堂”和“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建设项目是南京图书馆为落实省文化厅“文化惠民?精准服务”要求而推出的两项重要举措。“惠风书堂”是传统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它集借阅、购书、休闲于一体,空间开阔,环境雅致,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生活、少儿和计算机四类最新出版的图书。“陶风采—你选书 我买单”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读者借阅与图书出版的同步,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及时性阅读需求。为了扩大影响,给读者提供更大的选书范围,南图联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开展这项服务,读者可以在南图的惠风书堂、南京市新华书店新街口旗舰店或凤凰国际书城直接选择自己想读的图书,通过荐购的方式,在书店现场办理借阅手续,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快速购阅。
江苏作家作品馆:位于一层大厅北侧(北门入口右侧),提供与江苏相关的名家文学作品及据此所拍影视戏剧作品的查阅服务,并适时举办名家讲座、新书见面会、作品赏析会等各种活动。
少儿借阅馆:位于一层大厅北侧,馆藏书刊10万余册,提供书目检索咨询、书刊借阅等服务,并适时举办各类少儿阅读推广活动。
亲子绘本馆:位于一层大厅南侧,内设母婴室,馆藏绘本6万余册,提供书目检索咨询、图书借阅等服务,并适时举办各类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母婴室:位于一楼亲子绘本馆内,设有恒温水龙头、哺乳座位、婴儿护理台、婴儿座椅等设施,专为读者进行母乳喂养及婴儿照料设置,请按须知要求合理使用。
二 层
该层为中文图书借阅服务区:本区提供馆藏70余万册中文图书(含附书光盘,不包括小说)的借阅服务。读者凭本人南京图书馆借阅证入室。谢绝少儿读者进入本室。
三 层
该层设有中文图书(小说、陶风采)及外文图书借阅、艺术图像阅览服务区,报纸阅览室,中外文期刊借阅服务区及电子阅览广场。
中文陶风采图书及外文图书借阅服务区:本区位于三层北侧,提供馆藏15余万册中文陶风采图书、30余万册小说和2万余册原版外文图书的借阅服务,以及1万余册艺术图像资料的阅览服务。读者凭本人南京图书馆借阅证入室。谢绝少儿读者进入本室。
中外文报刊借阅服务区:本区提供馆藏3000余种当年中文现刊、100余种外文期刊、230余种港澳台期刊、200余种中文现报、近30余种港澳台和外文报纸、2000余册年鉴和中外文工具书、1000余册廉政文化图书、澳大利亚赠送图书、江苏省政府公开信息资料的阅览服务,以及5万余册中文合订本过刊的借阅服务。读者凭本人南京图书馆借阅证或阅览证入室。谢绝少儿读者进入本室。
电子阅览区:本区域位于三层廊桥边,可提供Internet访问,数据库、电子书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的查阅服务,以及多媒体应用(VOD视频点播、音乐欣赏)等服务。读者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免费刷卡上机,每日上机累计时间不超过2小时。
四 层
该层设有科技查新中心、国学馆、十德堂、地方文献与戈宝权藏书服务区。
科技查新中心:本室位于四层。科技查新是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通过各种检索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文献等方法,对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技术引进项目及其它国家、地方有关规定要求查新的项目,申报各级科技计划、各种基金、新产品开发计划的项目,各级成果鉴定、验收、评估、转化的项目,进行查新,对项目的新颖性将依据客观事实,提供科技查新报告。
国学馆:国学馆位于四层,201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2017年再度扩建,贯穿四层南北两大区域,中间连通,面积达8000平方米,室藏资源总量30万册,阅览座席200余个,是南京图书馆“馆中馆”项目中占地面积最大、专题资源最丰富的藏阅区,集服务、展览、活动、交流及研究等多项职能于一体。
国学馆以原有藏书为基础,增加“新国学”类书籍、地方文献类书籍等资源,形成“古今兼具”、“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并存”的资源体系:1、提供5万册古籍新印本阅览,内含历代文集著作、史料汇编、稀见方志、家谱、宗教典籍等大型专题影印丛书,规模宏大,种类丰富。集中展示原大原色原样影印的全套文津阁《四库全书》,配备文津阁、文渊阁等不同影印本以及《四库续修》《四库存目》《四库禁毁》等系列丛书,形成较为完整的“四库全书”研究资源;2、开放3万余册民国时期文献新印本阅览,继承体现“国学图书馆”的特色。如《民国时期稿钞本汇编》《中国近代稀见史料汇编》以及《大公报》《申报》《中央日报》等大量民国时期文献、报纸的新印丛书,丰富民国史料研究素材;3、增添以研究国学为主的经典学术著作,如《中国思想家评传》系列丛书、传统典籍名家点校本、注译本、疏证本,配以丰富的工具书以及《二十五史》等历史典籍,助力专题研究与国学普及;4、新设地方文献专题区,集中展示现代江苏省内各类地方文献,另有《江苏历代方志丛书》《金陵全书》《无锡文库》等各地文丛,用丰富的史料构建起江苏文化的传承;5、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数字资源。提供使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近代报刊库》等多个古籍与民国时期文献专题数据库,开放近1万种南京图书馆本馆珍贵历史文献原本数字扫描资源、1万余盒历史文献缩微胶片,体现国学馆继承与发展的理念。
国学馆环境典雅、功能齐全、读者只需凭身份证免费办理南京图书馆阅览证,即可进馆阅览所有开架资源。国学馆“惜阴堂”内继续提供馆藏历史文献原本的阅览、咨询等服务。馆内还将不定期举办各种书籍展览与交流活动,引导大众走近经典,努力实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真正成为推广经典优秀文化的基地与窗口。
阅览历史文献原本时,另请出具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军人证、港澳通行证或台胞回乡证等)。谢绝少儿读者进入本室。
十德堂:本区域位于四层南侧,紧邻国学馆,面积1400余平方米,于2017年建成,各室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命名,是我馆结合时代要求,精心打造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国学的新阵地。
地方文献、戈宝权藏书与赵瑞蕻杨苡专藏室服务区:本区是集地方文献阅览、戈宝权藏书、戈宝权纪念展厅、珍本室以及赵瑞蕻杨苡专藏室为一体的专题阅览区。提供约5800册地方文献阅览服务、戈宝权纪念展厅参观服务、赵瑞蕻杨苡专藏室参观服务、戈宝权藏书约20000册的闭架收藏、赵瑞蕻杨苡藏书约2200册的闭架收藏以及部分戈宝权、赵瑞蕻杨苡藏书的取阅服务。读者凭本人南京图书馆读者证入室。谢绝少儿读者进入本室。
五 层
该层设有多媒体欣赏室,古籍修复馆,和畅文苑(个性化阅读体验馆),馆史馆。
多媒体欣赏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欣赏设备,可提供资料片播放、音乐欣赏服务,并可适用于小型会议的召开。
