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奥运会男篮小组赛的激烈对决中,日本队以微弱的4分之差惜败给了主办方法国队,这一结果在篮球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比赛前,奥运会官方展示了本届赛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日本队身高仅167cm的后卫富坚勇树与身高222cm的法国新秀文班亚马。一些篮球迷推测,这或许隐喻了两队之间的实力差距。然而,比赛结束后,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日本男篮如何接近胜利”的问题上。
7月30日,日本队球员渡边雄太(左)在比赛中投篮。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 摄
大家都认为这场势均力敌的比赛并非巧合,而是双方实力的体现,近日的一篇研究表明,一切也许还与时区有关!
近期,在一篇发表于Taylor & Francis旗下期刊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上题为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circadian rhythm on the performances of NBA teams的研究中,作者们对25,000多场比赛的分析显示,精英篮球教练和球队在规划比赛和准备比赛时,应该考虑到时区旅行对球员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NBA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联赛,NBA运动员经常穿梭于五个美国时区参加比赛。该研究分析了2000年至2021年连续21个赛季的25,016场常规赛的数据,包括比赛日期、地点、比赛结果以及主队或客队。确定了所有比赛所在城市的时区,以计算球队的昼夜节律(CR)相位偏移。
昼夜节律(CR)是人体在24小时昼夜周期内的睡眠-觉醒模式。CR相位偏移意味着睡眠和醒来的时间在一天中提前或延后。这意味着生物钟与环境不同步,可能导致失眠、日间疲劳等问题。生物钟需要24小时来适应每一个时区的变化。这项研究调查了CR偏移对职业NBA运动员表现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西部时区(PDT)的主队对阵东部时区(EDT)的球队时,其胜率比东部时区(EDT)球队主场迎战PDT球队高出近10%。
当西部时区(PDT)球队主场迎战东部时区(EDT)球队时,胜率为63.5%。
当东部时区(EDT)球队主场迎战西部时区(PDT)球队时,西部球队胜率下降到55.0%。
此外,研究还发现,当球员的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s )——与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CR)有关——在比赛地时间之后时,他们在主场赢得的比赛更多。比如:当球员从东部城市完成比赛回到西部,这时他们在东部养成的觉醒周期就比西部当地时间早。
举个例子,洛杉矶湖人队在迈阿密(东部时区)打完客场比赛后回到洛杉矶(西部时区),在没有太多昼夜节律适应时间的情况下(昼夜节律在当地时间之前),湖人队在与任何对手的下一场主场比赛中都会拥有昼夜节律优势。
根据研究结果,当球员的生物钟与所在主场的当地时区同步或滞后时,球队的表现并不理想。
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发现NBA球队需要适应客场当地的时区才能发挥出色。
“这项研究对于NBA球队主场比赛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向西旅行可以提高表现,而向东旅行则降低表现,”他总结说,“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当NBA球队完全适应当地时间时,他们在客场比赛中的成功率会提高。那些将经历CR相位偏移(从西向东旅行)的主队应该考虑到这些潜在的表现障碍,在制定比赛计划时予以重视。”
作者认为,无氧性能可能是解释从东向西旅行的主队表现更好的原因。这种活动对于得分、防守和其他表现至关重要,其高峰出现在一天中的晚些时候。
作者补充说,生物钟更容易适应长日而不是短日。从东向西迁移时,日子会变长,而自然的昼夜节律略长于24小时。这意味着篮球运动员是在朝着他们的身体想要去的方向旅行。
这项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在于,不知道球队的旅行日程。由于这些信息不可用,不可能确定球队在每个城市/时区停留了多长时间;他们如何适应当地世界标准时间(UTC);以及他们接触到昼夜节律相位偏移的真实程度。
因此,研究团队通过遵循以前研究确定的原则,对球队的旅行计划和CR适应进行了预测性建模。
另一个局限性是,比赛并没有根据球队的能力差异进行区分。
关于期刊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最新影响因子:2.2
影响因子最佳分区:Q2
最新CiteScore:5.6
CiteScore最佳分区:Q2
年度用量:39万
稿件接受率:35.1万
该刊是一本关于生物和医学节律研究的期刊,是一本跨学科期刊。期刊关注所有生命形式的生物节律现象。例如,关于昆虫、动物和人类生物时间保持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包括褪黑素和松果体节律。期刊中的文章涉及基本和应用时间生物学,以及用于生物节律研究的方法、统计和仪器。
期刊支持以开放获取的模式发表文章,欢迎您的来稿,点击这里了解期刊的Aims & Scop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