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Entropy:对话顾问编委孙昌璞院士——致力于成为真实反映“科学史”的学术期刊 精选

已有 3679 次阅读 2024-6-14 09:37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期人物专访,Entropy 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与顾问编委孙昌璞院士展开了一场深刻对话。

作为《理论物理通讯》主编,孙院士与我们坦诚交流了办学术期刊的思路和经验,从顾问编委的角度为 Entropy 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听取了编辑部对期刊整体情况的介绍后,孙院士称赞了期刊在过去25年中取得的成绩,肯定了 Entropy 坚持稳扎稳打、不追逐热点的办刊原则。

    

受访人

1.png

孙昌璞 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本科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东北师大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所研究员。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美国ISI“经典引文奖”等奖励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长期组织参与我国物理学科战略规划工作 (基金委和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秘书组组长和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组组长),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长期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的研究,其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有重要国际影响。目前工作集中在复杂体系统计热力学、能源物理和长贮装备系统可靠性理论的研究,并积极开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模式创新实践。他面向需求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科教协同的战略升级,创建了特色明显的中物院研究院,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目前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础中心项目《基础能源物理的科学问题》。孙昌璞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连续讲授《高等量子力学》大课多年。他10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余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他也是人教社中学物理教材的总顾问和前言的撰写者。

访谈内容

  • PART-1 办期刊,一要“稳”、二要“新”

自2021年受邀加入编委会,孙昌璞院士已经陪伴 Entropy 走过了3年时光。这次得知 Entropy 编辑部希望到访办公室,面对面交流办刊问题,孙昌璞欣然接受了邀请。

见面后,Entropy 出版人和责任编辑首先对期刊的整体情况做了简要回顾,特别介绍了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科定位、收稿方向、稿件类型和来源、同行评审流程、影响因子和分区变化以及市场宣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孙昌璞对 Entropy 长期稳定的进步表示了赞赏:

Entropy自1999年创刊以来,虽然比Physical Review系列晚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影响因子已达到2.7,并且逐年稳步提升,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成绩,显示出Entropy得到了领域内学者们的认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本由商业出版社运营而非学会直接管理的期刊,Entropy的影响因子已与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旗下的老牌期刊Physical Review A和Physical Review E相近,这是非常不错的,反映出了编辑团队的精心经营。”

2.png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entropy)

     

Entropy 编辑部非常感谢孙昌璞对期刊工作的肯定,随后就2024年的几项重点工作请教孙昌璞的意见。

     

MDPI:Entropy 的稿源稳定、国际化程度高、研究方向覆盖广,然而,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对此,能否请教您的建议?

孙昌璞:好的稿件是学术期刊的生命之源,而争取优质稿件则是所有编辑部和主编都头疼的问题。数理学科具有新成果诞生周期长的特性。相较于生命科学、化学、能源、材料等实验较多的学科,基础性很强的数学和物理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周期是很长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学者们写文章、发文章的频率和数量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和争取高质量稿源的难度确实很大。

我认为,Entropy 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作者群体。通常来说,我们将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稿件视为优质稿源,而这类稿件主要来源于两个群体:一是各国有声望的大课题组和资深学者,二是充满活力的青年学者群体。资深学者投稿有惯性,一旦认可某些期刊,往往会持续地向其供稿。而青年学者因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发文动力。因此,找准目标作者群体,是持续吸引优秀投稿的好办法。Entropy 作为一个在各学科广泛应用的热力学概念,收稿范围非常广。期刊应在现有作者群中发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主动邀请他们再次投稿。同时,可以主动寻找同学科对标期刊的作者群,并向他们定向邀稿。双管齐下,吸引到优质稿件的几率必定能提高。

    

MDPI:作为一本英文期刊,Entropy 的国际知名度较高,但在中国的影响力尚有进步空间。对于如何提升期刊在国内学者中的知名度,可否请教您的看法?