古籍修复馆:古籍修复馆位于五层北侧,于2016年对原文献修复室提升改造建成,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专职修复人员16名,设有纸库、修复工作区、设备区、实验区和培训室,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古籍专业修复室之一。
南京图书馆是较早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图书馆之一。2009年南京图书馆入选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4年南京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南京图书馆获国家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业务范围包括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等纸质文物的修复。2015年,再度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馆承担着本馆馆藏历史文献修复,及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业务指导、进行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综合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古籍修复馆日常为内部工作区域,将不定期举办古籍基本知识讲解、古籍修复基本流程讲解、体验古籍修复等各类读者活动,让读者与古籍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畅文苑(个性化阅读体验馆):和畅文苑是读者个性化阅读体验场所。读者凭本人有效身份证或手机微信选座进入本室,并按照电脑管理系统分配的座位就座;结束后需刷证或微信退出方可离室。谢绝未满15周岁读者进入本室。
馆史馆:本区域位于五层北侧,是我馆精心打造的展示本馆历史文化的服务场所,于2017年建成。南京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百余年间,从江南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到南京图书馆,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奋斗、励精图治,才拥有今天的成就。南京图书馆的历史,是南图人爱国爱馆、自强不息、不断创造和开拓创新的历史。馆史馆设有“继往开来”“前贤垂范”“嘉惠学林”等篇章,多角度、全方面展示了南图的发展历史。读者凭本人南京图书馆借阅证或普通阅览证进入。7岁以下(学龄前)小读者需由家长陪同。
六、七 层
六七层为典藏文献库,为读者提供典藏中文过刊及典藏中文图书的目录查询、文献查阅及复印服务。每层均设有环境安静优雅的阅览室,读者可在该室阅览典藏文献。
2 金陵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www.jllib.cn/
金陵图书馆是南京市立图书馆,创立于1927年6月9日,南京特别市创办市立(第一)通俗图书馆,借原平江府布道所为馆址。1928年7月改称为南京市立第一图书馆。1930年4月易名为南京特别市立民众图书馆,馆址迁入泮宫。1932年6月,与民众科学馆合并。1933年9月,改称南京市立图书馆。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放火(一说遭炮火)将泮宫连同市立图书馆烧毁,图书大多焚毁殆尽,其中包括搜购齐全自元始至晚清革命的所有缙绅录,这类书对于考证历代官制的变迁、人物经历等很有参考价值。目前金图仍珍藏有南京市立图书馆的藏书,极有宝贵的历史意义,也对今后开展南京市公立图书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
1952年南京市从中央特别市降为江苏省省会,1958年南京市政府决定筹建新的市图书馆,虽中经困难时期和文革干扰,仍坚持在过渡馆舍阵地开展服务,长年送书到基层、到乡下、到田头。1980年10月,位于长江路262号的馆舍建成开放,馆舍面积7300平方米。初名南京市人民图书馆,1984年10月改为现名。
金陵图书馆位于建邺区乐山路158号的新馆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9年交付使用,2010年10月18日举行开放仪式,馆址占地面积386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65平方米,内设阅览座位1800余个,并有报告厅、多功能厅、展览厅、视听室、培训、餐厅、茶室、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金陵图书馆是国家副省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南京市文献资源保障中心、阅读服务指导中心和全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中心,也是市民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进行健康休闲阅读、开展知识探秘研究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文化绿洲和大众课堂。金图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图书馆使命和宗旨,秉持“平等、公益、温情、专业”的服务理念,一方面积极做好书刊借阅、参考咨询、信息检索、会展培训等馆内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社区分馆、特色分馆、地铁图书馆和24小时图书馆等,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图书通借通还、资源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断致力于提高本馆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包括移动阅读、远程咨询、文献传递等多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务,使高效快捷的知识信息传递惠及更多用户。
近年来,金图创新了“阅汇点”数字阅读平台,创建了“心惦图”等新型阅读项目,创设了以“阅美四季”为主题的全年阅读推广活动体系,并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首创了读者自己的节日“读者节”。金图还在业界积极倡导“让图书馆成为刚需”的愿景,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文旅融合,积极打造建设全市文旅融合阅读实践基地,并有效发挥市馆的龙头作用,联合全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共同打造“书服到家——南京共享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图书馆信用网借平台,成为“送到家的图书馆”。
金图人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南京”建设,琢石成玉,共创共享,与广大读者一道不负韶华,阅美至善!
