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社科研究,何故不建模?

已有 817 次阅读 2024-9-6 15: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的博士论文《面向方法论知识的方法结构分析理论研究》,有一位评审专家指出:本文在模型构建及量化分析方面比较弱,如果可能,建议适当加强模型建构及量化分析的工作并体现在论文创新点中。本文是对该建议的回复。

写作目的在于:范式中的人们,往往“他们不知道,但他们正在做”(马克思关于ideas的定义),借此机会,梳理社科研究建模想法(ideas),是从何而来、如何发展、以及豁免条件。如下:

-------

我们一般认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型,需要反映原型的特质与本质,是对特定社会事实原型的简化、抽象、表示和内在规律性的揭示。简单来说,模型是一个关于本质的逻辑构造,当我们建立起模型,也就达到了对社会事实原型的真理性认识(命题1)。构建模型的前提性条件是有“本质”,在不同科学语境中,这个“本质”也可以理解为“核心特征”、“基本性质”、”致因因素“等。论文探寻学术研究中方法使用行为的现象和本质,作为“方法”一般性问题的专门研究者,作者论述:方法使用行为,是人类的创造活动,而“创造"活动的实质:没有本质(命题2)。

-------

命题1,作为观念(idea),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支柱:

(1)本质-真理性认识

”通过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的想法,构成了人类的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主义的预设的前提是:宇宙(世界)是合理性的整体,有规律有秩序的,我们是能够认识宇宙(世界)的。这种想法在东西方各有发端(中国先哲一般称之为”道“),西方哲学一直将”理性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形象,它的基本特征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已经得到清楚的表达,以赛亚·伯林将这种理性主义传统看作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文化的一般预设,塑造了人们关于科学的基本认识:理性化程度的高低、逼近大写真理的距离,成了科学各部门有序排列的根据。

(2)数学方法

人们相信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必须借助某种严格的原则和方法。由于古希腊人对数学、几何学的崇拜,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一个源头,因此,这个原则或方法,就是冷静、超然的数。在解释世界本源问题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看作万物的始基,奠定了万物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的理解也促使毕达哥拉斯学派贡献了他们最重要的哲学观念,即”形式“的概念,数代表了限定(形式)在无限定者(质料)上的运用。自然哲学阶段,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利用数学对世界加以认识,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方法论,因此,他们的非凡成就不仅确立了数学的方法论地位,也使得自然哲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最早的独立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牛顿和莱布尼兹在微积分上的贡献,使得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动态过程成为可能,这为用数学模型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

(3)用数学方法探究人类社会规律

人类社会有规律的想法,最早来自维柯,他从共同的人性出发,认为在各个不同民族之间起源和处境各不相同,但在社会发展上必定存在某些相同的规律,他是西方认真研究社会科学的第一人,他的《新科学》就是研究与自然科学不一样的科学,即我们讲的人文社会科学。

用数学方法探究人与社会问题的想法,最早是圣西门,他提出要将“人类科学”成为科学,他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科学”,希望将人类科学建设成像物理学那样的硬科学。随后,圣西门的秘书(学生)孔德提出了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哲学态度,数学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孔德将数学放到他排列的实证哲学各门科学之首,这是因为孔德认为基于数的几何学和力学在一切现象中具有最普遍、最简单、最抽象、最不可还原、最绝对独立的属性,因此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实证哲学同样关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中称为“社会物理学”。

(4)逻辑构造

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是一种哲学信念,是从西方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哲学传统。这一传统的主流哲学家们把哲学看作是讨论某些经久不变的永恒性问题的领域,其中”知识的基础“问题便是其一,这个问题关乎道人类认知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主义认为知识必须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基础主义最后的英雄是罗素和胡塞尔:罗素发现了“逻辑形式”,而胡塞尔发现了“本质”(胡塞尔的“本质”,区别于本节作为元语言的“本质”)。

逻辑构造问题上:在弗雷格发明现代逻辑基础上,弗雷格密友罗素建立了“逻辑主义“,罗素和他的老师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尝试用逻辑的原理来解释数学的基础。罗素接受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大多数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世界有着不同的感觉经验,因此,感觉经验是超越我们所能掌握的现象,所有的经验知识无可避免是相对的,包括数在内。按照罗素的观点,亲知得到的只能是感觉材料,而不是客体,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不同感觉材料间的”逻辑构造“。罗素的逻辑原子论、他学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都以逻辑构造世界。这种关于逻辑构造的基础主义想法,将关于经验性质和来源问题转换成关于经验内容的表达问题,缔造了后来的维也纳学派和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构造观念对社会科学产生的一个的影响是:我们用更宽泛的”模型“来刻画原型,包括了概念模型、命题模型等,而不限于是物理学式的纯数理模型。(逻辑构造>数学

-------

命题1在人类观念史中逐步衰落,要害在于人类问题中的”主体“和”价值“要素

(1)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攻击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启蒙运动对作为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改动:只有通过正确运用理性:像数理科学运用演绎那样、像自然科学运用归纳那样,才能获得严肃问题的正确答案。这种方法论既然在自然科学结出了硕果,便没有理由不运用于政治、伦理、美学这些更加复杂的领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文化、美术、音乐、哲学的领域掀起的浪漫主义率先对启蒙运动、传统理性主义展开了攻击。赫尔德将浪漫主义的社会氛围概括为三个观点,其中两个观点与人的价值问题密切相关:其一,归属(notion of belonging)的观念;其二,承认真正的不同的理想或价值之间,经常互不相容,甚至不能够调和。

(2)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火种

人本主义是一套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潜力的思想体系。是西方思想史中,它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上,人本主义孕育出了人本主义方法论。

