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0xu00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0xu0008

博文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出版了! 精选

已有 7580 次阅读 2023-7-20 20:2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l 徐鑫

我的第一本书,《晴耕科研,雨读金庸》,终于出版了!

这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此刻正安逸地躺在办公桌上,封面闪着温润的光泽,书页透出清淡的墨香,让人沉醉。我想,当黄裳写出《九阴真经》、周伯通创出双手互搏时,是不是就是这个心情?完成这本书,我好像也可以「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了。

我已经有将近2年没有更新公众号、博客中《晴耕科研,雨读金庸》这个系列了,就是因为在准备这本书。这篇文章,既是对那些催更的或默默关注的老读者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可能的一头雾水的初读者的一个介绍。

01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是本怎样的书?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其实就是一本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学术的书。

对我不熟悉的人可能会想,金庸小说怎么和科研学术扯上关系了?金庸小说和具体的科研学术关系确实不大。很难想象相对论、DNA双螺旋、人工智能和萧峰、郭靖产生联系(也许对人工智能需要持保留态度)。但是,具体科研学术背后的考虑,就完全可以从金庸小说中得到启发。

比如做什么样的科研,怎么做科研,以及为什么做科研,这是三个科研学术的核心问题,它们的回答会直接影响具体科研学术的实现。而练什么样的武功,怎么练武功,以及为什么练武功,也是无时无刻不环绕在金庸人物耳边的灵魂拷问。正是在这一点上,科研与金庸武侠取得了共鸣。

这本书所作的,就是将金庸武侠小说代入学术科研世界,希望以金庸小说为引,得到对科研学术的一点启发。

当然,科研与金庸的结合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就是从科研学术的角度解读金庸。我知道历来解读金庸的尝试五花八门,但从科研学术入手,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探索。那些对科研学术本身不感兴趣、但却是金庸迷的读者,也能从这个角度来重新看待金庸小说,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

02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的特色

当科研与金庸的婚配已经实现,一个新生命开始茁壮成长,而无法由公众号、博客承载时,一本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就像最初在花盆中播下的一粒种子,慢慢长得枝繁叶茂,你就不得不把它移栽到园子里。

那么这本书和之前的公众号、博客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色呢?

内容上当然有很大不同。这本书有3篇、11编、64章共计约27万字,其中大部分没有出现在我的公众号、博客里。即便是那些曾出现在公众号、博客里面的内容,都经过了很多修改,才得以进入书中。

但最大的不同,则是本书基于科研学术的考虑,给金庸武侠建立了一条逻辑主线。天龙、射雕、神雕、倚天直至笑傲的发展历程,被我演绎成一条武学探索之旅,有危机、有觉醒、有高潮、有裂痕、有重生。这即是本书上篇的线索。

本书中篇的线索则是金庸人物、武功和门派的横剖面。我从不同金庸小说中拣择,希望能揭示人物、武功和门派背后的共性特征。

至于下篇,则是金庸人物所做出的一些关键抉择,也足以启迪科研学术。甚至从具体的编目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如连城抉,即价值连城的选择,必血荐,即必须吐血推荐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针对金庸小说中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不合理之处,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架设了底层逻辑管线,即学术,从而达到本书启迪科研的目的。这样做,是希望能解决长久以来大家对金庸小说某些矛盾的疑惑,以促人阅读。

比如鸠摩智武艺高强,但为何不敢承认自己练习的是「小无相功」?慕容复武功远不如乔峰,为什么却会和乔峰齐名?到底谁创造了《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是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九阴真经》和《葵花宝典》之间是什么关系?丘处机和江南七怪的十八年赌局仅是为了抚养英雄后人吗?「华山论剑」有多么内卷?郭襄为什么没有继承父母长辈的武功?宋青书为什么杀死莫声谷?

对于这些问题的每一个,我都给出了学术的解答,从而引出对科研的启发。这种做法,或许可以概括为: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金庸

另外,书的很多章节中,都同时选择了真实科研世界中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有出处,反映了科研学术世界的真实情形,极具启发意义。在描述这些事实时,我强调的是其中所作的思考,而不是对事件的刻板复述。这受到了《左传》的影响,《左传》对事件常一笔带过,但用大量篇幅介绍人物对话,其实就是凸显决定事件进程背后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还有很多彩蛋:

开篇有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老师写的序言;

书后有朱松纯老师在2019年图灵大会上的一次精彩的科研「华山论剑」;

基本粒子物理学家、科普作家邢志忠老师也在书后提供了一篇真挚的推荐。

这些文字都描述了一些具体事件,充溢真情实感,文字或磅礴犀利、或精致隽永,都有极强的可读性。我常想,如果他们来写金庸,又将是什么样子呢?

书后还有我总结的金庸群侠时间线。

大家可以试读一下目录,看是否喜欢:

目录1.jpg

目录2.jpg

目录3.jpg

目录4.jpg

03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的创作历程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金庸小说中有很多奇遇,虽然大都意料之外,却又常在情理之中。我的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似乎也充满金庸式的奇遇。

我大概在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科普创作,2013年开始入驻科学网,写了很多科普文章。

2017年5月,我读到了Nature上的一篇学术论文。为了将这篇晦涩的学术论文科普一下,我就想到了金庸小说。我的第一篇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的文章就这么出炉了,题目是《科学家告诉你全真七子打败东邪西毒的正确姿势》

不久之后的6月26号,我写了一篇《科研葵花宝典》,一位读者说这是「上半年最佳」,另一位则说「此文是今年我所读过的文章中最佳的」。这极大地鼓舞了我。

20年9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有很多篇以金庸小说解读科研学术的文章了,于是给这一系列起了个名字,叫「左手科研,右手金庸」。

21年3月份的时候,我忽然想,这「左右」没有侧重啊,人家会不会以为(发现)我整天读金庸、很少做科研呀。为此,我把系列改名为「晴耕科研,雨读金庸」。当然读者都不是吃素的,我记得有一阵子我的公众号、博客更新得很快,一个读者问,你们那里是不是天天下雨?