3 无锡市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www.wxlib.cn/
无锡市图书馆的前身为无锡县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由地方知名人士倡议筹建,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公立图书馆之一。无锡县图书馆轩敞宏伟,主体建筑老钟楼为当时无锡境内最高建筑,成为无锡的城市标志。无锡县图书馆馆藏宏富,集精撷萃,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等著名学者亲任馆长,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在辛亥革命后无锡文化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锡县图书馆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坎坷、日寇侵华的磨难和国内战争的动荡,许多珍贵馆藏遭到破坏。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无锡市图书馆”,从此无锡市图书馆焕发新的光彩。1956年荣氏家族遵荣德生先生的遗命,将其创办的大公图书馆6万余册藏书以及私人珍藏3765部53263册古籍线装书捐赠无锡市图书馆,极大丰富了馆藏乡贤著述和地方资料,成为重要的馆藏特色。无锡市图书馆几经扩建,不断发展,至1979年总建筑面积达5223平方米。1986年图书馆钟楼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市中心重要的人文景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1983年无锡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建成开放少年儿童图书馆(与无锡市图书馆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无锡市图书馆拥有实力较雄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团队,馆内学术氛围浓厚,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无锡市图书馆业已承担起为党政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履行着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成为无锡地区藏书、馆际协调、图书馆学研究和开展图书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心,1994年跻身于全国首批一级图书馆行列,2005年、2010年、2014年连续被评为全国一级图书馆。
2000年10月1日无锡市图书馆新馆正式落成开放,2002年7月1日全面开放,2008年10月10日起实现全面免费开放。无锡市图书馆新馆主楼13层,裙房7层,建筑面积28243平方米,坐落在太湖广场南侧,是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拥有藏书366万册(件),其中古籍30多万册,善本古籍2万余册,无锡地方文献资料3万余册。荣氏文库收藏的荣氏捐赠的图书11万余册及友好文库的1万多册日文原版图书,均为特色馆藏。新馆拥有较完备的现代通讯设施、微机网络检索、多媒体导读、自动化管理系统,提供阅览座位1700余个,设立图书借阅室、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等20余个服务窗口,全方位地为读者服务。目前,年均接待读者近200万人次,流通图书360万册次;常年陈设无锡院士墙、无锡籍将军风采、无锡籍名家展等,展示无锡风采,弘扬乡梓文化,并策划举办展览、讲座和沙龙等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年均参与人次近50万;开展延伸服务,增强公共文化辐射力,已建成图书馆分馆20个,图书流动站37个。
由于业绩显著,无锡市图书馆曾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多次被授予省、市文明单位、文明图书馆等荣誉称号。无锡市图书馆以其优雅的环境、细致的服务、丰富的内涵、精彩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文内数据截至2019年1月)
4 徐州市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www.xzlib.cn/
徐州市图书馆始建于 1930 年,曾为“江苏省立徐州图书馆”。现有藏书 90 万余册;其中古籍近 10 万册, 8000 余册善本及地方文献尤为珍贵,闻名全国。其中的孤本和存世不多的清雍正年间铜活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更是价值连城。
徐州市图书馆现坐落于徐州市南郊风景秀丽的云龙山东麓,面对泰山路,东邻著名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陵园。总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为主体两层,局部四层的大型建筑物。其设计藏书容量为 160万册(件),可摆放阅览座位1000多个,预装信息节点700多个;设计日均接待读者 2000人次,年借阅文献100余万册(件)次。
本馆奠基于 1999年11月18日,是年12月中旬正式开工;2003年末建成,是年12月8日正式宣布对外开放。 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地方文化象征的徐州市图书馆,地处美丽的云龙风景区内,与背倚的云龙山势相掩映,正面为宽阔的广场绿地,大环境优雅宁静;楼体中央设计的两个天井不仅解决了室内采光问题,使楼内也平添无限绿色小景,真正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本馆的外观庄严厚重、典雅气派。其建筑设计风格既突出了徐州历史的渊远凝重和文化内涵的深厚博大,与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汉文化底蕴相契合,具体标志为屋顶的五个大小各异、高低错落的汉代风格四角亭和楼体立面的樱花红色花岗岩外墙;又体现出徐州基本现代化、并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体体现为大体量的楼宇和错落有致的楼层。具有与之相应风格特点的室内装饰,主要集中展现在馆内大厅中。大厅中央黑色大理石基座的米黄色大理石方柱直贯屋顶,象征徐州人气冲霄汉的时代精神;硕大的玻璃采光屋面使室内明亮舒畅,象征着徐州人胸襟坦荡宽广;特别是二层回廊四周的汉画像石拓片,在现代化风格的装饰氛围中突现了徐州汉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
本馆建筑采用模数式设计,框架结构,同柱网、同层高(4.8米)、同荷载(500公斤/平方米)、大空间,具有很好的开放性、扩展性、互换性和灵活性。基于此,图书馆真正实现了文献的藏、借、阅一体化,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在功能布局上,将公共服务区与内部办公区、读者借阅区与活动区、传统型服务和管理区与现代化服务和管理区、读者流与非读者流、普通读者流与特殊读者流、人流与物流等合理有机地分离流转。从读者服务而言,一层主要为普通图书外借和读者自修区,二层主要为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三层主要为古籍书库、参考阅览室及读者自修区。为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需求,还配备了展览区、多功能厅以及休闲区;特别是采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网络化管理后,读者不仅可以在馆内局域网通过电脑快捷地实现借阅、查询、检索、上网,还可以在办公室或家中远程登录图书馆网站,便捷地完成书目查询、图书到期续借、预约预借、新书查询、馆藏电子文献浏览或下载以及其他网络图书馆服务业务。
