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2019.06.18 福州晚报 卓宝熙
技术和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是不同范畴的知识。我是从事技术工作的,1993年退休后,单位仍聘我任顾问,主管部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也聘我担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专家委员会成员”,在社会上还担任了十几个学术职务。从60岁退休到70岁,我的工作仍然没有脱离技术专业——工程地质遥感工作,和文学从未打过交道。
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容不得空闲,随着技术工作的减少,就想寻找新的事情来做,就这样,在年近八旬之际,产生开始写小说的念头。
从青少年到从事技术工作后,我一直对文学没产生过兴趣,连业余兴趣都谈不上,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学训练,更没有名师的指导。我自己都觉得在耄耋之年想写小说,有些自不量力,因此虽然有想写小说的念头,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未付诸行动。
真正有了实际行动,是缘于2008年5月,我回到家乡福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我多次参观三坊七巷。三坊七巷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它具有奇特的文化内涵,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难道不该用小说的形式来加以体现吗?
我终于下决心写以三坊七巷为背景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坊七巷风云》。
利用开会时间,我拜访了时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问渊博,著作甚丰,文笔功底深厚,乃福建省史学方面的翘楚。
有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拜访。见了他,自我介绍后,我便开门见山谈了想写以“三坊七巷”为背景的小说的想法。当时我什么资料都没收集到。
他惊奇地盯着我,“你是搞技术工作的,写小说不行,好多非文学专业人员都想写小说,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他坦率地对我说。他还说:“如果想写这种历史小说,不在图书馆里待一两年是不行的。”劝我别写了。
临走前,他送我一本他的近作《福州名园史影》,还给我介绍了有关钱币和福州近代史方面的专家,告知他们的电话。他的著作和介绍的专家对我后来写《三坊七巷风云》有很大的帮助。
从卢馆长办公室出来后,我垂头丧气,却又不甘心,想着无论如何要试一试。从那天起,我开始收集资料,一干就是两年。
在两年的资料收集中,我共收集书籍、复印材料、网上下载材料、摘抄的资料等100多本(件);通过书信、电话、E-mail来往或直接拜访,请教了多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近代史专家、古钱币专家、古服饰专家(清末民初)、古建筑专家、福州民居建筑专家、三坊七巷街区专家等;直接在图书馆查阅或在网上查阅过的图书馆有十几个;还参观了一些实物,如到三坊七巷街区参观古民居,到北京服装学院参观清末民初服饰等,拍了大量照片,仅三坊七巷街区就去了十多次。这期间,我边收集,边浏览、细读、消化、归类、编制卡片等,为正式写书做准备。
从收集资料到出版用了七年时间,其中收集资料和准备工作用了两年,写书用了三年,出版用了两年。
写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我对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的福州历史知之甚少。我曾经几度动摇过写作的信心,好在困难逐一克服,还是坚持下来了,也许是自己对家乡、对三坊七巷,有太深的感情吧!我始终眷恋着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2015年,《三坊七巷风云》终于出版了。著名老作家谢冕先生为《三坊七巷风云》写了序,给我很大的鼓励。在福州耕读书院举行的该书首发式上,许多专家也给予肯定,这些鼓励和肯定,激励我继续写作。
该书出版后,我深知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学修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于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经过两三年的坚持学习,文学水平有了不少提高。《三坊七巷风云》出版后,我的写作激情不减,2018年又出版了自传性纪实文学《难忘那些岁月》(中国铁道出版社)。最近,《逗乐爷聊天》少儿小说(1-4卷)已经脱稿,正在联系出版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