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质量量子化认识过程简要回顾
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也同样充满着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甚至是水火不容的斗争.物理理论的逐步完善符合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规律.
1.电荷的量子化
关于电荷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以离散的单位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是法拉第得到的.法拉第于1833年发现电解定律,即当电流通过导电的化合物溶液时,在一定时间内电极上释放出来的物质质量,与电量成正比、与物质的化学价成反比.对此法拉第认为,在电解过程中导电溶液的原子或原子团都携带一定的电荷,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电解时,正离子朝阴极运动,负离子朝阳极运动;在电极上,正负离子转变成中性原子(或根)被释放出来,或参与第二次反应.
电解定律暗示存在电荷的基本单位,正如亥姆霍兹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假说化学元素原子是存在的,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一个推理,电荷无论正负都是由基本电荷组成的,基本电荷的行为类似于电的原子”.然而,在法拉第试验的年代,电荷以离散的单元而存在的概念,似乎与来自其他的电学现象(如金属导电实验中显示出电流的连续性)不完全符合.因此,法拉第等都只是勉强地接受这个概念.事实上,电荷的“自然单位”存在的假设,只是到1874年才由斯托里提出.
对电荷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关于气体导电的研究.随着“盖斯勒真空管”的发明,于1859年开始真空放电研究,对于阴极管壁上产生的辉光,认为是阴极上所产生的某种射线射到玻璃上引起的,称之为“阴极射线”.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存在“带负电的粒子流”和“光波”两种观点,后来的实验不断否定“光波”的看法,特别是伦琴于1895年发现了X射线,为揭示阴极射线的粒子性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对电子发现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他首先通过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不仅可被磁场偏转,也能被电场偏转,从而断定这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其次,他测定了这种荷电粒子的荷质比,其值比氢离子荷质比大1000多倍;他还发现,阴极射线的荷质比与放电管中的气体和电极材料均无关.由此,汤姆孙于1897年4月在英国皇家学院的一次讨论会上宣布: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后来,人们普遍采用斯托里对阴极射线的称呼“电子”.在确定电子的荷质比之后,汤姆孙和他的学生试图直接精确测量电子的电荷,结果却失败了.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的电荷.
1913年R.A.密立根从实验中测定带电体的电荷是电子电荷的整数倍,即q=ne,n=1,2,3,….电荷的这种只能取离散的、不连续的量值的性质叫做电荷的量子化.电子的电荷绝对值e为元电荷,或称电荷的量子.e≈1.602×10-19C.
2.电磁辐射的量子化
引力质量在实数集上连续分布造成space-time弯曲,电磁质量在实数集上量子分布使空间结构表现为不同的能级.电磁质量的速度只有0与光速两种状态,带电体在electricfield中加速运动的本质是电磁质量的能级发生变化,这样可以解释原子核外的电子一般不辐射electromagneticfield,只有能级降低时才辐射electromagneticfield,能级增加时吸收electromagneticfield,例如光电效应.电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释放电磁质量(光子),从而保持电磁质量不变.在同一能级内作加速运动的电子,很可能处在电磁“辐射”与“吸收”的动平衡之中.虽然在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电磁辐射的存在,但是并不表明根本没有电磁辐射与吸收的过程存在.现代物理学认为经典电动力学中点电荷模型成立的条件是:考察电荷运动的尺度远大于电荷本身的尺度.而在原子尺度内,电子已不能看成点电荷了,所以不能用经典模型,而必须用场分布模型.现在的量子理论主要处理场的本征态,所以是一个代数问题,因此流行的观点认为微观过程是离散化的(量子化).我的观点是:物质是4维存在,其性质只有用分布场量来描叙才是完整的.只是因为本征态之间的跃迁过程很短,而本征态只涉及代数问题,比连续方程容易求解,所以关于微观粒子主要发展了量子理论.按照经典电磁辐射理论,如果粒子的加速度与运动速度平行,比如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辐射功率为:
,如果加速度与速度垂直,比如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辐射功率为:,式中是推迟速度,是推迟加速度.然而实验上只发现带电粒子做直线周期性振荡运动时,以及在与介质碰撞的减速运动时会产生辐射,并没有发现带电粒子在均匀电场中做匀加速运动时也会产生辐射.
爱因斯坦认为:“凭这一小点既不保险而又互相矛盾的理论基础,居然足以使玻尔这样一位具有独特直觉和洞察力的人发现了光谱线的主要规律,⋯⋯,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奇迹.”量子场论的发展是从电磁场的量子化开始的,它是由狄拉克在1927年首先实现的.他把电磁场分解成无穷多种振动方式的迭加.然后把每一种振动方式仿照海森堡的做法进行量子化,使其能量取一系列分立的数值.频率为ω的振动方式受到激发,跳到高一个能级,就相应于产生了一个频率为ω的光子.激发消失时,该振动方式跳回到原来的能级意味着一个光子的湮灭.1928年约当和维格纳(E.Wigner)引入了电子场的概念,认为狄拉克提出的电子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实际上是电子场的运动方程.他们仿照电磁场量子化的方式,建立起了电子场的量子化理论.电子场的激发相应于电子的产生、电子场激发的消失相应于电子的湮灭.电磁场是矢量场,由它经过量子化得到的光子是自旋为1的粒子.而电子场是旋量场,量子化后得到的电子是自旋为1/2的粒子.这两种粒子遵从很不相同的统计物理规律.光子是玻色子,而电子是费米子.此外,电子场的量子化还自然地导致两种粒子出现,即除了电子之外,还有它的反粒子-正电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1929年,海森堡和泡利进一步研究了电子与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对应经典电动力学,通常人们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量子电动力学或QED.在QED中,电子以电流的形式与电磁场相耦合.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都可以看成电流之间通过电磁场为媒介发生耦合.