5 常州市图书馆
常州图书馆建于1903年,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服务功能集“人民的大学”、“城市的宝库”、“文化的旗帜”三位于一体。
2020年6月28日,常州图书馆新馆正式迁入常州文化广场。新馆以丰富文化体验为目标,汇集了典藏、外文、古籍、绘本、名人专架、地方数据库等多种特色资源,其中古籍藏量近4万册,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达67种420册。全馆5G覆盖,总面积3.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余座,建有演艺中心、直播中心、亲子阅读中心、学术交流大厅、党员实境课堂等功能用房,设有各种规格的会议系统,为线上线下活动提供支持,是一个集江南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现代高科技手段应用为一体的公益型共享式公共空间。
新馆开放以来,年接待读者350万人次,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近1700场,数字图书馆年访问量近400万次,公众号影响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TOP10,参考咨询量位列全省第一。先后推出“常图之春”、 “秋白书苑” 、“国际友城会客厅”等品牌项目,获得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百佳公共文化空间”等多项荣誉,成功推动本地公共文化服务跃上新台阶。
6 苏州图书馆
苏州图书馆始建于1914年,其前身是清末正谊书院学古堂,曾为“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一级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现有人民路馆和第二图书馆两个实体图书馆。
苏州图书馆人民路馆位于人民路858号,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化的现代图书馆。布局上分成北、中、南三大区域。北区主楼为文献借阅区。主楼中设有外借室、各科阅览室、计算机信息中心、科技情报中心等。中区有近代园林建筑——天香小筑和天香书屋,以读者休闲、贵宾接待为主;东部沿张思良巷设有古典园林式长廊,内侧雕刻苏州历代名家书画,体现苏州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文化繁荣的概貌;沿人民路一侧设有长约60米的空透式长廊和绿化带,与车水马龙的繁华街景相隔离;廊内雕刻苏州籍两院院士格言录,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区有2400平方米的知识广场,环列学术报告厅、展览厅、社会教育培训中心、少儿馆等。
苏州第二图书馆位于广济北路2383号,建筑面积45600平方米,共建设7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6层,分为南北两个区域。第二图书馆具备公共图书馆服务、文献存储集散、配套服务等三大功能,突出四大亮点与特色:打造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打造儿童向往的“悦读天地”, 打造高端信息服务新平台,打造温馨舒适的“市民书房”。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区主要集中在南区,双层通高的借阅室,提供宽敞明亮、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儿童向往的悦读天地里,针对0-14岁少年儿童,按年龄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动静分开,充分满足亲子阅读和小读者自主探索阅读学习的需求。文献存储集散功能区占据北区一至三楼,设有国内首个智能化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系统,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充分满足总分馆体系运转和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需求。配套服务功能区分布于整个第二图书馆,打造文化消费的新亮点,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苏州图书馆以“平等、免费、专业、礼貌、高效”为办馆宗旨,全年365天开放,每天开放12小时。现设有预约借书、送书上门、远程咨询等多种特色服务,其中“网上借阅社区投递”项目从2014年开始推出,打通借阅服务“最后一公里”,读者借书从此就像下楼取报纸一样方便;“你选书 我买单”惠民服务从2015年全面推出,从读者需求出发有效地推动了馆藏资源的不断优化。多年来不间断举办公益讲座、公益展览、经典诵读、茶话联欢等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其中“苏州大讲坛”等品牌活动广受市民欢迎。长期开展信息推送,为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导航、科技查新、舆情监测、定题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积极推广亲子阅读,2011年启动亲子阅读推广项目——“悦读宝贝计划”,每年为苏州市婴幼儿家庭发放数千份“阅读大礼包”;2013年,该活动受到“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英国总部认可,苏州图书馆因此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阅读起跑线”的成员馆。
近年来,苏州图书馆致力于构建覆盖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体系内部实行统一资源建设、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开展读者活动,目前已拥有两个实体图书馆、89个分馆、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轨道交通图书馆、115个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点(含47个自助服务点)、2辆流动图书车、28个图书流动服务点。2018年,接待读者1227.7万人次,文献资料外借量达509.5万册次。截止2019年10月底,接待读者812.2万人次,馆藏592.2万册<件>,文献外借422.9万册次,举办读者活动1818场次。苏州图书馆已成为苏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空间。
苏州图书馆通过服务和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先后荣获了包括“全国一级公共图书馆”、“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盲人阅读推广先进单位”、“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江苏省文明图书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和研发基地(2020-2023年)”、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项目奖、首批江苏省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网上借阅 社区投递”、“你选书 我买单”、“一坛四库”党员教育平台分获第七届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二、三等奖、“书香苏州网站,移动客户端”荣获“江苏省优秀全民阅读新媒体推广平台”称号,“苏州图书馆年报制度”荣获“2017年度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示范项目”,“小候鸟”服务项目荣获201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等一系列荣誉。
