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爱因斯坦的辩证唯物观

已有 300 次阅读 2024-9-18 10:2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4.爱因斯坦的辩证唯物观.docx

爱因斯坦的辩证唯物观

爱因斯坦的科学理性论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他的科学实践密切相关,也在于他善于批判性地汲取前人和时人的思想财富.在这方面,除了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笛卡儿、莱布尼兹、斯宾诺莎、休谟、康德以及德国哲人科学家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玻耳兹曼、普朗克的影响外,批判学派的作用无论如何忽视不得.要知道,彭加勒是一位热情的理性论者和高远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狭隘的经验论和实用主义不屑一顾.在彭加勒看来,经验并非一切,学者也不是被动的,正是他的思考向他揭示通向真理的道路.人的理智能够包容茫无际涯的宇宙,洞察其中无声的和谐.理性具有“思想的芦苇”的优势,能够给一切人留下烙印,思想可以产生思想.他赋予假设在科学中以重要地位,断言没有假设,科学家将寸步难行.有还尖锐地批评了蔑视理论的人,认为若无理论不久便会停滞不前.马赫虽然是一位激进的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说过理性高于感觉、理论优于观察的话,重视、推崇、赞美思想和观念.而且,马赫哲学包含着约定论和理性论的因素,并对经验论的方法论即归纳法持有强烈的保留意见.爱因斯坦谙熟彭加勒和马赫,他从中受到震撼和启迪是不言而喻的.

广义相对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新的引力理论,它带有非常强烈的唯理论色彩,该理论的思辨性和构造性,使得彻底的经验论者如马赫等人一直拒绝接受它,对它持否定态度.广义相对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逻辑简单性,构成它的理论的基础或前提的,只有两个基本公设,即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引力场方程本身所具有的数学简单性也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导出的可以同经验相对照的结论很少.为了要得到逻辑简单性,有时不得不放弃“对经验的接近”,“在这方面,广义相对论已经走得比以前的各种物理理论都要远得多了.对于引力论来说,情况已经是这样,至于企图概括总场性质的引力论的新推广,就更是如此了”【1】.追求物理学世界图景的客体性的意向也表现在企图通过从其实在图景中排除观察及其制约着的效应,重新解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爱因斯坦讲:“我们在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到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具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实在”决不是直接给予我们的,而是(作为一个谜)提示绐我们的.给予我们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知觉材料.从知觉材料到达“实在”,到达理智,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直觉)的理智构造即概念构造的途径.否则,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那些在物理学上要求描述实在的概念,而且有被如下的幻觉引入歧途的危险,那就是以为我们日常经验的“实在”是“真正存在的”,而物理学的某些概念只是“单纯的观念”,它们同“实在”之间被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隔开.实际上,牛顿引进不变的质点等概念,就意味着向高度精炼的实在论进了一步.因此,断定“实在”是独立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这是理智构造的结果.我们恰巧相信这种构造,要超过我们的感觉所作的那些解释.同时,因为这些概念或构造同我们的感觉具有对应关系,我们对有关实在的想法才表示信赖或相信”

实验方法的优点使人能将科学认识大量地应用于生活实践,空前迅速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加深了人们对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迷信,而忘掉了真正最本质的方法.爱因斯坦深刻地洞察到了这一点,他说:“牛顿的学说在实践上的巨大成就,也许足以阻止他和十八、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去认识他的体系的基础的虚构特征.”【2】因此,“直到十九世纪,许多人还相信牛顿的原则──我不作假说──应当是任何健全的自然科学的基础.”【3】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得出结论认为:不能应用数学方法和不能被实验验证的认识并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科学的认识,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那些实证主义者否认自然哲学认识是科学命题的主要依据.这些观念在科学界的普遍盛行表明:物理学家由于迷信给物理学带来成功的方法,已经忘记了推动物理学前进的最内在动力──自然哲学的思辩方法.

事实上,在物理学中的思辩的方法决定了数学的方法,而数学方法却不能代替思辩的方法.对此,爱因斯坦指出:“在建立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概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起源于思维与观念,而不是公式.”【4】而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些对理论的创立起主要作用的基本概念“从逻辑上来看,却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这一点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被意识到,那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某些概念和概念的关系(命题)如此不确定地同这些感觉经验结合起来,以致我们意识不到有这样一条逻辑上不能逾越的鸿沟,它把感觉经验的世界同概念和命题的世界分隔开来.”【5】爱因斯坦的这些真知灼见在整个物理学界至今仍是那样的微弱.──这是他晚年倍感孤独的一个原因.──以至于我们要重新强调这一点,仅仅将思辩方法作为物理学的一个方法提出来就显得很不够了,而需让它作为自然哲学的独立方法确立起来.

