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ti-soi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zb9233 本人从事土肥领域的研究、服务、推广工作。

博文

以经典阅读之露 润文学素养之花

已有 1850 次阅读 2023-11-21 21:40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经与典,是智慧与哲思,历千年流逝,熠熠生辉;文与字,是气韵与风骨,经万世磨砺,字字珠玑。经典,大浪淘沙,岁月磨洗,仍如亘古之星辰,璀璨夺目。

文学,乃中华五千年文化之载体,挥毫泼墨,四韵俱成,吐胸中芳华,燃文明之火,论其功底,则为“素养”。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拥有极高文学素养的人,必文质彬彬,口吐芬芳,见其百卉萌动之思想,彰显文学厚重之底蕴。

提升文学素养,阅读经典乃必由之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经时间与读者之考验也,每一位读者皆可于其中获得无穷之裨益。

阅读经典,以怡情。静坐书桌旁,我心如止水,与陶渊明为友,“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体会他“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乐安天命之纯粹;与苏东坡为伴,荡舟赤壁,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色江中,共同思考“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哲理;与欧阳子为伍,于秋夜静听“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之风声,叹琐事繁杂,人生苦短,终得“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之自慰。此三子者,皆人生无常,命途多舛,但总能于郁结之后,豁然开朗,聊以自慰,读此经典,将自我代入其中,静心谛听,方知经典如泉,越品越见清冽;经典如茶,越品越知幽香;经典如酒,越品越感醇厚。在经典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阅读经典,哲学感受作品美感,作者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欣赏能力。

阅读经典,以致知。阅读经典,获得历史知识,时代背景,以更好理解文学作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乃屈原人生之态度,坚定之意志,然情由何生?此言所谓何志?非读经典,不可知也。若读司马迁之《史记》,方可知之,《史记》有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盖屈原风华出众,才德兼备,欲有用于国家,然小人争宠害其能,污辱诽谤之,而王听信谗言,终不得用,意有所郁结,赋文以舒其愤,明高傲以自信,坚定表示捍卫理想,不妥协从俗,宁死不改人格,追求真理,追求完美政治的理想,至死不渝,故有此句肺腑之言表衷心。广泛涉猎经典,由此及彼,以此物彼物,方能理解透彻,提升理解能力。

阅读经典,以傅彩。杜子美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语所言,乃读书以妙笔生花者也,然其间者,必有精思,子未尝闻“熟读精思子自知”乎?立意,文章之骨架也,精思以强筋健骨,感受与理解中,必且读且思,思其本源,思其故,思其义。读《论语》者,我们皆能体味其厚重之思想,庚续百年经久不衰,然此感甚为朦胧,必加以思考,加以总结,才能为己之所用。如其“仁”者,以愚见,囊括三方面:一是“仁者爱人”,“爱人”,即对人尊重且有同情心,此最简之表述也;二是“克己复礼为仁”,达到“仁”的标准,即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此方法也;三是“仁者人也”,可知求仁乃孔子之人生准则,此纲也。若能总结如此之体系,一目了然,理解深刻。再如世界名作《简·爱》,浅观之,乃简·爱之抗争苦难,执着爱情;深思之,此作塑造简·爱勇敢、正直,为争取平等权利不懈奋斗的坚强性格。精思以深化立意,用于文章,可见基府,然欲妙笔生花,必锤炼语言,宜多读古今之描景摹物之文,学其好词、佳句、妙语修辞、句式、语言风格。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朱自清《荷塘月色》,皆可仿习之。如此,文章之厦可错落有致,交相辉映。阅读经典,且读且思,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雕琢语言,便可观点见独特,立意见深刻,文采见斐然,写作能力可待质的飞跃。

综其所述,阅读经典,怡情为始,此观感也;致知随后,此融会贯通以理解也。二者皆作用于傅彩,此学以致用也。因循渐进,不可或缺,最终提升文学素养,倚马可待。

现如今,科技发达,信息化、数字化增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静下心来读经典渐渐成为一种奢侈,人们逐渐丧失了静心之能力:表达也更简单化、庸俗化,浮躁的网络用语导致严重的旱灾,使文学素养这一娇弱的鲜花面临衰败零落之风险。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沉淀,需要静心,更需要耐心,阅读经典,就像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是一阵风吹醒一片云,也是于靜处与作者共鸣,受思想精华的洗礼,中华文化也自然得到传承,又何愁文学素养不提升呢?如此,经典阅读便是和煦阳光下的甘露,滋润着怒放的文学素养之花。(冯亮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0418-1410566.html

上一篇:信仰
下一篇:永葆创新底色,书写时代华章
收藏 IP: 171.34.145.*| 热度|

13 杨正瓴 宁利中 孙颉 郑永军 尤明庆 崔锦华 王成玉 李学宽 汪运山 徐耀 郭战胜 胡泽春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