苏州图书馆是市民求知学习的终身学校,是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亮丽窗口,欢迎每一位市民的光临。
7 南通市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s://www.ntlib.org.cn/
一、南通图书馆的创建
南通市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12年创办的南通图书馆,是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之一。张謇在著述中记载:“民国元年,里少年尽毁诸神祠。謇于是谋诸兄谋耆老,……因岳庙为图书馆。”“计有图书楼两幢二十间,曝书台五间,厢楼上下十二间,阅览楼上下八间,两廊办事室十间,道故斋上下六间,燕息亭三间,庶务室、门房、厨房、厕所等十三间,共六十七间,计用银万二千元。书橱二百架,计用银一千二百六十元,图书十三万千百卷,他人赠者五万卷弱,謇赠者八万卷强,职员六人:馆长一,馆务主任一,编辑及保管二,庶务一,收发一,规定每年馆用一千六百元,增购图书二千元,校对、装订等费用四百元,共四千元。其预筹而未设者:儿童阅览室,妇女阅览室,并置巡回书库。”图书馆开创时,藏书、馆舍规模已不算小,以后又进行了扩建。最主要的一次在1918年,张謇之子张孝若访美归来,叙述了国外图书馆得到重视的情况,张謇“乃拓地馆西为楼,亦十有六,筑复道以迎,庋书之架椟,凡三百三十。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相对闭塞落后的江北小城南通,办起了颇具规模的图书馆,这不能不说是张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杰出贡献。
二、南通图书馆的经营
张謇邀请南通师范培养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图书馆,他提出具体构想、要求,由孙支夏绘出设计图纸,他再提出修改意见,这些珍贵的留有张謇墨迹的建筑图纸至今保留在南通博物苑。具体的土木工程用料,他也亲自过问,他在给宋跃门的函中说:“请跃翁会齐博物苑、农校、图书馆、医校、养老院五处工程员,协同查开各处所有砖瓦木石之料大小尺寸,及各处须建之房屋深广高尺寸。分别支配,通融调用,免得废阁及短缺。……”并“开明数目及用处”,“图书馆:小楼三间,方亭一间,厨三间,雨廊四五间”。尽管图书馆建在“址高于地六七尺”的东岳庙,但馆内仍设“曝书台”,定期曝书。张謇亲自撰写了《图书馆曝书台铭》:“台出岑楼,其高八尺。修广相乘,方几五十。赢级旋升,开通正直。罘罳有风,颇曬有日。以暴所藏,蟫僵螙辟。图书万年,保之无斁。”他还为图书馆小楼题名曰:“道故斋”,小亭题名曰:“息奥”。图书馆建设,藏书建设是最重要的建设。图书馆办起来了,藏书如何跟上去。张謇是深谋远虑的。首先他著文向社会公开征集,《为图书馆征求乡先生遗著启》中说:“吾通世有宿儒,代闻名著,……诸君子倘有先人遗著,轶代宏文,或系已传之稿,或为未刻之书,廊然至今,举赠敝馆,当为什袭而藏,或为集资付印;如必需值,请示傅别,亦可论购以宏架签。”通州自古钟灵毓秀,俊彦辈出,寻常巷陌,书香人家,又有状元公情辞并茂的文章,捐赠图书馆的书不在少数。
张謇首先作出表率,他把自己的藏书整理后大部分送图书馆。张謇向来主张,国家私家藏书应“公诸于天下”,他总觉得藏书传给自家子孙,总有一天不能保存,与其给子孙三文不值二文的零卖,不如供给地方多数人去享受。因此他的日记中有许多“理书送图书馆”、“理书”的记载。有许多书是张謇阅后写过题识或友人赠送的。南通市图书馆古籍部的许多藏书中有张謇的亲笔题识,钤有他的藏书印章,这些书籍和题识、钤印珠联璧合,是张謇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图书馆开馆之初,已有图书近十万卷,几年后即增至十四万卷。
张謇非常重视目录工作,并亲自写信,聘请硕学之士主持编写,他在《致陈星南函》里说:“……更历七、八年来,前由张君编第一次目录,匆匆属稿,多未详审。复又数载,增籍益多,须即补编,且订前误。素仰先生有金版六韬之博,辨已三亥豕之讹。敬请编订本馆第二次目录。……谨奉润敬银币五百元,可以在本馆居住,亦可借书局自随。纸笔舟车,赅于润内。若其住馆,寝餗必供。安排纸笔书人,写天禄校书之目。”殷切之情,推许之意,溢于言表,何况待遇优渥,第二次目录很快高质量地编制完成。张謇为图书馆事业可谓殚精竭虑,其时他已是60岁的老人,他甚至计划征集、采购10万册外文图书,邀集精通外语专家几十人,用十年、二十年时间,选择其中精华,翻译过来,“以证通我六经诸子之说,以融德艺,以大启我后进”。他的目的仍然是洋为中用,中西贯通,培养启迪我们中国的青年学子。
据1916年教育部调查《各省图书馆一览表》(此表以民国二年教育部视学报告及三年十月教育部咨查各省图书馆情形,经该省咨受为根据)(录自《教育公报》第三年第十期),南通图书馆当时的藏书和经费与国内省级图书馆颉颃。据1925年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259个,除了国立、省、市级图书馆外,其余大部分为县级图书馆(据1947年12月底统计,我国共有国立图书馆3个,28个省有省立图书馆34个,市立图书馆19个)。南通图书馆在20年代初藏书已达十四万卷,大小馆舍达67间,可谓全国县级图书馆之最,私立公共图书馆之最。
非常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本应发展得更好的图书馆,在1929年并入了南通学院。据理逸航(时任南通图书馆馆长)年谱记载,当时图书馆藏书23万册。从此图书馆处于保管、封存状态。1938年,南通图书馆为防止战乩破坏,将8万多卷古籍转移至城内天宁寺光孝塔北侧藏经楼保存,外面堆放一些佛教经书作掩护,并请寺内和尚看护。
三、建国后南通市图书馆的重建
全国解放,百废待兴,党和政府着手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建设。1952年南通市政府决定重建南通图书馆。市政府文教科委派文化教育股副股长刘谷风负责图书馆筹建工作。刘谷风组织人力将藏匿在天宁寺光孝塔旁藏经楼里的古籍图书搬运到博物苑北馆楼上,妥善保管。邀请老学者蔡观明等人对古籍进行清理、分类、标注、修补。这批古籍现在都保存在图书馆古籍部静海楼。
1953年1月,图书馆定名为南通市人民图书馆,刘谷风任副馆长主持工作。并借用中苏友协俄语教室(现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先行开展阅览工作,有阅览座位40多个。7月,省文化局指示图书馆定名“江苏省南通图书馆”。为贯彻省文化局“必须在工厂建馆,以深入工厂,面向工厂,更好地为工人群众服务”的精神,南通市政府决定图书馆设在全市工厂最集中的唐家闸,馆址选在唐家闸文化馆内,两馆合署办公,统一领导。同时,张謇故居濠南别业二楼仍保留图书馆阅览室,对公众开放。又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搬迁,据刘谷风、张自强回忆文章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木船。……通扬运河上小火轮、大货船航行时的水浪余波,不时冲击着我们的小船,随时都有沉船的危险。小船只得沿岸而行,但是浪花仍然溅进船里。我俩只有把自己两斤半的棉被盖在书上挡水,刘谷风又把衣服脱下来,盖在船头的一捆书上,总算避免了损失。”图书馆馆舍为四合院民居,阅览室约30余平方米,借书处60平方米,设置有图书采编部、图书推广部和阅览室,订有报纸20余种,杂志40余种,阅览座位40余个,藏书1万余册,发放借书证1500张。
1957年经南通市政府批准,南通图书馆更名为“南通市图书馆”,迁回市区,馆址在原“南通图书馆”旧址偏北,濠面别业西楼及其附属平房约40间,馆舍面积约1000平方米。西楼二楼为借书处和书库,三楼为阅览室和办公室。同年,郭沫若为“南通市图书馆”题写馆名。在此先后,蒋云卿、蔡观明、闵成钧、费范九、冯瀚飞等人赠送一批古籍给图书馆,其中蒋赠书2000余册,冯赠书中有元刻明印《隋史》1册(后被定为全国善本)、明版《水经注》、《黄帝内经》等600余册。这一时期,图书馆藏已达36万册,其中古籍10万册,发放借书证6千多张。图书馆还负责辅导建立工厂图书馆(室)43个,流通站49个,全市图书馆室(站)达到281个。庆祝国庆10周年时,图书馆还举办“赛诗会”、“十年成就图片展”、“图书报告会”、“党史书籍展览”等系列活动。