正因为爱因斯坦看到了基本概念的发现对于物理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他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性分析所做的工作比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都多.他写了大量的这方面的论文,其中重要的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最近的变化》、《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概念发展的影响》、《物理学和实在》等.单是专门讨论相对论与空间关系的就有多篇:《以太和相对论》、《物理学中的空间、以太、和场的问题》《相对论和空间问题》等.爱因斯坦热衷于从基本概念方面来阐明物理理论的内涵,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来找到创造力的新的源泉.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6】“他(指爱因斯坦)觉得科学观念的发展历史被忽视了.他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资料的历史──什么时候,什么人干这个等等──而是对观念发展的追踪.”【7】“他对牛顿的了解,首先是作为一个古典物理学中许多基本概念的创立者.”【8】他说:“在对科学的志趣中,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批判,为了我们可以不无意识地受到它们的支配.”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借助于思维,我们的全部感觉经验就能够整理出秩序来,这是一个使我们叹服的事实,但却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实.可以说:‘世界的永久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要是没有这种可理解性,关于实在的外在世界的假设就会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伊曼努耳•康德的伟大的认识之一.”

爱因斯坦:“不研究‘物质’还有什么物理学呢?没有物理学我们在这里讨论什么呢?”海森堡:“我可没说不研究‘物质’,当然要研究‘物质’.没有‘光’‘粒子’‘波’这些“物质概念”,我就无法设计实验,也就无法得到实验结果.”爱因斯坦:“可是你的‘物质’是‘不确定’的,‘物质’应该是‘确定的’.上帝不掷色子.海森堡:“我现在的实验结果就是‘上帝掷色子,而且是‘上帝偷偷掷色子’”爱因斯坦:“那是因为实验深度有限”.海森堡:“那我们怎么提高实验深度?”.爱因斯坦:“我也一直在想,还没想出来”.海森堡:“没有实验我们怎么能证明?”……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普朗克到德布罗意等物理学家,其物理理论从本质上说所揭示的都是质量(或量子)与绝对空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只是把这种相互关系看作是现象的规律,他们的理论总是从质量与空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的、或具有特殊意义的现象(如惯性、真空光速不变、普朗克常数等)出发,通过揭示这些基本的现象与别的物理现象之间的数学联系来建构物理理论.可以说,至今为止的物理理论基本上只是一种关于物理现象规律的理论,其他自然科学亦然.这是导致为其辩护的哲学认识论停留在现象主义的实证原则(即认为只有可以经验到感觉才能被允许进入物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有爱因斯坦晚期的认识论才突破了这一实证主义的局限性,转而信奉唯理论的实在论,但他没有从其认识论上的深刻的唯理论实在论见解转到批判自己的物理理论上来.苏哥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个真理,我对我自己是无知的.也就是说,即使聪明如哲学家,对自己也是无知的.物理学的问题,是主观人脑对照客观客体,两者相互作用碰撞而产生.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即为各式物理学理论(当然也包括你的理论),不过是碰撞产生的火花而已.各式的理论其基础取决于两个方面:主观的方面和客观的方面.科学家的眼睛永远向外张望,极少内省.而实际上,在对主观方面,也就是对自己研究清楚以前,是绝不可能真正了解外界的宇宙的.

1988年张国祚在《从科学与哲学的分界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中把爱因斯坦的观点认为是哲学层次,把玻尔的观点认为是科学层次,认为论战的原因是两者混淆了这两个层次.作者是由决定论、统计论与哲学、科学的因果关系得出这样的观点的.1999年吴水清在《两位科学巨人的争论》中运用了邦格和佩格斯的观点支持了这种看法.爱因斯坦是哲学层次的,玻尔是现象层次的这已经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是唯物论的,玻尔虽然拒绝讨论测量背后的存在,但有主观唯心倾向这也已经是共识,尤其是海森堡大大发挥了这个主观唯心论观点.

参考文献

【1】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315页.

【3】同上,第309页.

【4】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物理学的进化》(中译本),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版,第176页.

【5】《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409页.

【6】《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562页.

【7】《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562页.

【8】《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623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51563.html

上一篇:爱因斯坦对于互补原理的批判
下一篇:量子力学基础的困难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