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暗物质与宇宙186-新版地心说

已有 95 次阅读 2024-9-20 16:09 |个人分类:暗物质与宇宙模型-第二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新版地心说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在宇宙空间不仅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具有谱线红移现象,而且还存在着星系的红移量与该星系的距离成正比的关系。如果认为红移是运动频移造成,光谱红移量越大就意味着该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那么就会得到哈勃定律,遥远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和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意味着宇宙在加速膨胀,一切星系都以地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飞离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意味着,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彻头彻尾的新版地心说。

                                             

8.1地球位于所有星系退行速度等速面中心

但一些人为了维护这个新版地心说,他们找出各种理由解释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地球既然不是宇宙的中心,那它一定与其他星系沿着各自的等速面径向向外膨胀;在距离地球相同半径上的星系,由于运动方向不同,相对于地球来说,都应该具有不同的膨胀速度。

如果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是正确的,而且光谱红移现象也是由宇宙加速膨胀所引起的;所有星系退行速度的等速球面一定是宇宙中心。在距离地球相同半径上的星系的退行速度是相等的,无疑得到所有星系退行速度的等速面的球心都是地球(见图8.1)。而其他任一点的任意同心球面与地球的退行速度等速球面相交,相交线的各个点的速度均不相同。

再强调一下是所有星系,没有任何例外,它们的退行速度等速球面的中心都位于地球,这种彻头彻尾的地心说听起来就有些滑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大量的实验与观测表明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衰减理论解释。波在介质中传播,会出现波散现象,随距离增加,短波向长波移动。

另外,多孔介质脉冲声波实验也表明:声波在多孔介质中传播时,存在频率主值向低频移动。声场中的任意位置,声波的主频偏移与介质的衰减呈线性关系,对同一介质,声波的主频偏移与场点距声源的距离成正比。

也就是说,多普勒效应分为运动频移与衰减频移,运动频移与运动速度成比例关系,且远离为红移,走近为蓝移;而衰减频移不同,衰减频移与距离成比例关系,且只有红移,没有蓝移。

哈勃与助手赫马森合作发现远方星系谱线的红移与距离成正比,这是唯一被大量实验数据证实的。星系红移与距离成正比就足以证明这是多普勒衰减频移效应,而不是运动频移效应。

因此根据星系红移断定宇宙加速膨胀是十分严重的错误。新版地心说就是地心说,不会是正确的理论。

总之,大爆炸理论是彻头彻尾的新版地心说,无法否定所有星系都远离地球,无法否定地球是所有加速远离星系的等速球面中心。胡克定律在物理学或天文学范畴内都不能取代牛顿力学求解动力学问题,用拉动橡皮筋或气球膨胀的胡克定律解释这种地心说是荒谬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就是在混淆视听。新版地心说还是地心说,一定是主观判断,而非客观事实。多普勒效应分衰减频移和速度频移,星系红移是衰减频移而非速度频移,不能依据速度频移推断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并不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温,而是场态粒子的自身热辐射,更是唯一无法屏蔽的电磁波。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宇宙加速膨胀的任何实测数据,根据速度频移推断的星系加速远离地球是错误的。所有星系都在远离地球的新版地心说根本得不到合理解释,任何版本的地心说都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uj1rIXC74H0gUlBw2lrgA?pwd=vw8s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458-1451958.html

上一篇:暗物质与宇宙185-宇宙生死循环论证
下一篇:暗物质与宇宙187-宇宙大爆炸奇点论证
收藏 IP: 124.93.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