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rdening 简单而专业

博文

钩沉:全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 精选

已有 7200 次阅读 2023-2-25 12:57 |个人分类:生态科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钩沉:全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

张庆费

最近,偶然看到胡宗刚老师的推文“中国植物生态学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尤其是文中的合影照片,使我想起了10年前的一段往事。

前排左3是谁?

2013年夏天,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宋永昌先生发给我一张照片,这是1962年11月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全体代表和与会人员合影照片,先生让我找人问问照片前排左数第3人是谁?先生说他曾问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姜恕等先生,但都没有认出来。我发给东北林业大学祝宁先生,请他帮忙,不久,祝先生回复我,他问了几位老先生,没有认出来。

当年8月,参加了山东临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核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有绪先生也参加核验组,我拿着照片请教蒋先生,蒋先生看到这张50多年前照片,非常高兴,并说出照片里的很多老先生名字,也很快指出照片里的自己,还说当年自己还是小年轻,站在最后一排(四排左起第10位)。宋永昌先生也在四排,左起第1位,边上是东北林业大学聂绍荃先生。

蒋先生也没有认出前排左数3的先生,他让我将照片给他,说回北京后,再找人一起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张炜银博士给我发邮件,告诉我蒋先生也没能确认相片中的老先生信息,并将刊登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的“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文章发给我,供参考。

看了胡宗刚老师推文的照片人名,原来前排左3是贾慎修先生!查了百度百科,贾慎修(1912—1988),草地学家,北京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草地学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中国草地分类系统和理论,是中国植被-生境草地类型分类法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国草原学会理事长。

诸位先生未能想起贾慎修前辈,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他们都是从事森林生态研究,而贾先生从事草原研究;另外,贾先生早在1988年辞世;而且,毕竟过去了50年。

会议代表

1962年11月,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会议代表共53名,列席和旁听者687人次,包括植物生态、地植物学、林学、草场学、农学、地理学和小气候学等学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等莅会讲话。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一张合影照,60年过去了,绝大多数先生已作古。之所以能知道照片的各位先生,据胡宗刚推文介绍,得益于徐自豪前年在“孔夫子旧书网”拍到当年的合影照片,照片背面有对应人名,真是有心人!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合影1.jpg

一排左起姜纪五、阳含熙(院士)、贾慎修、吴中伦(院士)、陈彦卓、仲崇信、林英、蔡希陶、朱彦丞、秦仁昌(院士)、钱崇澍(院士)、刘慎谔、林镕(院士)、曲仲湘、吴征镒(院士)、单人骅、侯学煜(院士)、张宏达、徐祥浩、闻洪汉;

二排左起宋朝枢、吴德长、姜恕、李世英、陈庆诚、赵大昌、刘昉勋、周光裕、宝景祈、黄威廉、颜济、韩也良、雷明德、李博(院士)、王文杰、吴国芳、张静江、彭桂秋、萧汝耀、任继周(院士)、祝廷成、赵机濬;

三排左起鲍显诚、余鸿志、金鉴明(院士)、钟章成、萧远峰、何妙光、胡舜士、黄文惠、汪健菊、郑慧莹、郎惠卿、汤锡珂、王义凤、王荷生、戚长敬、陈灵芝、杨宝珍、黄银晓、林舜华、孔德珍、胡式之、刘永安;

四排左起宋永昌、聂绍荃、孔令韶、张新时(院士)、林康太、张珍万、袁瑞中、王献溥、毕国昌、蒋有绪(院士)、雍世鹏、王金亭、张经炜、任继凯、陈伟烈、何绍颐、秦祝洵、周纪伦、叶居新。

这确实是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界的盛会,60年后再看,大多数成为一代宗师,在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粗略统计,其中竟走出12位院士(学部委员),且每一排都出院士,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百年难遇。

讨论的问题

一 植被分类是中心问题

关于植被分类的对象,认为应包括天然植被和栽培植被。

植被分类原则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各个分类原则均有意义,在采用时不必互相对立,应相辅相成。从地植物学观点出发,在目前资料积累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根据植被本身及生境的综合特征,比较合适。

