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on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rion123

博文

发现“宋声泉:《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一文经过

已有 312 次阅读 2024-6-27 09:22 |个人分类:Humanities|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发现宋声泉:《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一文经过

简小庆

 

发现该文(见链接1)纯属机缘巧合。经过如下:

202085日,一位从事科技史教学的前辈提出:19086月,年方26岁的周树人以令飞为名,在主编与印刷均在东京,名为《河南》的月刊第5号上,用文言文写法,发表了一篇《科学史教篇》(见链接2),洋洋11500字,连同94个注释和标点,涉及几十位科学家的评价,对科学史与科学史教育的认识,以及成功与教训(水平之高),认为是国内20世纪对科学史和科学史教育的第一篇大作,值得研究,并译成白话文。

立即有一位老师传上了翻译成白话文的《科学史教篇》的链接,不知何故,本人无法打开。于是自搜,找到另一链接的译文,于是便阅读和上传。

在阅读之后,本人心有疑虑,过去知道鲁迅弃医(理科)从文(科),是为了医治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落后,而非身体的器官的疾病。但以其写作《科学史教篇》的认知,也完全可以凭科教救国、开启民智呀?为何这么轻易就放弃了之前这么有内涵的积淀,对科学思想的、科学奥妙的探索和兴趣呢?

在搜索《科学史教篇》为关键字的过程中,宋老师的《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一文赫然出现在眼前,当时是在搜狐的文艺批评栏目,宋声泉:《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一读摘要,心中一惊:一句显豁,又当何解?

《科学史教篇》是鲁迅对木村骏吉1890年出版的《科学之原理》绪言科学历史之大观的编译;其五分之四以上是据蓝本译出,但鲁迅改译为作的努力十分显豁。

04B5B14C5BD74B1E8DA329B37EAABC3B.png

说明:截图的版权归著作权者拥有

这是真的吗?在2020年,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肆虐,谣言追查满天飞,这会是谣言文章吗?担心传错了会被追究,本人拿出看家搜索,找到了日本网站上的木村骏吉《科学の原理》日文原作下载,因该电子版是免费下载的。把宋老师指出为《科学史教篇》蓝本的原作序言科学历史之大观原文用手机拍下,逐段翻译成中文对比,果然相差不多。同时,搜索宋老师的过往学术发表,认可他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但如何自信地怀疑,不怕不懂日文的短处而怀疑错了呢?说来也许不信,但确实多少也受到了石老师昨晚读书会时,对翻译原著的译者水平的吐槽启发,心有疑虑:鲁迅怎么这么牛?

原来202084日晚7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第12科学通史课程联盟的读书会活动,读的书是约翰·亨利《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的起源》第三版(JOHN HENRY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Third Edition),请来领读的是石云里教授。石老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主持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介绍,科大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的重要策源地,目前也是两个重点学科之一(所在学校)。石老师是重点学科的科长。在吴老师介绍的2分钟之内,连线增加了30多人进入读书会,达到155人,人气很旺。石老师谢谢吴老师的邀请,让他有这么一个机会,用这种方式,跟大家一起读这本书,分享一下个人的体会。他对该书的第二版的原版(英文版)读过,所以,对第三版的中文阅读时,发现了一些由于译者的非科学史专科出身,有些翻译的特点,但毫无疑问,也存在不少的遗憾。

正因为有石老师前一晚的认真备课,对翻译工作的吐槽铺垫,还把ppt上传,使得大家对翻译科学史原著阅读时心里多了一份警惕。在此,非常感谢石老师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始于2020年5月19日的“科学通史读书会”,感谢读书会发起人——中国科技史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的“科学通史课程联盟”,以及吴国盛教授等的心血和付出!感谢科学史同仁、前辈对学科的积极关注,热心参与讨论。感谢科学网平台,经搜索,鲁迅先生为了适应当时的写作环境,竟然使用了大约162个笔名,令飞并不是他第一次为《科学史教篇》写作而用,详见科学网:“王吴军:鲁迅的笔名”(见链接3)一文。

最后,当然要郑重感谢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宋声泉老师的《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这一大作,对中国科学史和科学史教育的学术贡献!

1E0EDBE6B9F8544418A1AB2DFC07DF25.jpg

说明:截图的版权归著作权者拥有

在此,非常由衷地感叹并赞成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客座教授,人文学者、物理学家林磊说过的一句话:文理交融,出创新!《林磊演讲录:新文科、科学、霍金》,见链接4

 

谢谢大家!

2024626日 写于香港 

链接1: 宋声泉:《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

链接2: 令飞:科学史教篇

链接3: 科学网 王吴军:鲁迅的笔名

链接4: 科学网 《林磊演讲录:新文科、科学、霍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316-1439916.html

上一篇:[转载]林磊:中国四大领先
收藏 IP: 210.6.103.*| 热度|

3 宁利中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