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厨房餐桌上的中草药:芋头

已有 1891 次阅读 2024-5-31 09:03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240505123.jpg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宋】苏轼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2024050623431.jpg

药食同源,厨房餐桌上的许多食材都有药用价值。芋头是家庭厨房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之一。芋头又称芋、芋艿,是一种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茎,原产于邻国印度,大约在汉代时被引入我国开始广泛种植。芋头的块茎富含淀粉,进食后有很强的饱腹感。芋头的食用方法既可将芋头煮菜、煮粥食用,也可蒸熟或烤熟后作为早晚餐的主食。上面这首诗名特长的七言古诗,是史上最著名的吃货苏东坡写的一首赞美芋头的古诗。当时苏东坡被发配到海南,缺食少粮生活清苦,儿子苏过用芋头熬制了一碗羹粥,东坡先生食后赞不绝口,美其名曰玉糁羹芋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你大概没想到吧,餐桌上普普通通的芋头,竟然也是一味中药材。晒一晒前些日子手机拍摄的几张芋头的图片。

 IMG_20240412_100315.jpg

《中药大辞典》:芋头

【拼音注音】Yù Tou

【别名】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芋艿(《中国医学大辞典》)。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生境分布】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6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卵状广椭圆形,长约30~50厘米,全缘,带波状,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仅末端圆,叶面绿色,平滑,具防水性;叶柄肉质,长而肥厚,绿色或淡绿紫色,基部呈鞘状。花茎1~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顾次开放,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黄色。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椭圆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属体;上部生多数黄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本植物的叶(芋叶)、叶柄(芋梗)、花(芋头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块茎含蛋白质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一O.274%、铁0.0042~0.0050%,维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维生紊B、B2(即核黄素)较多。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性味】甘辛,平。①《别录》:"辛,平,有毒。"②陶弘景:"生则有毒,性滑。"③《日华子本草》:"冷。"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注意】①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③《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功能主治】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决,牛皮癣,汤火伤。①《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③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④《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⑤《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⑥《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⑦《医林纂要》:"行水。"⑧《本草求原》:"止泻。"⑨《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⑩《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香梗芋艿(拣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晒干,研细末,用陈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陈海蜇皮、荸荠煎汤送下。(《中国医学大辞典》芋艿丸)②治癣气生芋一斤,压破、酒渍二七日,空腹一杯。(《独行方》)③治诸疮因风致肿:烧白芋灰,温汤和之,厚三分,敷疮上。干即易,不过五度。(《千金方》)④治头上软疖:大芋捣敷,即干。(《简便单方》)⑤治牛皮癣:大芋头、生大蒜。共捣烂,敷患处。⑥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头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处。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钱,水煎服,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412_100207.jpg

《中华本草》:芋头

【拼音注音】Yù Tou

【别名】蹲鸱、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渠、狗爪芋、百眼芋头、芋艿、毛芋、水芋。

【英文名】Fruit of Dasheen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唐本草》: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毒少,并正尔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图经》云,其类虽多,叶盖相似,叶大如扇,广尺余。白芋毒微,青芋多子,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而根俱不堪生啖。蒸者冷啖,大治烦热。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Arum esculentum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栽培】生物学特性:富温暖湿润气候,忌高温干旱,较耐荫,不耐涝。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保水力强的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栽培技术:用种芋繁殖法。秋季采收时,选择子芋作种,贮藏待播。春季播种,按行株距(60-80)cm×(50-40)cm开穴,施足基肥栽种。田间管理:栽后生长期,中耕除草培土3-4次;结合中耕除草培土,追肥3-4次;定明灌水,保持土壤湿润。病虫害防治:芋腐败病、等疫病,为害全株,可用故克松500-1000倍液喷洒初起病林或烧施于根基周围。斜纹夜资蛾,幼虫为害叶片,可用5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秋季采挖,去净须报及地〔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状】性状鉴别:报名呈椭圆形、印圆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有的顶端有顶芽,外表面褐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向沟纹,并可见点状环纹,环节上有许多毛须,或连成片状,外皮检化,易撕裂。横切面共白色或青白色,有粘性,质硬。气特异,味甘微涩,嚼之有粘性。显微鉴别:根茎横切而,最外为数列栓化细胞。皮层较薄。

【化学成分】根茎含蛋白质(protein)1.75-2.3%,淀粉(starch)69.6-73.7%,灰分(ash)1.17-1.68%,脂类(lipid )0.47%-0.68%,钙0.059%-0.169%磷0.113%-0.274%,铁0.0042%-0.0050%。另含多糖,主要成分有葡萄糖(glucose)及小部分半乳糖(galactose),鼠李糖(rham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甘露糖(mannose)和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还含硫胺素(thiamin)即维生素(vitamin)B1,核黄素(riboflavin)即维生素B2,烟酸(nicotinic acid),另维生素B含量较多,但维生素A、C含量甚少。从根茎中还分得2个新的二羟基甾醇(dihydroxysterol)I、II,并分得芋头蛋白(colocasin)分离得到的蛋白质富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亮氨酸(leucine)。此外,还含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鼠李糖甙(cyanidin-3-rhamnoside),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ridin-3-glucoside)及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即anthocyanogen)。

