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使命,意义,价值 精选

已有 5151 次阅读 2024-11-3 20:56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41103205256.jpg

周末开车送孩子去写字楼上辅导班。原先准备把孩子送过去后,就在旁边的商厦茶馆打电脑,但想到孩子房间的窗子没有开(通风),便开车回家开窗。在小区地下车库停好车,往家里走的路上,突然想到“使命”两个字。

(一)

以前在有的书里面看到,每个人出生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自己的“使命”的。这样说,有些神圣了。

努尔哈赤有他的使命,铁木真有他的使命,岳飞有他的使命,林则徐有他的使命,我等凡人有什么使命?像我这样的人,充其量只是个教授和大学中层干部,有什么不凡的使命?

说起来,有些“复杂”了。我等的“使命”,不是用简单的一个单词能够形容的。“使命”,不仅仅代表自己在工作上的重要任务(比如科研、教学、行政工作),也可以是和社会相关的(比如在报刊上发文,起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也关乎自己的内心),也可以和家庭相关(比如相夫教子,比如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人的“使命”,不一定是一件事情,而是可以有“组合”的。做这个事、做那个事,都可以成为我的“使命”。换言之,人同时可以有多个“使命”在身。

“使命”,可以是常年累月的、几十年如一日的,也可以是为了完成一个光荣的任务,比如作为报刊的特邀评论员,针对某一个话题发表评论。发现自己的“使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人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岗位或者地点,有不同的“使命”。不过话说回来,做着寻常的事情,很难拿得出手,即很难大言不惭地对别人说干这些寻常的事情是自己的“使命”;那样说的话,就怕会被人笑话了。我的意思是说,人要发现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独特的东西,找到一些“别人做不了,就我能做”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也许和自己的“使命”相关。

(二)

微信图片_20241103205243.jpg

“不要辜负自己一身傲视天下的功夫!”在武打片里,有人对乔峰这么说。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忙于一些琐碎的事情,“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你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在忙碌,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在大学里有很多导师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却不知道在忙什么。也有很多中层干部每天push别人做事,想着怎么做出一些“政绩”。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天赋和使命何在。

“使命”,不但人们想不清楚、不知道,而且即使知道了,也不便轻易示人。比如,你的使命是当校长,你不会逢人就说;你的使命是发表《人民日报》,你也不会逢人就说;你的使命是把孩子培育成重点大学学生,你也不会逢人就说。

即使人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和使命,也并非轻易地被人理解。举个例子:以前大学老师光顾着上课,而没有在教学成果方面的展示。后来,有的老师开始把教学心得整理成教学论文,在教学刊物和教学论文集发表。也有的老师在报刊发表教育文章。写多了,写出了影响力,这事就成了“使命”。但问题是,有的人觉得这个“没用”——对评职称没用,对教育学生没用,对“升官”也没用。那怎么办呢?

(三)

微信图片_20241103205025.jpg

和“使命”相关的,是“价值”和“意义”。有的时候,你明明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却因为听到别人说这个没有意义,而动摇了,自我怀疑了,把自己的“使命”丢了。

举个例子,我在网上和报刊发着文章,这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我周围的人,有很多都理解我这种行为。他们知道,我不是为了向谁“献宝”,也不为了“升官”,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但也有的人觉得写东西没有用。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足够在意别人的想法,完全可能动摇。我甚至有时候想:在当大学中层干部和写作这两者之间选择,我会选择什么。

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哪怕不被一些人理解。要走出象牙塔,到更加广阔的世界里,看到世界的变化,在天地间找到“上下文”,找到自己的定位。当我郁闷的时候、不被理解的时候,我到上海市中心去逛,我去参加一些会议,我去和编辑记者见面,我能够增添信心。

这个世界已经非常功利了。很多人做事情都计算着“有用没用”。他们想得到一些东西,得到一些名誉,却又不愿意付出。而有很多得到荣誉的人,都有一种“痴狂”劲儿。曾经有个学工人员,他把自己和学生、辅导员打交道的文章发在个人的微信号,还出版了十多本通信集,他后来获得“时代楷模”等多个全国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叫曲建武。从事学生工作、思政工作,就是他的使命。

(四)

在谈论“使命”的时候,也要注意知道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而不要被“使命”绑架;特别是不要被别人拿捏。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在面对一些“大饼”。导师给研究生画大饼;企业领导给员工画大饼;院系领导给老师画大饼。但一旦落实到做事,还是脚踏实地为好,而不要想得太多,以至于什么都没有做成,或者把自己累垮了。

周国平说:“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然而,对此要形成共识很难;原因就在于,我们平时不去想这个,不去讨论这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58358.html

上一篇:读报刊,接小孩,生活的烟火气
下一篇:走在上海,有种仪式感
收藏 IP: 114.84.170.*| 热度|

10 马臻 王涛 刘炜 郑永军 朱爱军 王从彦 郁志勇 陆仲绩 孙颉 erosmi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