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建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已有 253 次阅读 2024-10-31 15:49 |个人分类:理论思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建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丰富而多元。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一词最初起源于俄国的艺术和建筑学领域。1913年,苏联画家、建筑学家塔特林在设计了一场关于木制品和钢铁组成的物体结构展览时,首次创造了“建构主义”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些作品。塔特林认为,这一概念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的画作,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紧密结合,以及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重构。

 然而,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建构主义的真正兴起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认识论”,从发生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的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他强调,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而顺应则是指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不断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为建构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维果茨基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并强调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出教育应当着眼于促进学生从现实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转变。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融合了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以及维柯的“新哲学”等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共同强调了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从艺术建筑学领域到心理学、哲学领域的跨越,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当今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问题,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二节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时,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经验的互动,其核心观点对于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模式选择具有深远意义。本节将详细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四个基本观点。 一、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框架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结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他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二、学习的系统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即学习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点的掌握,更是意义与系统的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体现为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整体理解,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团队协作、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对创业活动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学习者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活动过程,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投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推动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他们通过参与项目、团队讨论、市场调研等活动,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也应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学习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指导与反馈、学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适应。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反馈,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学生可以了解市场需求、把握行业趋势,为未来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和互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第三 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由皮亚杰提出以来,逐渐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近几十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节将重点探讨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一观点突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二、建构主义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或实例式教学,其核心在于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创业案例或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充当“脚手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指导,让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3. 随机通达教学:该教学模式强调从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建构,以获得对知识的全面深刻理解。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同一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迁移能力。

 三、建构主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其次,建构主义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和社会互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运用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等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创新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1457895.html

上一篇:“生猛的人生”
下一篇:人在算法中立足 再在算法逻辑中突破
收藏 IP: 60.170.29.*|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