1960年,图书馆向市科委争取到每年1500至2000元经费,专门用于科技图书的采购。对古籍和地方文献也加强管理,聘请省文史馆馆员蔡观明、书法家叶胥原和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古籍分类、排架、编目、以及修补工作。并且征集到许多珍贵的有关张謇的文献。图书馆进入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
“文革”期间,图书馆处于停止开放或半开放状态。
四、改革开放,老馆焕发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南通市图书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图书馆综合大楼建成,新楼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有书库五层,阅览室10个。1982年,图书馆古籍藏书楼静海楼竣工,这是建国后,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建成的第一座专用古籍藏书楼。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李一氓题写了楼名。静海楼使用面积1348平方米,底层设有500个座位的会场,三、四层为古籍书库,五层为外宾接待室和小会议室。综合楼和静海楼的落成给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80年代初,南通市图书馆年购文献已达到数万件,报刊近千种,持证读者过万。
为适应图书馆发展需要,南通市图书馆积极培训业务干部,主办了为期一年的图书馆业务培训班,全市各图书馆有300余人参加了学习,市馆还和“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图书馆学专业大专班”,和南通博物苑联合举办“图博职业班”。为适应社会需求,市馆辅导部举办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讲座,长期听讲者有800余人,还邀请著名作家峻青、碧野、林青、陈模、鄂华、理由、金振林举办文学系列讲座,在社会上取得较大反响。
这一时期,南通市图书馆无论从馆舍面积、藏书量、职工队伍素质、读者服务工作等等方面,在全省省辖市公共图书馆中都处于前列。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一轮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兴起,各各地图书馆新馆纷纷建成,相比之下南通市图书馆显得陈旧和狭小。但图书馆职工在现有的条件下,不等待观望,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为培养阅读人群,满足全市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读书求知需求,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市图书馆和江海晚报社联合举办了“我市十大藏书家”评选、“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和市农林局联合举办“农林科技新成果图片展览”,承办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南通军民的抗日战争”大型图片展览、主办“南通人著作展”,等等。在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评奖活动中,南通市图书馆报送的10项成果(限报10项)有8项获奖,其中“南通市图书馆和张謇研究中心联合编辑、出版《张謇全集》(此项目后来还在2003年中国历史学会、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张謇诞辰150周年高级论坛”上获特别奖)”、“为东盟公司产品开发提供专题服务”获2等奖,“为柯立莎博士论文《近代中国的地方企业:1898——1926南通的大生纱厂》提供服务”、“为徐铁生《万家姓典》研究提供服务”、“为钦鸿的现代作家笔名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提供服务”、“为陈学勇的现代女作家研究提供服务”、“为龚德的《扬子大脚百年记四部曲》及其延伸作品创作提供服务”、“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图片展览”等项目获3等奖。这些获奖项目参加全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展览后,获展览2等奖。
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市图书馆还努力挖掘潜力,改善办馆条件,实现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建立了有3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并在业务部门配置电脑,图书借阅、分类编目首先实现计算机管理,开通了南通市图书馆网站,读者登陆网站可以检索部分馆藏书目。
五、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呼之欲出,新馆建设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迈进新世纪,图书馆在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市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启动,着手规划和选址。
南通虽偏居江北一隅,但钟灵毓秀,才俊辈出,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到了近代,在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的经营下,南通成了全国模范县,除了实业,还以文化、教育的发达闻名全国。最近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在文化、教育上屡有创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第一座师范学校、第一座戏剧学校相继在这里诞生,南通建设的图书馆、印书局、体育场、剧院、公园是中国早期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初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处于没落之中,一批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先贤,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努力不懈地追寻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道路。张謇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有识之士,热情倡导文化事业的创办。沿濠河两岸,师范学校、博物苑、图书馆、翰墨林印书局、伶工学社、女红传习所、东、西、南、北、中公园、更俗剧院,鳞次栉比,这些文化建筑构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中最独特的风景。文化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就是特色。这些建筑是科学和南通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奇葩,它感染着人们的精神,调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多彩。南通市图书馆新馆怎样才具备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化特色?