《量子力学》认为两个电荷之间通过交换“虚光子”作用的,即加速运动的电荷向外辐射出“虚光子”(能量为零的光子)——其实根本不辐射任何粒子.这也证明,加速运动的电荷不辐射能量.《电动力学》当然知道其中的困难,并把这称为“自身的局限性”,但又无法抛弃这个观点(即加速运动的电荷向外发射能量),这是因为,如果抛弃这个观点的话,它将面临一个更大的困难—光波是如何产生的呢!在“量动”下,“地球观察者认为电子相对于自己有加速运动”并不一定会得出电子一定就发射“光子”的结论,他还要考察这个电子联系的场函数的变化.比喻在量动中,用“虚光子”概念,推导出两个电子的散射公式.其中虽有“电动“概念下的“加速运动”,但却并没有“实光子”的地位,但也和实验符合的很好.
电子的动量仅指引力质量的动量,此时电磁质量无动量;因为电磁质量在度量空间中运动,它的能级没有变化,所以一个系统的总电磁质量不因带电体的运动状态改变;electricfield的动量是向量,是电磁质量动量在引力场中观察到的space-time量子形式.
理论物理发展到分析力学的阶段,最小作用量原理和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方程逐渐升起,经过普朗克写出狭义相对论力学的拉氏量,希尔伯特写出广义相对论的拉氏量后,渐渐占据了主要位置.其中,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中,广义坐标,广义速度是关键变量.在哈密顿方程中,广义动量和广义坐标是关键变量.他们之间差别在一个拉朗德变换.
因为电磁场是连续变量.后来对狄拉克方程的研究,特别是兰姆位移的出现,导致了费米子场的量子化.总结发现,拉氏密度主要有以下形式:标量场拉氏密度,旋律场拉氏密度,矢量场的拉氏密度.这些分别是从原有的克莱因-戈登方程,狄拉克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反推而来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成为主流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如何构建拉氏密度,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因为根据未来的统一场论,电力是引力的一个分量,那么电子就如普通质量一样,不应该发射光波.但是,这是仅对低级近似而言的.如在广义相对论中,质量粒子的加速,没有考虑它会发射引力波,但在高级效应中,加速的质量应该发射引力波.所以,在高级效应中,电荷在引力场中也应该辐射光波(当然要扣除那种导致能量不守恒的自我加速效应).如果能量守恒把物体辐射的光波考虑在内,由于对于电磁力宇称是守恒的,光波向空间各个方向辐射是等可能,因此光波的动量应当为0.按照经典的电磁理论,带电体每秒辐射的能量为E=2q2a2/(3c)×10-1J.s-1,根据狭义相对论经过时间t,带电体的质量为由质子组成的物体速度应当大,能量仍然不守恒.有人认为引力质量相等是有条件的,在某参照系中A,B两质点的静止质量相等,那么要A,B运动起来质量仍然相等,需要它们在该参照系中运动速率相等.如果由质子组成的物体B做加速运动,向空间辐射光波,那么它的运动能量将会减小,即它的速率会减小,向空间辐射的光波的能量来源于B的动能,或者如果有某种驱动B运动的机制,那么能量将进而来源于该机制,但总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这种机制又是什么呢?根据上面的理论,电磁质量在引力场中运动,它的能级没有变化,所以不辐射electromagneticfield.在地球的表面磁场近似认为均匀,原子在地磁场中运动但是并非连续辐射electromagneticfield,这一现象证明了上面观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在自由落体的升降机内,测不到静止electriccharge的辐射,进一步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因为这一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广义相对论正确与否的一个悬案.王仁川先生区分了space-time变量和space-time参数,常规可测量和广义量,在此基础上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光波的波印廷矢量为零,所以不辐射光波.【2】,因此它实际上验证了上面的理论的正确性.正如Bohr所讲的:“一切矛盾的消除,是由表述形式的数学一致性来保证的,而这种描述在它自己的范围内的详尽无遗性则由其对于任意可设的实验装置的适用性指示了出来.”
粉碎光波【3】是一种新的光波,是由无穷个源以无穷个相位在一个局部范围有限空间内发射的波,它与普通光波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波动性几乎已消失,而以粒子性为主.当粉碎光波谐振子能量小于导体内局部电子浓度起伏能量时,导体就不会接受粉碎光波谐振子能量,这样它穿透导体的能力几乎大了一百倍.同时它的传播是以粒子扩散方式进行的,因为粉碎光波是一团在空间自我碰撞的光波谐振子,使它具有一种保持在地球原来位置的特性,因此它具有与运动载体反方向运动的趋势.粉碎光波的存在进一步验证了电磁质量的量子化分布的特性.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新量子论学派是一群科学界最彻底的思想革命者,他们用科研实证否定了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实际上,量子力学规律的存在已经强烈暗示了存在一种与经典连续运动完全不同的新的运动形式,甚至是更基本的运动形式,它将为我们提供一幅单独的实在图景,并且它可以自然地表现出在经典框架内看来是互斥的性质.量子力学并没有阻止我们去寻找这种运动形式,阻止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的偏见,我们的自傲,还有我们的无知.现在,量子运动及其规律的发现无疑用事实揭示了互补性思想的局限性,同时它让人们不得不痛苦地放弃经典连续运动的唯一性偏见,但这种痛苦是短暂的,它所给我们带来的对实在理解的快乐却是永久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传》,49页.【美】A•弗尔辛 著.薛春,志遥遥 译.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第1版.
【2】王仁川著.《广义相对论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朱永强等,粉碎光波的性质和应用、物理学报,2001年5月,P832—836.
【4】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虞福春,郑春开.电动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
【6】戈鲁(Guru,B.S),赫兹若格鲁(Hiziroglu,H.R)著;周克定等译.电磁场与光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