植被分类系統及各级单位的概念意见也有分歧。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应采取統一的分类系統,而分类级别的多少可根据各地区植被特点和研究深入的程度而定;目前可以先注意植被型、植物群系、植物群丛三个级别的研究。各级单位划分的依据未作详细讨论。

有些人认为天然植被和栽培植被应有各自独立的分类系統;另一些人持不同意见,二者均可纳入統一分类系統。

关于原生和次生植被分类,一部分人认为,很难截然分开,应在分类范畴内进行演替的研究,而不应从演替的范畴进行分类;另一部分人指出,应从动态观点出发,确定次生植被的分类地位。在一个地区内,应确定比较稳定的原生植被,研究各个演替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在划分植被型时,应考虑原生植被的特点,次生植被只是整个演替系列的不同阶段。

一致认为,目前世界的几个主要地植物学派都有可取之处和不全面的地方。应吸取优点,结合我国具体条件,建立适合我国植被特点的理论体系。我国幅员广大,南方和北方的植被及自然地理条件很不一致,不必在分类原则上强求統一,应从实际出发,创造经验,然后再概括和統一。

以“秦岭地区植被区划”一文为例,展开植被分区原则的讨论,分歧意见较多。有人根据现有植物群落类型的一致性,把秦岭山地植被划入不同植被带。 另一些人认为,应根据山区植被分区原则,以植被垂直带谱为基础进行区划。还有人强调秦岭山地自然景观的整体性,认为不应先行划带。在植被分区原则上,有人认为,植被分区不同于自然区划,应根据植被本身的特征;也有人主张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特点。此外,有人指出,如果植被区划和植物区系分区两方面的工作做得深入,则两者的各级分区界限应该趋于吻合。

植被分区工作很大程度还处于凭经验的阶段,应在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继续努力。

二、植物生态学问题

由于以往工作较少,只讨论了指示植物和如何开展植物生态学研究工作。

关于指示植物和植物指示意义,有人认为植物群落比植物种的指示意义更大,有人认为在自然界中植物总是成羣生长,但利用植物种指示生境有一定意义和优点。植物指示意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大价值,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人认为,群落生态应属地植物学范畴,但也有人认为, 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的研究方法大体一致,两者都应属于植物生态学范畴。

提出了一系列今后研究的课题:生活型分类、生态型确定、生态因子作用、物候特性、种间关系、形态生态、生理生态和实验生态等。今后应根据现有条件,就生产实践和学科理论间题,由浅入深地进行研究,逐步建立系統的理论。

三、植物生态学、 地植物学教学间题

建议保证这两门课的教学时间,组织汇编教材,交流教学标本和幻灯片等,加强野外实习和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校和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协作。

四、草场分类问题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草场分类应以地植物学为基础,同时考虑草场的经济特点。

关于分类指标,有人主张用单指标,有人主张用综合指标。

五、支援农业问题

响应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号召,认为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必须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践,通过支援农业帮助解决生产的有关问题,带动本门学科。

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应在农林牧合理布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水士保持、野生植被资源(如草场、经济植物等)计算、天然林更新、草场更新、流沙固定、撩荒地植被恢复、混交林营造、林粮间作、混播牧草、药材引种、作物牧草栽培、荒地开垦、水文勘查、矿床确定等方面,从本门学科角度,研究和协助解决生产间题。

同时,逐步开展农业群落和农业生态学研究,为建立高产农业群落提出合理途径。

在目前,也不应该忽视从农业方面的关键问题出发,与共他学科配合,进行某些共同性间题的研究。

 此次会议之后,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将主办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资料》(1955创刊)由不定期改为半年刊,并改名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6年改名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4年再改名为《植物生态学报》。

提交的论文

会议共收到论文86篇,其中讨论植被分类、植被分区的占68%,有关植物生态的占18%,其他如植物地理、气候、草场、森林、植物资源等方面文章占11%,大会宣读了50篇论文。会议纪要有会议论文目录的附录,具体论文及其作者如下:

