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深层组织健康监测新方案:可穿戴柔性光声贴片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已有 2084 次阅读 2023-10-4 21:5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利用可穿戴设备对用户进行个性化诊疗已经成为现代医疗领域的主要趋势。然而,目前商用产品在重量、便携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仍受到制约。近年来,柔性电子技术的兴起为便携监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健康监测器件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评述了用于深层组织信息采集的光声贴片技术,同时还展望了柔性可穿戴电子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YY Zhou, JY Li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10-04 00:02

健康监测-640.jpg

图1 光声原理,当前光声柔性电子贴片设计以及柔性电子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包括无线化、多模态、多功能以及多维度)。

用于健康监测的柔性电子的发展历程

柔性电子技术是将电子元器件和传感器等集成在柔性基底上的新兴电子技术。该创新技术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传感器集成在柔性基底上来监测心率和呼吸。随着新型柔性材料和微加工技术不断革新,实时追踪生理信号变得切实可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1年,Rogers教授课题组通过光刻和金属化技术开发出柔性传感器,可以测量心脏和大脑产生的电活动,为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铺平道路,从而实现生命体征和健康数据的连续监测。

2014年,鲍哲南教授的团队利用微机电系统 (MEMS) 技术,开发了一种可穿戴的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提供有关心血管健康、情绪状态和人体生理学其他方面的信息。

2020年,Rogers教授的研究小组进一步推进了可穿戴技术的界限,提出了一种用于心脏中的保形、高密度和多模态传感和驱动的高度集成的电子系统。


新型光声柔性贴片可用于三维健康信息监测

传统的柔性贴片主要局限于监测一维或者二维信息。然而,最近徐升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集成的柔性可穿戴光声贴片(图1B),光声原理(图1A),可以对深层组织中的血红蛋白进行三维映射,此项成果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Nat. Commun. 2022, 13, 7757)。该工作为生物分子监测开创了新平台,为评估血管功能、诊断血管疾病以及监测人体生理状态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策略。因此,这一光声贴片的理概念为进一步推动光声技术的小型化和无线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可穿戴柔性电子在健康监测的发展方向

迄今,可穿戴柔性电子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图1C):第一代柔性电子贴片主要用于采集一维生理信号,第二代则专注于获取深层组织内部的二维/三维图像,如超声和光声图像。展望未来,第三代有望将前两代融合,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信息。新一代的柔性电子贴片可能会集成无线、多尺度、多模态和多功能特征,用于生物信号采集、传输和处理。第三代可穿戴柔性电子贴片不仅可以提供监测组织的图像信息,还能够提供各种关键生理参数,从而实现家庭健康监测和自我健康检查。这些前瞻性进展将引领着未来健康监测的发展方向。


总结与展望


在这篇评论文章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用于健康监测的柔性电子技术的历史进展,并深入探讨了最新柔性光声贴片工作的创新性。同时,我们展望了柔性电子技术在健康监测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新一代可穿戴柔性电子贴片将带来更加全面的信息获取能力,涵盖了一维、二维和三维的数据,这些信息具有无线、多尺度、多模态和多功能特征,可用于生物信号采集、传输和处理。新一代可穿戴柔性电子贴片不仅能够提供组织图像监测,还可以提供各种关键生理参数,从而进一步支持家庭健康监测和个人健康检查。这些令人期待的进展将为健康监测领域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责任编辑


黄    干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孙洪涛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 Materials第1卷第2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Soft electronics go for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monitoring in deep tissue” (投稿: 2023-07-10;接收: 2023-08-20;在线刊出: 2023-08-23)。


DOI: https://doi.org/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22


引用格式:Zhou Y., Li J., Tan Q., et al. (2023). Soft electronics go for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monitoring in deep tissue.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1(2), 100022.


原文链接:https://www.the-innovation.org/article/doi/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22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image.png

作者简介

赖溥祥,博士,受聘于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创立生物光子学实验室,现为终身副教授(博导),实验室主任。赖博士长期致力于声光结合及其在生物医学成像、治疗以及操控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Innovation, Advanced 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荣誉。2017年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创新科技署(Tier 3,粤港联合项目,深港联合项目)、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基金多项。目前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委员,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 Biomedicine, and Art(VCIBA)副主编,Advanced Photonics Nexus编委,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s in Health and Science (JIOHS)编委,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MEDNTD) 编委,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等学术任职。


Web:https://www.polyu.edu.hk/bme/people/academic-staff/dr-puxiang-lai/


往期推荐

智慧医疗新突破:可穿戴柔性超声贴片

► 点击阅读

柔性电子:心血管健康监测新趋势!


► 点击阅读

转移印刷全有机柔性光电探测器

► 点击阅读

石墨烯纤维助力柔性智能传感

► 点击阅读

波前整形技术助力光学领域克服散射困扰

► 点击阅读

关节软骨启发润滑水凝胶设计的新思路

► 点击阅读

仿神经元器件:传感材料推动脑机化学交互

► 点击阅读

深度学习的新型加速器:物理系统vs电子芯片

► 点击阅读

柔性电子器件与生物组织的融合又迈进了一步

► 点击阅读


科学网—[转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发展基于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新型生态经济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冠紧急状态结束,挑战仍在继续 |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科学网—[转载]多功能量子点点亮与重塑巨噬细胞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不平等城市高温负担阻碍气候公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基于对环芳烷的双极性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外量子效率达到35.2%的高性能红色延迟荧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 RXR—核内外双重调控肿瘤发生的关键因子 | The Innovation Life

科学网—[转载]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原理性验证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First Impact Factor: 32.1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edicin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Lif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电荷调控:增强疫苗免疫效力的新方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将社会神经科学融入自主驾驶人机交互行为理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助力解决水文研究新难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冬眠是科幻还是科研?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时空深度挖掘,AI赋能城市计算新时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理解区域气候变化中更复杂的多维相互作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肠道干细胞逆行:结直肠癌预防的新启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揭开人体膜解剖的神秘面纱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填充观测天文学的参数空间

科学网—[转载]漫漫“长征”路之艾滋病疫苗研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科学网—[转载]载人深潜视野下的克马德克海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神经髓鞘脂质-神经信息传递的马其顿防线

科学网—[转载]大亚湾实验发布中微子振荡最精确测量结果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绝缘量子材料中的热霍尔效应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新范式 | 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640.png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6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为32.1,CiteScore为23.6。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image.png

The Innovation

image.png

image.png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404702.html

上一篇:[转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发展基于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新型生态经济 | The Innovation
下一篇:[转载]费广鹤:肺结节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人工智能化应用 | Innovation Webinar
收藏 IP: 180.77.226.*| 热度|

2 刘朝峰 张一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