图书馆作为公共物品,实质上是政府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向每一位读者提供的文化、教育的公共空间,它保障了每一个个体接受知识和教育的权力的实现,人们通过对图书馆的免费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占有,获得分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机会,参与知识经济的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发展的能量。这是政府对每一位公民最长远、最有效的帮助和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21世纪的图书馆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书斋,更是广大市民的图书馆。
用最好的地块建造公共图书馆,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城市品位。南通得天独厚,有这么一方闹中取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张謇先生当年在这里开办的图书馆创造了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的辉煌,今天我们在这里建设现代化图书馆,一座清晰地凸现出中国近代图书馆到新世纪图书馆的百年发展轨迹,承载着历史沧桑、彰显江海文脉、又富时代物征的图书馆,对于文化南通、文化大市的建设极具意义。(发布时间: 2021-12-29)
8 连云港市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www.lyglibrary.com/
连云港市图书馆创建于1949年,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图书馆新馆位于高新区文旅商圈,连接大剧院和万达广场、美食水岸,2021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地上6层、地下1层,43000平方米,是江苏省地级市建筑面积第二大图书馆;二至六层为开放式布局,一层为读者自修区、报告厅和自助图书馆,负一层为密集书库;场馆布局合理,共有功能区、馆、厅、室50处,拥有艺术精品展厅、海州往事书咖、名人乡贤著作馆、地方文献馆、学习强国线下体验区、政协书房、王尽美事迹馆、朱自清纪念馆、书友汇—我的共享书房、非遗雅集、文旅会客厅等特色空间。
市图书馆秉持“图书馆+”理念,新馆建设融入党史、文创、非遗、民俗、文博、旅游等元素,为文旅部公共文化场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国家标准委地级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基地,获评长三角地区及部分省市“百佳公共文化空间”、江苏省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水韵江苏·网红打卡地”。场馆现有阅览座席1800个,每年举办阅读推广活动430场、主题展览近20台,每日可为8000名读者提供阅读、活动和展览服务。
市图书馆藏有纸质文献100万册、电子图书90万种、数字资源350TB。近年来,致力于《西游记》《镜花缘》等与连云港相关的古籍文献搜集整理与资源开发,建有《西游记》专题数据库,是国内保存同类资源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
场馆实行365天免费开放,二至六层周二至周日9:00-17:30为读者提供服务;一层每日9:00-21:00;自助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市民可通过读者证、电子证、身份证、市民卡、社保卡和人脸识别借阅图书,可从微大厅实时了解馆情。市图书馆建有苍梧绿园、邮政、东方等分馆和城市书房31家,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构建城区“15分钟阅读圈”;与南京图书馆共建海岛书房5家,实现江苏省有人居住、工作的基岩海岛书房全覆盖。
9 淮安市图书馆
本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初名“淮阴市图书馆”。1964年11月—1983年3月,更名为“清江市图书馆”(1968年—1974年期间,一度与“清江市博物馆”、“清江市文化馆”合并为“清江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馆”)。1983年3月,清江市馆升格为“淮阴市图书馆(地市级)”。2001年2月,因市名变更,改称“淮安市图书馆”并延用至今。
建馆以来,本馆始终履行社会化教育职能,在做好传统的阵地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延伸服务。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图书馆;通过设立总分馆、构建基层网点、开展流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市人民的阅读需要,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与深度都得到延伸。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淮安市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图书、报刊、视听资料、电子读物等文献资源,目前累计藏书110余万册(含古籍1万余册),馆舍面积近30000平方米,在2017年国家文化部等级馆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
2017年5月18日,淮安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并开放服务。
新馆位于生态新城的里运河畔,是主体造型以“文化巨轮”为立意的淮安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四馆建筑的船艏部分,极具鲜明的时代风格和运河文化意蕴。在设计上凸显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自然形成加工、典藏、借阅等功能区,开间宽阔,敞亮通透。新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居全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前列,设计藏书量200万册,阅览座位15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15000人次。内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淮安市支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政府公报赠阅点、淮安地方典籍馆、视障读者图书室、专家研究室以及报告厅、展览厅、影厅、休闲书吧等,是一个融学习、阅读、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图书馆,通过配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基本满足读者全天候的借阅需求;通过总分馆制以及全市范围的通借通还,实现更加便捷的借阅方式。
10 盐城市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www.yctsg.cn/
盐城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图书馆。2009年被国家人社部和文化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先后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表彰为“全民阅读优秀组织奖”和“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其前身可追溯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的“盐城县立硕陶图书馆”。1983年因撤县建市升级为盐城市图书馆。1987年在毓龙东路26号兴建一期工程,1990年建成开放;2002年在原地扩建二期工程,2006年整体装潢改造后对外开放。2010年在府西路6号新建市图书馆,2012年11月落成使用,2013年4月23日正式开放。原毓龙东路图书馆保留3000余平方米馆舍,挂牌成立盐城市少儿图书馆,两馆实行通借通还。