十三年来中国地植物学和植物生态学的成就(钱崇澍)

地植物学的发展(钱崇澍)

关于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支援农业的任务及其研究方向和发展途径的一些意见(侯学煜)

关于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单位系统的初步意见(侯学煜)

試论植被分类中的某些问题(王文杰)

论森林自然分类理论发展的现况(蒋有绪)

采用苏联植被分类原则的经验(陈昌笃等)

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地区山地植被分类问题(王献溥)

江苏沿海盐渍土植物群落(刘昉勋)

安徽植被分区概述(邓懋彬)

安徽植被区划(韩也良)

青海植被区划(颜素珠)

从安徽植物地理资料看华东植物区系的亲缘(徐炳声)

亚热带森林植被研究方法(林英)

江西植被与植物资源分布的研究(林英)

江西武夷山区植被垂直分布的研究(黄新和)

南昌植被的研究(黄新和)

江西鄱阳湖滨永修县细圩角植被初步研究(黄新和等);

江西寻乌顶山地区的森林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资源(林英等);

苏联南高加索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研究(林英)

苏联地植物学的学派及其发展(林英)

四川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分区(钟章成)

四川省百万分之一植被类型图(钟章成)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对植被分布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颜济)

贵州南部的热带性植被(黄威廉)

贵州的喀斯特地被(黄威廉)

云南松林植物地理问题的初步探讨(杨永康)

苏联沃尔斯克河上游的欧洲白腊树林(金鉴明)

四川北碚缙云山植物群落样地大小的对比研究(何妙光)

山西省植被类型(宝景新)

秦岭地区植被区划(草案)(张珍万)

秦岭北坡南五台地区森林(乔木)植被分类(王文杰)

试论中国荒漠森林的综合自然分类(胡式之)

新疆山地和荒漠森林的综合自然分类(张新时)

新疆草甸植被分类刍议(王荷生)

陕北长城沿线内蒙伊盟南部沙区植被(雷明德)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生态地理规划(李博)

草原的农学范畴及其类型问题(任继周)

关于中国草场的分类(贾慎修)

植物群落学定位研究的展望(曲仲湘)

杨树生态特性调查方法的初步研究(阳含熙)

几种草原区指向植物的生态学观察(赵毓棠)

内蒙头道湖沙地主要植物群落水分状况的研究(黄银晓等)

中哈萨克斯坦干草原某些植物群落及其建群种的生态学及水分状况的研究 (杨宝珍)

硬毛苔草(Carex hirta)在不同生境下的比较生态观察 (戚长敬)

新疆100万分之一植被图的编制(新疆综合考察队植物组)

贵州南部地区50万分之一地植被图的编制(黄威廉)

西辽河南部沙区的植被复合体类型(雍世鹏)

太白山北坡植被的垂直分布(闻洪汉)

自然地图集植被图编绘中的若干问盟(林康太)

紫花苜蓿根系的分布(黄文惠等)

安徽省植物特点及资源植物分布概况(朱泰岩)

半干旱地区地植物学定位研究方法(李世英等)

福建植物区划(何景)。

中国草原的类型分布及其基本特征(祝廷成)

 

代表提交会议的或通过会议交换的讲义和研究成果

植物群落学讲义及附图 (云南大学生物系)

武夷山脉邵武建阳山区植物调查研究报告(华东师大生物系)

福建南坪杉木林气象效应观测研究报告(林业科学研究院)

杉木林区土壤与提高其肥力的措施 (阳含熙)

杉木林区的气候 (阳含熙)

 参考文献

胡式之.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谈纪要.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3, 1(2): 170-17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8415-1377884.html

上一篇:城市生态公园初探 
收藏 IP: 114.93.2.*| 热度|

11 郑永军 黄永义 张晓良 周忠浩 宁利中 杨正瓴 周浙昆 孙颉 刘炜 李智选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