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志东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年代,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宁静的时空。

博文

创建了一个百度词条-李文信(考古学家)

已有 452 次阅读 2024-6-4 08:26 |个人分类:考古|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在我的博文《终结猜想-23-侠侣传奇》中曾经提及,我的爱人杨菲,出身书香门第。外祖父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李文信先生,被称为我国东北考古第一人。我曾经在博文《山海关外长城长》和《从教员到考古大家》对李文信先生的部分业绩做过介绍。

 大呆与李文信先生未能谋面,很遗憾未能当面向李文信先生请教治学之道。但是见字如面,大呆经常研读《李文信考古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文集洋洋七十万字实际上仅仅是先生发表的部分论文以及整理出的几百万字考古笔记的小部分内容。打开《李文信考古文集》,扑面而来的是认真专研、细致考证的科学精神。大呆从中不但学习到许多历史地理知识,更大的收益是领悟到了做学问的道理。从先生文章中深受严谨治学的熏陶、大胆创新的鼓励。每当在从事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往往借阅读先生文章而获得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力量。也可以说,李文信先生在考古方面的治学精神在大呆这里得到了一个意外的传承,促进了在物理学的创新研究。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基本上有点名气的科技工作者都有百度词条,大部分都是百度组织的志愿者编辑的。百度比较重视官方网络的信息,只要在大学或者研究所网页上出现的信息,百度基本上自动认可。李文信先生由于去世得早(198210月去世),在辽宁省博物馆官方网页上没有专门的介绍,所以没有他的百度词条。一个学术大家的业绩在网络世界被湮灭了。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百度词条《李文信(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其工作量不亚于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从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论文、报刊、网页等),撰写和修改词条,提供文献出处等。特别是,由于是个人创建,百度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每一句话后面都要引用具体的出处,并且附上相应的佐证照片。另外,百度词条的编辑说明不是非常清晰(有点象法律条文,不好理解),百度词条的评审员素质不一(有些认真负责,有些敷衍了事),前后折腾了10次,最后找到人工服务,进行申述,终于获得通过。

下面是词条的概述部分以及人物评价部分:

   李文信(1903~1982),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 [1]中国共产党党员。 [2]考古学家 [1]和博物馆学家。毕业于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历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东北文物工作队队长、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1]、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教授、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考古》杂志编委。李文信是东北地区以现代科学手段开展考古工作的先驱,研究领域广泛,注重田野考古与历史文献的结合,在东北地区考古学、古代史、历史地理等方面业绩卓著。在博物馆工作中,创建馆藏文物保管与整理登记的范本,开新中国博物馆建设之先河;在古器物学方面,精于研究铜器、玉器、陶瓷、牙角木雕,以及书画、杂项等。他悉心培养人才,长期在博物馆内讲授学术专题,又曾在吉林大学辽宁大学授课,门墙桃李,遍于各地。他心系祖国,在战乱环境下,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国有文物的安全,再三把自己早年珍藏的文物图书资料捐献给国家,是文博界德艺双馨的事业楷模。 [1]

人物评价:

“(李文信是)中国东北地区考古研究的奠基人。” [1]

“(李文信是)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 [1]

“(李文信是)是陶瓷史专家、辽代陶瓷研究的拓荒者。” [1]

“(李文信有着)精湛的博物馆学和古器物学造诣。” [1]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评) [1]

“辽博原馆长、东北文博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李文信。” [3]

“先生之于我辈,是崇拜的偶像,永远的楷模。论学术,先生自幼向学,终生苦读,书海遨游,手不释卷。先生涉猎广泛,学识渊博,由美术专业而转攻文博,于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无不精研,更以东北历史地理和中国古代陶瓷为专攻,探颐索隐,见解独到,著述弘富,开启了东北文物考古的学术之门,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物考古界的学术导师地位。论事业,先生心无旁骛,倾情投入,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田野调查、考古发掘,风餐露宿,苦中作乐,足迹遍及东北大地。资料整理、报告编写、文物鉴定、陈列设计,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为辽博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开班办学,培养人才,为辽宁乃至东北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堪称德艺双馨的事业楷模,为后辈所景仰并铭记。” [3]

李文信先生身后留下丰富的著述,专著、报告、论文、札记、批注,蔚为大观。这些都是先生五十余年的治学所得,字里行间,饱含一代学人对学术的眷恋和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它已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嘉惠后学的养分,是引领学术发展的航标。” [3]

(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马宝杰评) [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436777.html

上一篇:原创工作发表难之上听待和
收藏 IP: 59.152.39.*| 热度|

2 武夷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