孙昌璞:提升知名度最终是一个提升认可度的问题。学者们认可期刊,愿意投稿、主动合作、口口相传,期刊的知名度才会随之上升。要提升知名度,首先要确保内容质量。在这一点上,Entropy 做得不错。

我于2021年在 Entropy 发表过一篇文章,当时是第一次听说这本期刊,初步印象是它不是很有名。于是,我仔细阅读了期刊发表的一些论文,觉得这些论文的原创性都不错、内容也很有趣,整体是一个比较认真的期刊,因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来你们邀请我担任编委,我也是在了解和认可这本期刊的基础上才接受的。

在确保内容优质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宣传。期刊可以多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及其主要分会举办的学术年会、学科大会,以及其他与 Entropy 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一方面,编辑部可以在会议上向与会者推介期刊;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编委和作者群体的力量,帮助在会上宣传期刊。

      

  • PART-2 学术期刊应真实反映出国家科学发展水平

MDPI:您多次提到口碑、声誉和认可度是评价学术期刊最关键的指标。近年来,国内对于期刊的评价却更多地依托于影响因子和某种分区操作。对于这种现象,请问您怎么看?

孙昌璞:单以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质量是不可取的。物理学界认可度最高的Physical Review系列,其影响因子大多在2.0~8.0之间。其中Physical Review Letters是近代发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研究最多的期刊,但影响因子不如当前国内新创刊的有关期刊,难道仅凭影响因子,就能认为PRL不如这些期刊吗?《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也发表过不少国内著名学者 (赵忠贤、汪卫华和蔡庆宇等) 的经典论作,杨振宁先生近年不止一次地向CPL投稿,但这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却不如新创不久、因子飙高的同类期刊。这样的问题充满了佯谬和迷思,值得我们思考。

期刊是科学家们发表学术观点、公布学术成果和开展学术辩论的公共平台。这些观点和成果有的标新立异、有的平实论述、有的充满争议、亦有引领学科前行的,看上去似乎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实际上,任何学科向前发展,都是由一篇篇论文润物有声或无声,聚沙成塔。

3.png

孙昌璞院士在办公室 (受访人供图)

我始终认为,期刊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记录国家发展“科学史”的作用,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窥见某一国家、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的真实学术全貌,找到值得自己参考的内容。科学水平到位,期刊自然能做好。我是继彭桓武先生、何祚庥先生之后,《理论物理通讯》(创办于1983年) 的第三任主编。我秉承两位先生的意愿,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期刊“唯”影响因子的做法,也不允许自己期刊为单纯追求高影响因子进行非学术操作。但我们也对标国际上同类有传统的优秀期刊,努力组织好的论文稿件,自然而然地提升影响因子。

我国的期刊应当反映中国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最近有些国内新刊、老刊,通过某些操作,影响因子短时间动辄达十几、几十,这种“大跃进”式的狂飙上升,远远超过国际同领域的顶级期刊。凭心而论,它们能反映实际的学术水平吗?果真如此,我国科技早就“遥遥领先”了。这种现象总体上反映了学术浮躁和风气不正,这已经不只是我多次批评的“学术灰色”了,希望学术界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否则,久而久之,我们的学术界乃至社会就会被这种虚幻的“遥遥领先”误导,影响我国科学的实质性进步。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MDPI:作为编委,您对Entropy的未来有何期待?

孙昌璞:Entropy 能在过去20多年里始终保持着稳定发展的策略,这是非常难得的。如今,学术界浮躁之风愈盛,对文章、项目、头衔的盲目追求已经变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的副主任,我在相关的工作中对论文操纵问题深有感触。作为编委,我衷心希望 Entropy 能够继续坚持诚实、稳定的作风和原则,不盲目追求影响因子,多发表、只发表有意义、有价值、有长期影响的文章,真正做好一本真实反映国家发展“科学史”的学术期刊。

4.png

孙昌璞院士接受 Entropy 编委证书

      

Entropy 期刊介绍

主编:Kevin H. Knuth, University at Albany, USA

期刊主要发表熵和信息论的相关文章,涉及学科领域有:热力学、统计力学、信息论、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量子信息和复杂体系等,当前位于 JCR 物理多学科二区。

2022 Impact Factor:2.7

2023 CiteScore:4.9

Time to First Desicion:20.8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41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38137.html

上一篇:喜报!Remote Sensing 期刊 CiteScore 升至8.3,领跑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 Q1
下一篇:Electronic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章精选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2 王涛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