盐城市图书馆大楼坐落于盐城市城南新区府西路6号,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投资2.5亿元。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60万余册、电子图书56万余册,其中古籍与民国文献2万余册、视听文献1万余种。“胡乔木藏书纪念室”特藏图书1.7万余册、“周克玉藏书纪念室”特藏图书6千余册。市图书馆在设计、建设、使用、管理等各方面凸显现代化、人文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理念,在功能布局上,主要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以开架为主要服务方式,实现藏、借、阅、咨询、管理一体化。图书馆功能设施完善,除了传统的文献采编与储藏、书刊外借阅览、网络资料查阅、讲座展览、知识培训与社会教育、读者自习外,还增加了文献数字化处理、音视频制作、亲子阅览、视障阅览、自助借还、手机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等功能。在内设机构上,设置了读者服务部、古籍特藏部、社会工作部等11个部门,设立胡乔木藏书纪念室、周克玉藏书纪念室2个特色馆藏室。近年来,根据大市区读者阅读需求,合理规划成立各类分馆30家,书吧17家,流通服务点14个,鸟巢漂流书屋10个,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流动图书车1辆。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盐城市图书馆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正以大开放的空间、智能化的楼宇、数字化的服务以及先进的设施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盐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盐城市图书馆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推广全民阅读,创新办馆理念,扩大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市民书房和读者家园。
11 扬州市图书馆
扬州市图书馆位于扬州文昌西路466号扬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毗邻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公共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苏北图书馆。经过70年的发展,如今底蕴深厚,成绩斐然,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大开放的空间,智能化的楼宇,人性化的服务,与明月湖景观及周边文化设施融为一体,成为扬州的“文化地标”。
扬州市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21486平方米,-1至4层建筑里设有纸质文献、数字资源借阅大厅、文创服务中心、报告厅、展览厅、盲人电影院?无障碍图书馆、高清多媒体视听室、少儿户外活动区、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馆内设有阅览座位1000个,网络节点1200多个。馆藏文献175万册,其中古籍13.2万册,列入“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250部5531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为75部,以较为丰富的扬州文史资料和地方文献藏书为特色。年接待读者260万人次,年借阅文献230万册次,数字资源访问下载70万次,电视图书馆平台年点击量达131万,拥有持证读者31万名。形成“扬图讲堂”、“朱自清读书节”、“红领巾读书征文”、“你选书我买单”、“扬图展览”等几大读者活动服务品牌。利用微信公众号,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文化讯息查询、书目检索、数字阅读等公益便民服务。近年来,扬州市图书馆大力推动城市书房建设,目前已建有46家城市书房,遍布全市各个区域,建筑面积累计逾10000平方米,年均服务市民超过120万人次。城市书房不仅成为文化扬州的精美名片,也成了扬州市民的精神家园。
扬州市图书馆以“城市的教室、市民的书房”为目标,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抓手,通过“城市书房”建设举措,积极探索扬州特色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立;以“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为宗旨,狠抓图书馆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图书馆综合实力,提升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理念,成为扬城的文化象征和文明标志。人类历史文化之延绵不绝,实赖于文献资料之保护传承。扬州市图书馆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把“好地方”扬州建设的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作出应有的贡献。
12 镇江市图书馆
镇江市图书馆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它的前身是江苏省立镇江市图书馆,创建于1933年。1949年镇江解放后改名苏南镇江图书馆,1957年更名为镇江市图书馆。 镇江市图书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滨河公园北侧,占地13亩,馆舍总面积16000平方米。全馆建筑分为三部分:原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馆舍为市级文保单位;一期工程为主体四层借阅大楼;二期工程为立体七层典藏大楼及三层辅楼。馆内绿化错落有致,建筑巍峨壮丽。2001年经过内外装潢改造,实现了馆外园林化,馆内宾馆化,打造出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镇江市图书馆现有藏书100余万册,其中古籍18万册,列入国家善本书目的有360多种3200余册,以地方志、中医药、民国文献等藏书为特色,还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发布时间: 2016-12-04 21:52)
13 泰州市图书馆
泰州图书馆是泰州文化中心建筑之一。地处中国江苏省泰州市主城区中轴线。位于文化中心南侧,正门朝东,与泰州美术馆同在一幢五层建筑内,其建筑相互穿插、嵌套,整体结构简洁、大方。整座大楼东西总长一百零八米,南北宽三十六米,总建筑面积约二点二万平方米,其中一至三层为图书馆所有,四层与美术馆共有,图书馆面积约一点五万平方米。
泰州图书馆始建于1922年,是江苏省建馆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94年赵朴初题写馆名。2012年4月新馆建成启用,设计藏书量100万册,阅览座位近1000个。馆藏各类文献8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5万多册,善本3000多册,新版地方文献约2500册。持证读者逾6万人。(图谋注:2024年11月9日检索官网,网站打不开。)
14 宿迁市图书馆
官网地址:http://www.sqlib.cn/
宿迁市图书馆新馆建设
市图书馆新馆位于市湖滨新区发展大道以西,奥体路以北,宿迁广电大厦以南,无名路以东。项目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和附属设施组成。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包含成人外借区、未成年外借及服务区、信息服务区、数字阅读区、特藏区、会展区、自修室和办公区等。(信息来源:2021年宿迁市图书馆年报.http://www.sqlib.cn/engine2/d/10769423/2552055/1/1784300?t=5808694&p=350513)
延伸阅读:
机构信息
全省公共馆 118个
省级馆 1个
市级馆 16个
县级馆 101个 (其中县馆 41个, 区馆 60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