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潘敏求:上下求索 力攻肝病(国医大师列传-25)

已有 3428 次阅读 2023-3-12 10:2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3-03-09;作者:罗乃莹,王艳姿

潘敏求,1941年10月生,湖南浏阳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曾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所长、肿瘤及肝病研究室主任。重点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和肝病的研究,尤其在运用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肝腹水、肝癌、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等常见肝病及恶性肿瘤方面,以及中药防治肿瘤术后复发等方面疗效出众。


从少时耳濡目染与中医药结缘至今,潘敏求的人生紧紧地与中医药联结在一起,中医药是他的情之所系,亦是他的心之所求。

9项科研成果,19项发明专利,等身的著作,桃李芬芳,无数成功医案,这些数字无法概括潘敏求在中医药领域的求索和对中医药事业的热忱。

他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书写了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传奇,让中医药破解人类健康难题的步伐向前迈进。也因为中医药,潘敏求收获了事业,收获了爱情,收获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幸福的人生。

汤头歌诀里润大的湖南伢

82年前,潘敏求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中医世家里。潘敏求身上所散发的传统文化修养、仁心仁术的品德塑造,也是从那时就奠定了根基。祖父旁侧,一个把汤头歌诀当作“童谣”,耳边传来君臣佐使配伍之道,鼻子闻着药味长大的孩子,在看到祖父救治病人的一幕幕场景后,或许必然会让一颗治病救人的种子萌发。

当时,一些乡亲患有喉疾,爷爷经常捉爬在水缸边上的“蚜泥婆”(中药蛞蝓),把它焙干,碾成粉,配上冰片、麝香等中药作为散剂口服、喷雾,乡亲的喉病很快就治好了。在祖父陪伴他成长的日子里,潘敏求眼见许多这样“神奇”的故事发生。然而,那时的潘敏求并不知道爷爷这样做背后的道理,也不太能理解汤头歌诀里蕴藏的奥秘,但一颗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种子已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63年,他如愿以偿进入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继续学习。入学后,潘敏求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我背方剂,方剂是我的子弹。”有童子功的功底做基础,大学时期的潘敏求对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大量古医典籍的学习更加重视,他深知这些经典对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意义,善于思考经典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潘敏求深信,理论吃透,抓准精髓,方剂越熟,开药越准,“可以指哪打哪,疗效更好。”他的努力使得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扎得更牢固,对于经典的掌握更加熟练。正如他当初判断的一样,这些经典成为他日后工作的重要根基,很多至今仍烂熟如心。

刻苦的学习很快得到了检验的机会。一次,潘敏求在做实习医生时遇到了一位被蜈蚣咬伤的患者。病人脸部红肿热痛,大便干结,西医为其注射了青霉素,但还是不见效果。潘敏求灵机一动,让患者服下一服“解毒通便”的汤剂,患者症状迅速得到缓解。在祖父身上发生的“神奇”故事如今也在自己身上重现,潘敏求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中医药真的了不起。”

在青葱的大学校园里,勤学善思的潘敏求和同样热爱中医药的黎月恒相识了,两颗炽热的心感受到了对方的热忱,碰撞在一起。很快,两人相恋并结为人生伴侣。


△ 1984年,潘敏求(二排左三)、黎月恒(一排左四)与湖南中医学院63级同学在湖南烈士公园留影

如果把中医药世界比作海洋,那大学五年的积累则为潘敏求提供了探索畅游的船桨,而潘敏求的爱人黎月恒则是一同探索这番世界的人生队友。不论在探索的旅途中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还是波涛汹涌、巨浪翻腾,潘敏求始终架着这艘船勇往直前,不惧艰险。

“你们不收治的患者给我”


1972年,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当时,机构新开迫切需要相关的人才加入。湖南省从全省各地抽调具有学术背景、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潘敏求和爱人黎月恒作为骨干医生列入被抽调人选。

肿瘤疾病时至今日仍是医学界正在攻关的重要难题,而当时人们对于肿瘤疾病的认知更加有限,谈癌色变。中医药能有所作为吗?潘敏求和黎月恒当然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加入肿瘤医院的中医力量,夫妻二人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应该为肿瘤患者救治带来中医药的方法和希望,于是二人共同向医院申请开设中医科病房,成为湖南省首个中医肿瘤科。