深受康德影响的施莱尔马赫,他开创了现代阐释学,在圣经的阐述活动中,他第一次明确肯定了读者主观性的参与在理解活动中的积极意义,将主观性确立为理解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而狄尔泰则创造了”精神科学“,他主张精神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借用自然科学实证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论思潮使得深度访谈、叙事分析、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进入社会科学的工具箱。

(3)黑格尔终结古典哲学,欧陆哲学(非理性)走上历史舞台

浪漫主义的另一个后果是影响了西方哲学后来者。按照罗蒂的观点,黑格尔威严、永恒、唯一的绝对精神及其辩证法,与其说是传统哲学的方法,不如说更接近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在浪漫主义的加持下,古典哲学中的理性要素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际上,黑格尔将古典哲学这条路走绝了,按照恩格斯的观点,黑格尔终结了古典哲学。由此产生的重要影响是:西方哲学由此发生分裂,尼采、海德格尔等拒绝延续理性主义要素,打开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针锋相对的局面。欧陆哲学家对”主体“”价值“问题有着深刻的贡献,比如尼采的视角主义揭示了信念与价值的主观性。欧陆哲学家群体另一个贡献是极大充实了人本主义方法论:包括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等。

(4)逻辑实证主义的内部瓦解

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或者逻辑经验主义),是第三代实证主义(第二代是马赫的,石里克接替了马赫讲席,组织了维也纳小组),也是第一场分析哲学运动。关键人物维特根斯坦一生中提出的两种哲学,分别对分析哲学在20世纪初的形成和世纪中叶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指出了形而上学、以及一切关于伦理学、美学、宗教的命题是”不可说“的,即,不可以用逻辑方式来说明人类”价值“有关问题。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实际上就是在显示那些”不可说“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以语言游戏为例,说明其”没有本质“的本质,用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挑战了传统本质观念。分析哲学的发展,使得逻辑实证主义的若干基础性观点已经被瓦解,如恢复形而上学(主要贡献:斯特劳森)、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主要贡献:奎因)、真与真理(主要贡献:塔尔斯基)。

(5)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正在弱化追逐”本质”

社会科学问题具有复杂性,人们逐渐意识到把握社会现象中的本质或规律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为了应对复杂性,在自然科学得到蓬勃发展的新旧三论(复杂性科学)被引入社会科学,一度形成所谓“复杂性范式”。总的来说,复杂性范式试图通过非线性复杂本质、双向因果关系和动态交互作用网络的把握等,试图揭示社会系统中的运作机制和内在本质。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人们很快接受了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思维转向,某种程度上,这种转变反应了人们放松了对本质、规律的追求。目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已成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技术,淡化的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也反应了这种“弱化追逐本质”的趋势。特征工程旨在通过抓住数据内在本质特征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在大语言模型时代,参数规模已达千亿万亿,实际上,已经找不到所谓“本质”了。“弱化追逐本质”的一个必然后果是,即我们目前逐渐关注到的话题:大数据中的认识论黑箱(算法黑箱)。

-------

作为观念的命题2逐渐得到接受

(1)科学创造中的非理性因素

物理学领域外,爱因斯坦对学术界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创造性思维”推上学术舞台。爱因斯坦不仅用文件的形式将自己发现广义相对论的实际思维过程记载下来,还将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相媲美,指出非理性因素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他认为现代科学理论不可能从事实用归纳法得到,而是只能由思维的自由创造(思辨)产生。爱因斯坦的观点深刻影响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波普尔在爱因斯坦的直接启发下开创了证伪主义,并拉开了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特征就是批判科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承认如灵感、文化、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到了费耶阿本德,非理性主义走上了巅峰。

(2)凭借理性探索“创造”本质的失败尝试

论文P40页,概述钱学森关于“创造”的观点,钱学森提出思维科学旨在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奥秘。论文P184页,指出由于钱学森思维科学仍然使用理性主义的方法来探究思维奥秘,这导致钱学森思维科学没有真正发展下去,因此,论文提出需要调整方法论来复兴钱学森思维科学。

(3)创造没有“本质”可言

论文P154页,已概述艺术与审美哲学关于“创造”的观点,艺术哲学主张形式空壳不能产生美,通过批判形式美学来反对形式照抄的创新。在哲学家那里,艺术现象的事实描述与真理揭示紧密联系。论文P180页,指出学术研究中的“真”与艺术领域的“美”等价。论文P58页,源起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认为事物固有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或实质,而科学总能帮助我们把握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自然推论是:我们一旦找到并把握住“原始创新”某种本质,便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原始创新”问题,然而,其中存在的语言悖谬是:通过把握本质批量制造出来的“原始创新”,便不是原始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906153802.jpg

如图“致爱南理 与大师对面”的系列校园文化海报设计展,同学们可以挖掘艺术家作品的“本质”,在领会“本质”的基础进行创作,但我们会认为:这是美的仿制,而非美的创造。

总结:论文探究学术研究中的方法使用行为,方法使用行为属于人类求真之路上的创造活动,“创造"的实质是没有本质,我们无法为人类的想象力设界,自然无法为创造活动建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49942.html

上一篇:理论的新发展,抑或,苟延残喘?
下一篇:补:为何“创造”没有本质
收藏 IP: 49.93.93.*| 热度|

2 郑永军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IP: 27.22.77.*   鍥炲 | 璧� 璧� +1 [1]榛勬案涔�   2015-11-6 11:54
澹版帶宸у锛�
鍥炲  锛�   
2015-11-6 12:291 妤硷紙鍥炲妤间富锛� 璧� 璧� +1 | 鍥炲

1/1 | 鎬昏:1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