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谢涛:图书馆观察与思考

已有 1492 次阅读 2024-2-24 21:1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2024年2月23日,“电子资源大数据联盟”微信群“数字平台 谢涛”发言,分享了其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观察与思考,不乏真知灼见。图谋特此予以摘编,征得谢涛先生同意后,“圕人堂服务体系”进一步宣传与推广。

    公共图书馆因为职能的差异,比如公共图书馆法规定的目标,最近一二十年图书馆界的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就是正能量爆棚,主流的声音是不断在谈论如何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尊重读者,拾荒者到了图书馆,“只要他洗干净手”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亲近图书,东莞的农民工给图书馆的留言簿上面的留言被大张旗鼓宣传……就是说普世价值爆棚。自豪感,自信心爆棚。

    前些年我和大学同伴同学聚会,这种聚会照例来说,一个常见的环节是吐槽图书馆行业衰落,图书馆专业不受重视,基本上一种怨妇吐槽的氛围。从 1984 年这些同学入学以来就是这种风气,一直如此。一部分是老的一代“传承”下来的怨气,另外一部分也是这部分新人自我同化巩固的感觉。有一次聚会我不识好歹,给这些同学说,这些年随着中国强大起来(至少 GDP 看到是这样),文化方面投入很大,现在很多家长市民普遍人为图书馆员是个好的职业,非常神圣,公共图书馆也遍地开花,阅读风气越来越浓,是不是你们这种传统抱怨应该休息一下了?满座听了我这话一片沉默。也有可能,带头吐槽的几个同学是在大学图书馆的缘故?感觉同学都是八十年代的遗老遗少,思维停留在八十年代了。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应该是为他人做嫁衣,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当然,因为近水楼台,图书馆资料很丰富,有些“大家”就在图书馆工作、但只是为自己出成果,在书海里面忘情畅游,这个似乎也不好责备,但这个似乎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能定位是有矛盾的。就像小孩子觉得长大以后的理想职业是开糖果店,因为开了糖果店可以随便吃糖。但真的长大了以后会觉得这种想法太幼稚了。

    公共图书馆因为某些特点,工作人员希望自己勇攀研究高峰的风气可能要弱一些。但在高校里面,因为受到高校环境的刺激,图书馆的老师真的就以为自己也是“老师”,是老师不写论文怎么行,整个价值观导向直接参加科研教学。所以“教学辅助人员”这种名头,是很有点不满足的。这是图书馆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工作人员心思活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有些场合弥漫着抱怨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人都是受到环境影响的。但其实有可能两边都做不好:没有能力和高校一般老师那样去研究和教学;退回来做文献保障的工作也不心甘,不安心做这些基础工作。其实不如踏踏实实把这个被人不太看得起的图书馆本职工作做好,岂不是更好。这就是命啊,有什么办法? 这和整个国内大环境的浮躁激进的风气有关。什么都攀比,都要讲第一。人的生命、事业,不是多维的,而是单维度的,似乎可以用一种排名和分数来衡量。差一分就输了,输了就郁闷,要寻求突破。名和利,总要占一个,或者两边都占。那就是成功学。成功学荼毒整个社会。

    前段时间有篇公众号文章被广泛转载,说西安一个区级图书馆,是派一个人在一个地下室建立起来的,这个人的特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点精神令人动容。里面描绘的书商来访,那都是平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这个负责操办图书馆的人,要和这些人斗智斗勇,要在这样的复杂社会中,尽量去实现纯净的目标——那就是为一个好的图书馆把好关选好书。她不傻,不至于不知道这些猫腻和人情世故,但她也没有堕落和放弃,没有同流合污。这是文字中的一个看点。大家看了以后,似乎想起来,原来还有这样的正派人,原来图书馆还是有个庄重正经的目标的。原来我们并没有被无休无止的反话、搞笑、段子解构掉原本重要的意义。

    还有一点生活经验,我觉得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可能还是比较单一了一点,平时见到的读者,除了本校老师就是学生。大量的学生。学生来说,似乎传统上面并不具备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平等的地位,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好歹算是一个“老师”,还是可以端着架子的。很多年前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就见过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校友,突然训斥学生,我看了很吃惊,才明白这是一个巨大差异。因为我呆的那个成人学院的学生,都是些工作了以后再来上学充电的,社会上的老油条,什么税务局工商局的,他们本来平时就是地方一霸,在学校怎么可能被你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训斥,那不立刻跳起来了。这种巨大差异,让我看到了学校还是一个那种打着引号的“象牙塔”,确实比较单纯单一。环境单一,本身是个中性的描述,不带有褒贬。但细细分析一下,有一种可能就是丰富性不够,烟火气,来自生活本身的刺激类型不够。我年龄大了,自然规律吧,现在看院子里的小孩子就觉得喜庆,怎么看怎么觉得好玩。实际上说白了,是这些小孩子身上的一种活力或者“阳气”吧,是老年人需要的东西。年龄大了自然就盼着家里有个小婴儿出现,来叨扰自己,刺激一下自己平淡无聊的生活,隔代的爱就是这么来的,一种人类天性。

    说这些是因为图书馆、基层单位,是要和生活烟火气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读者,来来往往,每个人才能平衡、正常。要不然就会变得孤僻、古怪。高校图书馆客观上来说,单一的环境会造成一些问题,慢慢堆积起来会显现为类似初心使命这样的大问题、大课题。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主体的服务对象。还是就是要给这些学生和老师服务。但,新时代下面,有没有可能打破围墙,透进来一些外部的热气、阳气?所以这个角度不是一个小问题、小角度,乃是触动了根本的话题。各个高校都争着认祖宗,说自己建校一百年了,以老为美。老了,难免阴气沉沉,阳气不足。

    我公司的客户单位里面有不少中学、小学。有时候我们为了分析问题,场景,会请图书馆老师录像,然后我们观看分析。先不说是否解决了业务问题,首先说看这些录像真是喜庆,太好玩了,特别是那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小豆包,怎么那么惹人爱、喜庆,看录像都是一种享受。多热闹,多有活力,天真无邪,天王老子看了都要让一步。当然这些视频因为保密原因,我是绝对不可能拿出来播放的,我只能偷着乐了。太有意思了。这些都是关于初心和使命的能量,一看到他们你知道作什么努力都是值得的。也难怪那些老师身上那么有活力和朝气,可不,天天接触这些孩子,能没有活力么?这药方就是,走出书斋,走出图书馆,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服务更多的人,从而找到更大的意义,获得更大的能量补充。

    像中文图书的 MARC 格式,高校系统就自己搞一套,不认可国家图书馆弄的格式。确实从某些细节来说,这些高校的老师有一定道理,可能当初因为英文好一些,翻译 UNIMARC 过来的时候准确一点。有一种觉得国家图书馆代表的公共图书馆学术不行的那种意思。当然也不全是高校就对,国家图书馆就错,可能是彼此互有胜负对错。但问题就是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没有办法妥协出一个共同的格式。于是就搞成了现在两套细节差异的格式,外包商累得够呛,一条数据得做两个版本,这严重违背了标准化的初衷。这些说明,事实上人们心中是有一道很高的围墙的。不单是读者范围的区隔,而且是从标准化、学术上,两边也做不到一体化。这里面有多少成分是搞条块分割,立山头,搞团团伙伙?恐怕是把小圈子小范围的私利,放到了公平正义之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22895.html

上一篇:外国图书馆史读书笔记三则
下一篇:尴尬的“专业馆员”梦想
收藏 IP: 172.233.130.*| 热度|

3 宁利中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