在西医院,对于中医能否治疗肿瘤不太了解,“中医药能治得了吗?”有的人表示怀疑。

“把你们不收治的患者给我。”为了给患者生存的希望,潘敏求必须迎难而上,“啃最硬的骨头”。

中医如何认识肿瘤,是否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此类疾病?潘敏求相信传统的理论和经典以及民间广阔天地中一定蕴藏着答案,因为这里有无穷的智慧。于是,潘敏求暗下功夫,翻阅古代典籍,从我国优秀的中医宝典和丰富的中药宝库中寻找答案。

1978年,潘敏求花了3个多月时间,跑遍了湖南省内80多个县、区,深入各地调查、搜集秘方和偏方,从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区到一望无际的湖区,深入乡村民屋共收集了上千个有关治疗肿瘤等方面的秘方、偏方;北上长春、北京,南下广州,东赴上海,西抵重庆等地,登门拜访我国各地有名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向他们求教;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与临床经验的积累,编成了《中华肿瘤治疗大成》,是系统论述和归纳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巨著,书中收集了内、外、妇、儿各科百余种肿瘤,重点突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9种治疗方法,对我国中医治疗肿瘤作了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

“当时大家都非常热情,所有人都毫无保留,非常希望能把他们知道和传承的东西保留下来,传扬出去,让更多人收益。”潘敏求的“游学”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供了许多治疗思路的灵感。

调研之后,回到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潘敏求和爱人就开始在临床上探索中医药治疗肿瘤之路。肝癌是癌中之王,一直是肿瘤治疗的大难点。“腹胀—腹水—死亡”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恶变三部曲”。潘敏求决心从肝癌治疗下手突破。

他先按中医“积聚”的传统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效果不理想;将斑蝥、全虫、壁虎等抗癌药加进复方,效果仍不佳;再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物,效果还是不理想。潘敏求更加投入干工作。配方、实验、小结、修改、再试……长时间无规律地加班加点,潘敏求累倒了。同事们发现他时,他双眼紧闭,嘴唇布满泡,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本古医典籍《金匮要略》。

“我有办法了!”潘敏求醒来后,精神大振。他告诉同事,结合《金匮要略》中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癌病人的腹胀腹水与脾虚、气滞密切相关。

潘敏求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提出,“瘀、毒、虚”是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根据这一理论,他首创了治疗肝病“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的法则。这一法则后来被誉为“潘氏法则”,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录入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6版教材。

临床源头活水来


1986年春节期间,正在家里过年的潘敏求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名在邵阳的患者重度肝炎,吐血拉血不止,家里已在准备后事。潘敏求立即搭车赶往邵阳,途中发生车祸。“车子翻了,不过我人没事。”潘敏求从车子里钻出来,在路上拦个货车继续赶往患者家,发现病人已“一派虚相”。他用“灶心土”加上几味药开了方子,让病人家属去抓药。家属拿到方子觉得不可思议,反复问:“省城来的医生开的药,居然不到一块钱?能治好病吗?”然而,奇迹发生了。这位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服用1服药后,不吐血了;服用3服后,大便成形;继续服用中药,黄疸慢慢褪去。提到潘医生,这名患者至今仍难掩热泪,“他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我早就没命了,我每年都要来感谢他,是他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

面对病人的感恩,潘敏求说:“医生就是要把病人放在心上,摆在第一位,这是医者该有的品德。”

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为了患者的生命,每一位仁心仁术的医者都会付出全部的努力。艰苦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一些在别的地方被“判死刑”的患者在潘敏求的救治下获得了生机,腹水没有了,腹胀消退了,有的患者生存期已经延长了十几年,有的人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在一场对120例肝癌患者中药组和全身化疗组的情况对比中,癌症病人一年的生存率,中药组为20%,而放疗组仅有8.3%。

理论突破也大大推动了肝复方临床试验的成功。1994年,潘敏求通过6易处方,研制出了一剂良方——“肝复乐片”,获批成为治疗肝癌的三类中药新药,200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向全国推广的科研成果,现已成为临床中、西医治疗肝癌的常规用药。

