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六月笔者从美国回到故乡大连探亲,在大连住了将近一个月,比以往短暂停留得以接触更多的人和事。 笔者上一次回大连是2019年3月。时隔4年,明显感觉到大连的一些变化,以下与读者分享若干见闻。
1. 市民素质普遍提高
这次回乡明显地感觉到市民素质普遍提高了。例如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出租车司机很有涵养,遇到堵车或者对方失误也没有以前常见的粗言秽语;人们主动排成一队上地铁,没有以前常见的一拥而上的局面;服装店售货员很友好,不会因为顾客试穿了衣服之后没有买而抱怨。公安、银行、公证处等部门的服务态度良好。笔者认为市民素质的提高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增加有关。
2. 汽车尾气污染减少
记得4年前坐出租车时如果车窗开着,总能闻到刺鼻的汽车尾气味道。而这次即使交通堵塞时也很少闻到汽车尾气的味道。笔者对此十分惊讶,经网上搜索得知, 大连市环保部门这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包括淘汰黄标车(2017年底)、升级油品、推广新能源汽车、打造绿色公交体系。自2016年起,大连市新增的公共用车(包括公交车、机关事业单位用车)全部采用电动车或天然气车。2018年和2021年分别发布了《大连市鼓励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大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大连市已经有5条地铁线在运行。显然这些措施已经奏效,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在笔者将近一个月的逗留期间,大连市区没有出现雾霾天气,除了几天阴雨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
3. 微信支付/支付宝取代现金支付
笔者之前曾经听说在国内生活可以不用现金,这次身临其境才真正体验了。无论是打出租车、饭店吃饭、还是超市或者农贸市场购物,到处都采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用现金支付太落伍了。更有甚者,(据说)流浪汉要钱都接受微信支付。
4. 商业广告无处不在
笔者不得不佩服广告营销商的创意使得商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航班座椅的头枕巾,公交车上的把手,出租车前排座位的后背都充斥了商业广告。连公交车和地铁的每次报站广播也冠以厂商名号。公交车和地铁应该是属于地方政府的市政设施吧?怎么会允许商业广告呢?
5. 垃圾分类
大连市实行垃圾分类,但是实施效果可能不佳。照片1是笔者居住小区内的垃圾分类箱照片。每个垃圾箱上标注垃圾分类符号,但是几乎没有人按照垃圾分类来丢垃圾。笔者认为有关部门除了加强垃圾分类的公众教育外,可以采取两个具体措施。(1)在垃圾箱标示实物图画(比如瓶子)配合垃圾分类符号。这样人们对于每个箱子承装的垃圾有比较直观的认知。(2)改进垃圾箱设计,比如可回收物品箱可以设计成通透的网格箱,使人一目了然其中存放的是可回收物品(啤酒瓶或易拉罐等),拾荒者也不必在每一个垃圾袋中寻觅。日本成田机场的垃圾分类箱是透明的,并且用实物图画代替分类符号(照片2)。照片3是美国某小镇路边垃圾分类箱,清楚标示每个垃圾箱内应该承装的物品,特别是可回收物品箱仅留出一个圆孔,仅能够投入啤酒瓶、饮料瓶、易拉罐等。
照片1 大连市某小区垃圾分类箱:没有起到垃圾分类的作用
照片2 日本成田机场透明式垃圾分类箱
照片3 美国某小镇路边垃圾分类箱:清楚标示每个垃圾箱内应该承装的物品
6. “禁止攀爬,禁止垂钓”
在大连“海之韵”景区海堤,笔者在海堤护栏上看到了“禁止攀爬,禁止垂钓”的标示(见照片4)。但是大约有十几个垂钓者越过护栏,在海堤上悠闲地垂钓。笔者与其中一位攀谈了一会儿。从攀谈中得知,在大连垂钓是不需要“钓鱼执照”的,对钓上来的鱼是否可以带走也没有尺寸限制。这位垂钓者说他如果觉得钓到的鱼太小,不好意思带走,就马上放回海里。他还说现在很难钓到较大的鱼了,但是他依然很享受钓鱼的过程。笔者在美国也曾经有几年钓鱼的经历。美国每个州都有垂钓法规,垂钓者必须持有“钓鱼执照”。“钓鱼执照”年费大约50 美元,当年有效,每年需要更新。垂钓法规明确规定各种鱼可以带走的尺寸限制。重要的是有专门的鱼政执法人员巡逻检查。笔者曾经多次在垂钓时遇到鱼政执法人员的检查。鱼政执法人员身穿制服,腰间还佩戴着手枪,如果垂钓者有违规立马开出罚单。
照片4 大连“海之韵”景区海堤
另外,笔者注意到市场上白酒的包装普遍华丽,一些国产葡萄酒的包装十分豪华。食品(主要是酒类)过度包装的现象与4年前相比没有多大改善。 据悉2021年8月10日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但是该标准到现在还没有实施,而是从2023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其它国家,葡萄酒都是光瓶销售的,即使是售价5、6百美元一瓶的法国波尔多一级酒庄酒(例如著名的“大拉菲”)也只是在瓶子外面包一层薄纸而已。许多著名的苏格兰威士忌的外包装仅仅是简单的纸壳。无容置疑,过度包装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增加消费者负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