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视角?简单地说,即可以是视觉的范围,又可以是观察者选择的观察方位。
1. 视角决定结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桌子上放一个纸杯,当从纸杯的上方向下看纸杯时,看到的是圆形;当从纸杯的侧面看纸杯时,看到的是梯形。纸杯是圆形的还是梯形的呢?这类问题我们经常遇到。通过纸杯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视角不同结论不同,视角决定结论。
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想要以尽可能客观的方式描述世界,但是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的视角。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面对多数事物,我们经常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侧面。我们要尽力消除源于自身视角的扭曲与错觉。
2.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至今宇宙约137亿年,太阳系约50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年,科学进入定量研究仅400年。为了更形象的理解这几个时间,如果我们用24小时来表示宇宙的137亿年,那么科学进入定量研究的400年则只相当于0.0025秒。我们要用0.0025秒搞清楚过去24小时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可以想象那是多么艰难。因此,我们对世界现在的认识是肤浅的、幼稚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一层层地深入,我们永远不必担心没有问题研究了,也永远不能说哪个问题研究透彻了。我们既不能刻求前人完美,又不能迷信权威永远是正确的。
当我们的视角是宇宙的137亿年时,看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对世界现在的认识是肤浅的、幼稚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正常的。
3. 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
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前310 ~ 前230) 用几何方法推算出太阳、月亮到地球距离之比和太阳、月亮、地球体积比。他在《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一文中写道:“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8倍,但小于其20倍。”“太阳与地球的体积之比大于6859比27,但小于79507比216。” 他提出日心说的理由是:既然太阳是宇宙中最大的一个天体,那么宇宙的中心就只能是太阳。他猜想宇宙是很大的,他说恒星天到地球的距离比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要大得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比起恒星天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点。
阿里斯塔克的视角是太阳、地球、月亮距离之比和太阳、地球、月亮体积比。因此,他能得出正确的日心说结论。他的基本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学说却未被当时的人所普遍接受,因为人们的视角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不动的,只能立足于地球来观察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4. 托勒密的地心说
托勒密的地心说是作为一种假说提出来的,他认为这种假说既简单又能说明当时观测到的各种天文现象。托勒密主张地球静止不动,并对阿里斯塔克的地动说提出了批评。他指出,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总是垂直下落的,这说明地球没有运动,否则在地球上的人看来,物体就会斜着下落了。他认为这些都说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托勒密体系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为什么他的体系能在天文学界流行将近15个世纪,由于他的视角与多数相同,他的观察结果符合多数人观察到的结果,因此,被绝大少数人接受。
5.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为了尽量同观测资料相吻合,托勒密体系的圆圈也越来越多,增加到80多个。哥白尼指出,天比地大,其大无比。因此得出结论:地球不动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普通的行星,这样恒星的,东升西落,行星的打圈圈的视运动都能够得到解释。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他的太阳中心说,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恩格斯称哥白尼学说是向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6. 对“酒色财气”认识
在苏轼的朋友圈里,有一位法号为了元的和尚,因圆寂之后被宋神宗赐号曰“佛印禅师”,所以后世习惯性称他为佛印。这位佛印和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得道高僧,不但精于佛法,而且颇通文墨,其智慧才学,均不在苏轼之下,二人既志趣相投,又才华相当,故结为知己,经常在一起打坐参禅、品诗论道。
“酒色财气”是古时候定义的人生四戒。佛印是僧人,推崇无欲无求,四大皆空,所以他认为“酒色财气”是围困世人的墙,只有跳出墙外,才能延年益寿、修成正果。佛印在大相国寺的墙壁上新题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不久,苏轼到大相国寺去拜访佛印,赶巧佛印外出不在,他就被小沙弥带到了禅房休息等候,看到墙壁上有佛印新题的这样一首打油诗。但是,苏轼却不以为然,他看完后若有所思,当即提笔在旁边应和了一首,其诗曰: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完全摒弃“酒色财气”,那是很难做到的,与其逼自己做苦行僧,倒不如化害为利,问题的关键无外乎是一个“度”字。适度饮酒可以排解忧愁,适度恋色可以陶冶心性,同样的,爱财而取之有道,有气而能够消解,都是可以接受的。完全没有必要把“酒色财气”当成洪水猛兽,避之而不及。
过了一段时间,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也来到了大相国寺,二人看着佛印与苏轼这一唱一和,颇为有趣,于是,在宋神宗的建议下,王安石也和了一首,其诗曰: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王安石是百官之首的宰相,看待问题格局更大,他以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去解读,认为“酒色财气”非但无害,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源动力。诚然,酒桌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天经地义,国民奋进为财,国家发展为气,不但不应严加杜绝,还应适当引导和鼓励。不得不说,王安石的政治眼光还是很独到的,即便放在如今,也丝毫不落后。
宋神宗看后,大为赞赏之余,也乘兴应和了一首,其诗曰: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宋神宗的这首和诗,与王安石的那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把“酒色财气”与国家社稷、百姓民生联系在了一起,只是他以帝王特有的气度,把诗写得更加大气,把“酒色财气”也捧上了更高的地位。很明显,宋神宗并不推崇违背人性的禁欲,他主张的是顺从本心与自然,他追求的是在百姓可以享有“酒色财气”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强盛。真乃明君也!
北宋四人组之后,后世隔空和“酒色财气”诗者颇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酒是断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要命阎王,气是惹祸根苗。”
同样是以“酒色财气”为主题写诗,佛印、苏轼、王安石、宋神宗等,身份不同,视角不同,看法也自然不同。这就是视角决定着结论。
因此要经常提醒自己,欲要全面把握事物,必须要学会视角的变换,要学会从多视角观察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教育、文化背景等不相同,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不同的观察视角。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持不同的意见是完全正常的。试图在任何问题上都取得一致的意见的想法可能是不现实的。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想要以尽可能客观的方式描述世界,但是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的视角。我们要尽力消除源于自身视角的扭曲与错觉。
真诚地欢迎您的批评,借用您的智慧完善我的思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