【归经】胃经。

【性味】味甘;辛;性平。

【注意】1.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2.《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3《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功能主治】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块;肿毒;赘疣;鸡眼;疥癣;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醋磨涂。

【各家论述】1.《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2.《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3.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4.《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5.《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6.《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7.《医林纂要》:行水。8.《本草求原》:止泻。9.《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10.《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11.《中国药植图鉴》:调以胡麻油,敷治火伤,开水烫伤;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可除去。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412_100350.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芋

【拼音注音】

【别名】芋头。

【来源】天南星科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以块茎、叶及叶柄、花入药。

【生境分布】南方各地栽培。

【性味】块茎:辛,平。有小毒。茎、叶:辛,平。

【功能主治】块茎:宽胃肠,破宿血,去死肌,调中补虚,行气消胀,壮筋骨,益气力。并能祛暑热,止痛消炎。主治血热烦渴,头上软疖。茎、叶:除烦止泻。主治胎动不安,蛇虫咬伤,痈肿毒痛,蜂螫,黄水疮等。花: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疮核脱出及吐血等。

【用法用量】块茎4钱,水煎服。花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MVIMG_20240412_095916.jpg

《中药大辞典》:芋叶

【拼音注音】Yù Yè

【别名】芋荷(《医林纂要》),芋苗(《青囊杂纂》)。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7~8月采取。

【原形态】详"芋头"条。

【性味】辛,凉。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②《纲目》:"辛,冷,无毒。"③《医林纂要》:"甘,平。"

【功能主治】止泻,敛汗,消肿毒。治泄泻,自汗,盗汗,痈疽肿毒。①《日华子本草》:"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及罯敷毒箭。"②《纲目》:"汁,涂蜘蛛伤。"③《医林纂要》:"敛自汗、盗汗。"④《本草求真》:"治痘疮溃烂成疮。"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复方】①治黄水疮: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青囊杂纂》)。②治蜂螫,蜘蛛咬伤:芋叶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40412_100346.jpg

《中华本草》:芋叶

【拼音注音】Yù Yè

【别名】芋荷、芋苗、青皮叶、独皮叶。

【英文名】Leaf of Dasheen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植物芽的叶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采收和储藏】:7-8月采心,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化学成分 叶含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主要是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少量α-胡萝卜素,还含脂类成分,有单半乳糖基二甘油酯(monogalactosyl diglyceride),二半乳糖基二甘油酯(digalactosyl diglycericde),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还含亚麻酸(linol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叶柄含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加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归经】肺;心;脾经。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止泻;敛汗;消肿;解毒。主泄泻;自汗;盗汗;痈疽肿毒;黄水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捣敷。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2.《纲目》:汁,涂蜘蛛伤。3.《医林纂要》:敛自汗、盗汗。4.《本草求真》:治痘疮溃烂成疮。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MVIMG_20240412_100141.jpg

《中药大辞典》:芋头花

【拼音注音】Yù Tou Huā

【别名】芋苗花(《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花蕾。

【原形态】详"芋头"条。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麻,有毒。"

【功能主治】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气痛,除湿。"③《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吐血及小儿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吐血:芋头花五钱至一两,炖腊肉或猪肉服(江西《草药手册》)。②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核脱出:鲜芋头花三至六朵,炖陈腊肉服(江西《草药手册》)。③治鹤膝风:芋头花、生姜、葱于、灰面。共捣烂,酒炒,包患处(《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MVIMG_20240412_100058.jpg

《中华本草》:芋头花

【拼音注音】Yù Tou Huā

【别名】芋苗花。

【英文名】Flower of Dasheen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采收和储藏】: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归经】胃;大肠经。

【性味】味辛;性平;有毒。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炎症及出血者忌用。”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散瘀止血。主气滞胃痛;噎膈;吐血;子宫脱垂;小儿脱肛;内外痔;鹤膝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气痛,除湿。3.《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吐血及小儿脱肛。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40412_100252.jpg

《中药大辞典》:芋梗

【拼音注音】Yù Gěnɡ

【别名】芋荷杆(《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芋茎(《湖南药物志》)。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7~8月间采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芋头"条。

【功能主治】治泻痢,肿毒。①《本草衍义》:"擦蜂螫处。"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0.5~2两。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复方】①治腹泻痢疾:芋茎(叶柄)、陈萝卜根、大蒜。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②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茎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MVIMG_20240412_095957.jpg

《中华本草》:芋梗

【拼音注音】Yù Gěnɡ

【别名】芋荷杆、芋茎。

【英文名】Petiole of Dasheen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除去叶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归经】心;脾经。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化瘀。主荨单板机疹;过敏性紫癜;腹泻小儿盗汗黄水疮;无名肿毒;蛇头疔;蜂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掺。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擦蜂螫处。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36306.html

上一篇:黄蝉花有药用价值吗?
下一篇:园林绿化带里的中草药:血桐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18 刘进平 杨学祥 何青 孙南屏 王从彦 高宏 宁利中 刘跃 郭战胜 张晓良 钟炳 张忆文 许培扬 王涛 孙颉 崔锦华 汪运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