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1日我带着儿子在杭州。
因为公事遇到了况正兵先生,很荣幸地受赠了一本他写的小书《低头思故乡》,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的,6月刚刚印刷,翻开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书里带着的油墨清香。130mm X 185mm,可算口袋书了,不是皇皇巨著的样子。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必须写几段读后感。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再加上经常会在学术圈溜达,受赠书的次数越来越多,收到书之后往往并不会觉得多么要紧,虽然也还是会翻开看一下,但是要完整地看一本,现在基本不会了——人过五十岁,更多的是想输出,而不是接纳和输入。
只是,况先生的这本书把我惊到了,我不由得把这本书看到了最后一页。
因为书里的内容太真实了!所说的事情仿佛就在我的身边。尤其是,和况先生一样,我的故乡在山东鲁西南的农村,他的故乡在重庆垫江的农村。
我们中国人是常为尊者讳的,而且是从小如此,乃至于我们都不会质疑领导,原因或者是我们从小就敬畏父母,觉得长辈所说所为都一定是无比正确,不可能有错误,即便怎么解释都无法为父辈的错误辩解,也会回避——不说总是可以的吧。
然后我就发现况先生的这部书首先把自己家里最真实的那一面用非常直接的语言给描述了出来——
我母亲很厉害,我伯母也不省油,我奶奶更不会逆来顺受……妯娌矛盾加上婆媳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殃及了两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人物。
见多了说母亲多么伟大的文字,也还记得比如教员为总司令母亲写的追忆文章,里面提到了溺婴的事情,还有一句半句的解释,当然是有当时不得已理由的,但是怎么说这都不是慈母的样子吧。很少(或几乎没有)在散文里见到把自家最真切而不那么美好(我甚至到现在都不好意思写“丑陋”二字)的一面展示给读者的文章。
况兄,有你的!
这激起了我对整本书的兴趣,并随后看完了它。
掩卷之后,我能感觉到况先生对于自己家庭,对于故乡,对于整个国家最深沉的爱。书的其他一些文章经常会出现况父况母,以及小妹和夭折的哥哥。有的文章读后令人泪目。这些极其相似的场景在每个普通中国人的家里其实都曾经再现过。比如奶奶和母亲伯母这样的家庭结构和我家也完全一样,我母亲就会不断给我们提到令她始终无法释怀的事儿——奶奶对于伯母(我们山东叫“大娘”)的过度偏向,而对我们这边关注的少一些。等等,和书里所描述的内容是类似的,即便不会完全一样。
在《送别》一文中,笔触所及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着相似的情感。父亲为了节约路费而想让儿子自行前往城里的中学,作为儿子的落寞是可想而知的——毕竟上中学的时候作者还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就要因为父亲不想承担职责的行为而要独自一人奔赴外地。
在这篇文中,作者写道——
我突然发觉里屋的父亲睡得很安静,不再有令我束手无策的呻吟声,。我起身到里屋,叫他,没回应;推他,没反应;鼻息已断,脉搏已无。我握住父亲的手,手心尚有余温。
我知道,这是永别了……
我并不特别伤悲,甚至在整个葬礼期间都没有留下什么眼泪。人生是一场迎来送往的路程,每个人迟早都要开始送别。这个时候,我仿佛了解了父亲让我独自去远方的良苦用心。
况先生文笔极好,像这样的前后呼应都是信手拈来。我想他完全没有刻意去设计这些文章乃至整本书的结构,只是信马由缰就够了,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既充分表达了情感情绪又在文章结构上有令读者看起来完美系统的样子。
每篇文章都是这么吸引我。
整本书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描写的人物包括作者在四川大学读大学时遇到的老师、房东、小贩,场景从故乡到自己学习工作的地方,乃至最身边的编辑部,都有,每篇文章都可以拿去到《美文》《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登载,和这些期刊大量选择来自国外的文章就其文学水平和情感刻画,都不遑多让。甚至,因为这些都是你我常会感触到的家长里短或人物情景,比起那些让我们只是觉得隽永或者异域风情的文章来,更有亲近感。
我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和朋友谈论了一番。说到其实中国的文人们是最没有气节的,因为他们只会把“丑陋的中国人”写到小说或者不知所谓的政论文中去,指名道姓的情况罕有,反躬自省的更是没有。
——我们大概是没有勇气面对让我们觉得羞愧的过往吧。
但是,况先生的这部书改变了我的这一观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不堪的内心世界,所谓“慎独”是完全做不到的,但是总还是有人能够直面它!
看到况先生笔下的母亲,我也会联想到我的母亲。作为母亲当然都是心疼儿子的,但是,因为认知的局限,也一定有各自不完美的一面。只是做儿子时间长了,我们会不断为母亲的各种行为解释,乃至于时间以长,在自己的回忆里母亲都成了完人。
作为母校的从小学到博士的学校,或者作为母亲另外一个象征的母国,都一样。
但是,我们无法直面的那些必须加以改进或者完善的地方,因为习惯性的夸赞而会被忽略掩盖。于是,无法进步自我圈囿的循环再度开始——又要失去变好的机会了。
爱一个人,爱一个地方,爱一个国家,要认识它所有的方面,尤其包括那些不好的,不要害怕把它摆到桌面上,这样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这是我从《低头思故乡》一书里感受最深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