这时候,很多公众号、期刊开始转载我的读金庸的文章了。但是我发现不同的媒体的兴趣点差别很大。比如科学网、我的公众号中,最受欢迎的,《发了顶刊,为什么金轮法王并不快乐?》。但是在很多其它媒体中,别的文章的阅读最多,比如《金庸小说中谁的科研能力最强?》

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有读者建议我写一本书出来了。甚至有人提议了一些可能的书名,如《学术真经》、《金庸世界平行科研宇宙》等。但坦白讲,那时我并没有太当真。

2021年3月份的一天,我的公众号里面突然出现一则留言。一位叫做林宙辰的老师邀请我去北大给同学做讲座。我吃惊非小,寻思这是谁寻我开心呢吧?对于学生物出身的我,当时并不知道林老师的大名。

事实上这是一次严肃的学术邀请。这让我有点紧张。这种感觉就像海沙派或者巨鲸帮的一个小喽啰,忽然收到少林寺发出的英雄帖,要去达摩院或者罗汉堂谈论武功。我想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小喽啰都会紧张。但接下来我很快就平静了。因为能去少林寺,无论成功失败,小喽啰都已经很荣幸了。

2021年5月份,我去了北大,给元培学院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的同学做了一个讲座,题目叫《从金庸武侠世界看学术人生》。

合影2.jpg

我在北大俄文楼的讲座。多年前我在钱穆的书中读过,这个楼原名S楼,后经他提议,改为适楼。再后来则改为俄文楼。一楼蔡元培的大幅画像让人心生敬仰。

讲座后,我见到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朱松纯老师。他建议我写一本书出来。于是我就认真考虑写成一本书的可能性了。下定决心之后,我就立刻开始这本书的写作。等到了11月份,我已经写了近30万字了。

在此期间还有两件值得书写的事。一件是书名。最初我没有想用系列名《晴耕科研,雨读金庸》作为书名,而是想用一个更具故事性的名字:《金庸群侠科研往事》,我还想好了相应的英文名:「Once upon a time in Jinyong’s scientific world」。我甚至找到了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贾伟老师,得到了他亲笔题写的书名。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书名没有被采纳。

贾伟题写书名.jpg

贾伟老师题写的、后来没有采纳的书名。我很喜欢贾老师的书法,觉得左浓右淡,左拙重右轻灵,而两者又很好地融合,刚好暗合「晴耕」、「雨读」的意味。

另一件事是我在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讲座。21年9月份的时候,我收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国家杰青邢志忠老师的邀请,去做了一次学术报告。这一次,我的题目是《细推物理须行乐:从金庸武侠人物科研选择看学术品味》。

照片.jpg

高能所内的雕塑,「物之道」。雕塑是李政道先生创意,据说是基于此前吴作人先生给高能所的一幅画,叫「无尽无极」。在我看来,晴耕和雨读代表了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未尝不是物与道的一种体现。

写出书来以后,就是出版的问题。这段历程一言难尽。最终书稿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青睐,并很快签订了出版合同。我又重新润色加工,正式交稿的时候,已经是我最初完成的一年之后,2022年的11月份。

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曾经被拒绝16次,包括直接拒绝、婉拒或者没有回音的默否,似乎暗合杨过、小龙女十六年分离之数。据说《哈利波特》被拒绝了12次,我还看过一本书,封面上声称被拒绝了121次。被拒绝这事,仿佛勇士肩头的勋章,只要勇士终于能活下来,反成了自傲的资本。杨过、小龙女分离有多久,再次见面就有多开心;当初被拒绝的次数有多么多,如今出版的喜悦就有多么大。

回顾这段历程,我想本书的源动力当然是广大读者的赞赏。没有最初的来自陌生读者的支持,我很难坚持并得到认可。读者的赞许如同张无忌的九阳内力一样,足以涤荡如玄冥神掌一样的不良情绪。我甚至把很多读者的赞美之词复制粘贴保存起来,偶尔翻出来看看,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另一个重要的契机当然是北大朱松纯老师的建议。敢于邀请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去北大讲座、提议并支持我出书,我从朱老师身上看到了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范仲淹曾说过,「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但用度外之人,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算是我的一桩奇遇吧。

最后,我还是用书中的一幅对联结尾吧:

雨读金庸,少无忌,老不悔;

晴耕科研,下惜弱,上念慈。


购买链接

购买链接.jpg


世间自有两全法,不负科研与金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6720-1396069.html

上一篇:无色的科研魄力
下一篇:《细胞史记》出版了!
收藏 IP: 222.129.3.*| 热度|

27 王涛 郑永军 徐耀 杨正瓴 许培扬 郭战胜 张晓良 刘进平 张俊鹏 马臻 籍利平 武夷山 崔锦华 谌群芳 黄永义 郑强 徐芳 胡爱国 鲍海飞 关勇军 张林 康建 孙颉 王启云 王成玉 王从彦 杨延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