肝复乐的诞生,给广大肿瘤患者及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症状,而且大幅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在肝复乐的研究过程中,为精确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潘敏求始终坚持与病人同吃同住,即使自己身患疾病,仍坚守在病人身边。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只要病人有需要,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

在药物临床观察研究过程中,潘敏求曾数日高热不退,但仍坚持夜半三更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况。正是有了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对医疗事业执着的追求,“肝复方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潘敏求的带领下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获得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每逢潘敏求坐诊的日子,病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远至美国、韩国、新加坡、菲律宾,近有黑龙江、北京、上海、江浙、两广、云贵,湖南本省患者更是比肩继踵,不论寒冬腊月还是暑气蒸腾,在潘敏求坐诊的头一天下午,病人家属们就在门诊大厅里排起了长龙,后来预约挂号,也要预约排队到2~3个月以后才能看上病。肝复乐这类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诞生凝聚了潘敏求毕生的心血,同时也拓展了潘敏求的诊疗半径,能造福更多的人。

“没有临床的科研是无稽之谈。”潘敏求直言,中医药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的关键在临床,“需求源自临床,检验在于临床”,只有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满足患者、社会的需求,才能有市场。

肝复乐研发成功后,许多人劝潘敏求,这一个药可以“吃一辈子”。而潘敏求则拒绝了所有院外社会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也没自己建厂生产。他很淡然地说,“我不适合搞经营,我就适合做个大夫老老实实看病。”

诲人不倦医德为先

如今,他已成“大师”,但每一次开方仍万分谨慎。

潘敏求的学生说,“潘老师每次口述处方后,都会要求我们重新把中药名和剂量报给他听,他边核对边琢磨,有时会再次询问患者病情,做些修改和调整。”


△ 潘敏求(中)带教学生

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在临床一线50余年的潘敏求说,首先是有医德。带着对患者的同情投入忘我的工作,是潘敏求的写照。更多的时候,他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去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倾囊相授下,潘敏求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弟子20余名,其弟子不乏有岐黄学者、省名中医、国务院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专科发展成为了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下设7个病区,7个专科门诊,年服务患者20余万人次,开放床位300张,病床使用率100%,成为湖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龙头单位,在国内享有盛誉。

常年的劳累,潘敏求自己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多种疾病缠身,医院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给他安排了每周半天的门诊。虽然医院只安排他看半天门诊,但为了满足病人求诊的需求,他要求医院给他安排一整天门诊,尽量为更多的病人排忧解难。

2016年7月,潘老的痛风病复发,右踝关节及右脚肿胀,疼痛难忍,已无法行走,加之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缠身,但他在需要出门诊的日子里,仍不顾家人劝阻,吃过止痛药物后,在助手的搀扶下准时来到门诊,为病人进行诊疗。医院在综合考虑后,严格控制号源,但许多未挂到号的病人均在诊室外面守候,潘敏求心疼他们从各地过来不容易,不顾自身病痛,仍坚持为他们诊治。坐诊期间,为了节省时间多看几个病人,即使自身身体不适,中午也顾不得休息,要助手买来盒饭,就在诊室里吃完,接着又看,每次都是坚持帮所有病人诊治后才下班。

在非门诊时间,只要身体允许,潘敏求会都会到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整理临床医学资料。但是常常前脚刚跨进办公室,病人就已经等在门外了。潘敏求天生就是个来者不拒的人,再忙再累,只要有间隙,就给病人诊治。这些没有预约的病人中,有的是晚期肿瘤病人,个别病人身体有难闻气味,潘敏求仍是一如既往地给他们望闻问切,有时病人咯痰血,喷到潘敏求身上,助手们都有些担心,但潘敏求总是笑笑:“有什么办法,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为病人排忧解难,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病人……”

待患如亲,工作严谨,潘敏求的学生从他身上沿袭着大医风范。如今,年过八旬的潘敏求仍然耕笔不辍,一直思考着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科研方向,“我们有很多治疗成功的个案,中医认为肿瘤是全身疾病在局部身体的体现,怎么能把这些个案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让中医药治疗效果可复制、可推广,我们还得琢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0027.html

上一篇:[转载]姚希贤:衷中笃西攻肝胃两病(国医大师列传-24)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52):爸爸的生日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